青少年高度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视觉质量及安全性分析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ccia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自愿接受角膜塑形术并连续配戴1年以上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年龄11~16岁,近视-6.00~-8.00 D,平均球镜度(-6.31±0.37)D,回顾性分析其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年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的改变、像差的变化、视觉干扰症状及角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戴镜1 d、1周、1个月、3个月、1年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48±0.20)、(0.13±0.11)、(0.09±0.08)、(0.08±0.06)、(0.08±0.05)logMAR。戴镜3个月后角膜平坦K值和陡峭K值较戴镜前分别减少(4.34±0.90)D,(2.61±2.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ntacam角膜地形图Zernike像差分析,角膜前表面低阶、高阶像差较戴前分别增加(3.772±3.085)μm、(2.030±0.529)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角膜后表面低阶、高阶像差较戴前分别增加(0.269±0.206)μm、(0.149±0.140)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1年内复查夜间眩光占6.67% (4/60),下午视物模糊占13.33% (8/60),镜片黏附占23.33% (14/60)。角膜点染在戴镜1 d、1周、1个月、3个月、 1年的发生率分别为35% (21/60)、23.33% (14/60)、6.67% (4/60)、3.33% (2/60)、5% (3/60);无菌性角膜上皮浸润1例1只眼。

结论

青少年高度近视(-6.00~-8.00 D)患者在临床经验丰富的验配医师的验配指导下,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明显提高其裸眼视力,安全且有效;根据平坦K值并不能准确评估塑形后的视力;高度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前后表面像差均增大,提示角膜后表面在高度近视的角膜塑形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戴角膜塑形镜后瞳孔直径大小对白天裸视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按照角膜塑形镜规定程序验配,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濮阳市眼科医院行角膜塑形术矫治的近视眼儿童患者中选择8~15岁、等效球镜为-5.00 D、顺规散光<1.00 D、塑形位置居中、眼压正常、去片验光等效球镜为0~+0.50 D的56只眼,观察戴镜三月后下午六点裸眼视力。将瞳孔直径的均值作为分割点把患者分为2组:
目的观察并比较顺向泪道置管术后不同的拔管时间对于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临床试验。对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连续纳入诊断为原发性泪道阻塞(包括上泪道阻塞和鼻泪管阻塞)的患者,进行泪道成形联合顺向泪道置管手术。将术后患者用数字法随机分配至两个组:A组术后1个月拔除泪道引流管,B组术后3个月拔除泪道引流管。拔管后6个月随访并统计手术成功率。结果最终完
期刊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长期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45例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硅油取出术后随访超过24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初次视网膜复位率82.2% (37/45),最终视网膜复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AZOOR)患者的眼底红外照相(Infrared Ray,IR)、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红外自发荧光(IR 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同步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的观察2012年11月
期刊
目的回顾性总结印度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国内开展的临床实用性经验。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宿迁市人民院眼科住院的100例白内障患者,行印度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随诊1个月。观察手术的一般情况、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等情况。分析印度手法小切口要点,并对印度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临床实用性进行总结。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效果良好,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印度手法小切口更适合于大规模
期刊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三种常用诊断方法,为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2013年9月至2014年1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就诊的993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均做角膜刮片、真菌培养及共焦显微镜,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分析性别、年龄及病程对三种诊断阳性率的影响。结果993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角膜刮片阳性率为79.5% (789/993),真菌培养阳性率为43.2% (429/993)
目的分析近十年间天津市视力残疾患者的致病原因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防盲治盲和低视力康复工作提供有价值资料。方法分别从2000年和2010年两次天津市视力残疾患者鉴定资料库中按时间顺序随机各抽取200人,通过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确定其最佳矫正视力,应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直接检眼镜进行眼前节和眼底检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性进行视野、眼部B超、眼底照相或视觉电生理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统计分析主要致残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