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家庄市金地小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在小学毕业时,我送给全班同学每人一件礼物:一个大作文本。在每个本当中都有孩子们的作品,都有同学们真诚的评语,每段评语最后都署上了同学的名字。一段段评语倾注着孩子们的心血,一段段评语闪耀着孩子们充满智慧的火花,一段段评语展示着孩子们的才气。可以说,这件礼物我准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所有的作业当中最难看的是作文,最费时间的是作文,最费心血的还是作文。然而,学生又是如何对待老师的辛勤劳动呢?作文本发下去后,看一眼成绩,而后万事大吉。面对这样的结局,老师的辛苦一下子变成了无效劳动,所以我开始尝试多渠道批改、多功能批改的反馈方式。让学生参与作文互批互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互批自改中悟出一些写作规律。让学生参与作文互批互改、自评自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提高了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我更是要通过互评作文送每位学生一双慧眼,使他们的眼睛更明亮。
我的互评作文大致分三个阶段。
低年级阶段
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他们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能说出精彩的一句话或一段话给大家读出来,并说说读这段话的原因就可以了。选读的内容可以从书中选,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每日一句或日记中选自己的作品及同学的作品。此时的评价也是简单的。老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要用学生在这个年龄段能接受的语言引导学生评价,如“这句话让人读了真舒服呀!”“这个词用到这太合适了。”“你把这件事写得这么清楚,我一下就看懂了,你真了不起!”“你能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吗?”等等。当学生诵到极佳妙处,不自觉地加入师生的赞叹声,甚至同学热烈的掌声。
中年级阶段
到了三、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此时,学生对作文的评价若只停留在找出一篇文章的一两处佳妙就远远不够了,还要想一想其它文句或文段为什么不好或者怎样改会更好一些。这一阶段我还是把互评停留在口头上。此时我受成都一些学校的影响,在每天一篇日记的基础上加大了写作的难度——每天日记的内容不得少于300字。说是天天写日记,不如叫天天练笔,因为好多日记的内容都是我规定的,题目不定但定主题。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光靠互评还不够,还要靠大量的练笔。我要求的日记必须由题目,还要有家长“查无错字”的签字。与其说每天一篇日记,不如说天天一篇文章,而且在每天的改错字中,孩子们掌握了大量的生字,为以后的写作扫除了很多障碍。
大作文班上的有限的几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把功夫下在了对日记的点评上。每个星期我们都要专门拿出一到两节课评日记。这些待评的日记有我选出的,有同学们毛遂自荐的。同学们此时的评价水平已由原来的对字、词、句的评改上升到了对篇章结构的评改。当然修改篇章结构的难度要大些。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或评价结束后,老师也要把自己的评价加进去,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减缓学生的评价难度。
高年级阶段
经过四年的训练,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口头评改能力也有了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开始训练学生把口头互评变成书面互评。直到此时,大作文本的作用才体现出来,大作文本已经成了孩子们书面互评的阵地。
最初,把口头语变成书面语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第一次建议学生读一些带点评的作文书籍。为什么说是第一次呢?因为在以前我只是要求孩子们多读书,在家长会上我也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买作文书,而是多买多读一些文学、科普、童话类的书。可这次为了提高学生的评改水平,我也不得不开始让学生读带点评的作文书了。 刚开始先让他们练一练旁批性评语:先画出需要旁批的内容,认为这一段美,这一句可以删去,这个标点用的好或者哪两个词的语序应颠倒等等。然后在对应的批语栏中陈述理由,这就是简单的旁批。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书面互评能力和水平,每次我都把好的旁批在全班朗读并提出表扬。在这种互相促动下,学生们很快掌握了旁批的技巧。旁批熟练后,接下来就要训练尾皮了。如果说旁批只是针对文章的局部阐明自己的观点,那么尾批则要关照全篇的语言进行评价。除了我给学生讲如何写尾批外,我还让他们从优秀的作文书上读文章悟尾批,体会尾批的内容,在试着写尾批。在最初我只找了几个免检日记的同学试着批,效果不错。当我们班免检日记的人数达到二十多人时,我就开始把全班的作文分给这二十多人看。没想到学生批改的作文要比老师批改的细得多。小到一个标点的运用,大到谋篇布局,到处都可以看到精彩的文笔,而且学生更懂得学生的心,这些评语大多是鼓励性的,赞美式的,即使是批评也写得很委婉。
到了最后一学期,我不留日记了,而是让学校为每一位同学订了一本硬点皮的、易保存的大厚作文本。我受自强小学一位教师的启发,在开学时给了学生四十个主题,并要求他们把这四十个主题贴在作文本封面的背面。习作的次数规定了最少六次,多写不限。我又别出心裁,把本的第一张纸作为目录留下来,剩下的编上页码,每写一篇文章就填一次目录,并在文章编号后面标上几到几页,这样作文本就变成作文集了。学生随时写好的作文,可以随时让全班任何一个人评改,只要时间允许找多少人评自己的文章都可以。这下我可省心了,再也不用泡在作文堆里了。但我也不是撒手不管,每半个月我会收一次作文本,从中挑出好的作品记在我的记录本上,一个月上一次大课,就是把两节课连起来上,评在一个月当中出现的优秀作品,在个人评的基础上又加进了全班评和老师评。
在实践中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学生精心批改的作文,作者缺乏潜心琢磨这样一个过程。尤其是那些被同学否定了的文字,则需将原句与修改句作反复的比较,并深入思考,而我淡化了这一过程。过后发现我还忽略了互评方式的多样性,当学生第一次尝到拿起笔批改别人作文的感觉,无疑是新鲜的,这确实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及批改的欲望,批改得格外认真,但时间一长,再评改时,就有些不认真了。我只是提醒他们认真,并没有采取其他方式,如果把评改的方式常变一下,如采用同学对改,小组共同评改,班级互评,班级互换评改,同档作文对照评改,好差作文比较评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常评常新,精神处在强烈亢奋的最佳状态,我想那作文互评的效果定会更好。
在小学毕业时,我送给全班同学每人一件礼物:一个大作文本。在每个本当中都有孩子们的作品,都有同学们真诚的评语,每段评语最后都署上了同学的名字。一段段评语倾注着孩子们的心血,一段段评语闪耀着孩子们充满智慧的火花,一段段评语展示着孩子们的才气。可以说,这件礼物我准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所有的作业当中最难看的是作文,最费时间的是作文,最费心血的还是作文。然而,学生又是如何对待老师的辛勤劳动呢?作文本发下去后,看一眼成绩,而后万事大吉。面对这样的结局,老师的辛苦一下子变成了无效劳动,所以我开始尝试多渠道批改、多功能批改的反馈方式。让学生参与作文互批互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互批自改中悟出一些写作规律。让学生参与作文互批互改、自评自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提高了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我更是要通过互评作文送每位学生一双慧眼,使他们的眼睛更明亮。
我的互评作文大致分三个阶段。
低年级阶段
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他们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能说出精彩的一句话或一段话给大家读出来,并说说读这段话的原因就可以了。选读的内容可以从书中选,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每日一句或日记中选自己的作品及同学的作品。此时的评价也是简单的。老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要用学生在这个年龄段能接受的语言引导学生评价,如“这句话让人读了真舒服呀!”“这个词用到这太合适了。”“你把这件事写得这么清楚,我一下就看懂了,你真了不起!”“你能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吗?”等等。当学生诵到极佳妙处,不自觉地加入师生的赞叹声,甚至同学热烈的掌声。
中年级阶段
到了三、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此时,学生对作文的评价若只停留在找出一篇文章的一两处佳妙就远远不够了,还要想一想其它文句或文段为什么不好或者怎样改会更好一些。这一阶段我还是把互评停留在口头上。此时我受成都一些学校的影响,在每天一篇日记的基础上加大了写作的难度——每天日记的内容不得少于300字。说是天天写日记,不如叫天天练笔,因为好多日记的内容都是我规定的,题目不定但定主题。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光靠互评还不够,还要靠大量的练笔。我要求的日记必须由题目,还要有家长“查无错字”的签字。与其说每天一篇日记,不如说天天一篇文章,而且在每天的改错字中,孩子们掌握了大量的生字,为以后的写作扫除了很多障碍。
大作文班上的有限的几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把功夫下在了对日记的点评上。每个星期我们都要专门拿出一到两节课评日记。这些待评的日记有我选出的,有同学们毛遂自荐的。同学们此时的评价水平已由原来的对字、词、句的评改上升到了对篇章结构的评改。当然修改篇章结构的难度要大些。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或评价结束后,老师也要把自己的评价加进去,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减缓学生的评价难度。
高年级阶段
经过四年的训练,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口头评改能力也有了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开始训练学生把口头互评变成书面互评。直到此时,大作文本的作用才体现出来,大作文本已经成了孩子们书面互评的阵地。
最初,把口头语变成书面语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第一次建议学生读一些带点评的作文书籍。为什么说是第一次呢?因为在以前我只是要求孩子们多读书,在家长会上我也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买作文书,而是多买多读一些文学、科普、童话类的书。可这次为了提高学生的评改水平,我也不得不开始让学生读带点评的作文书了。 刚开始先让他们练一练旁批性评语:先画出需要旁批的内容,认为这一段美,这一句可以删去,这个标点用的好或者哪两个词的语序应颠倒等等。然后在对应的批语栏中陈述理由,这就是简单的旁批。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书面互评能力和水平,每次我都把好的旁批在全班朗读并提出表扬。在这种互相促动下,学生们很快掌握了旁批的技巧。旁批熟练后,接下来就要训练尾皮了。如果说旁批只是针对文章的局部阐明自己的观点,那么尾批则要关照全篇的语言进行评价。除了我给学生讲如何写尾批外,我还让他们从优秀的作文书上读文章悟尾批,体会尾批的内容,在试着写尾批。在最初我只找了几个免检日记的同学试着批,效果不错。当我们班免检日记的人数达到二十多人时,我就开始把全班的作文分给这二十多人看。没想到学生批改的作文要比老师批改的细得多。小到一个标点的运用,大到谋篇布局,到处都可以看到精彩的文笔,而且学生更懂得学生的心,这些评语大多是鼓励性的,赞美式的,即使是批评也写得很委婉。
到了最后一学期,我不留日记了,而是让学校为每一位同学订了一本硬点皮的、易保存的大厚作文本。我受自强小学一位教师的启发,在开学时给了学生四十个主题,并要求他们把这四十个主题贴在作文本封面的背面。习作的次数规定了最少六次,多写不限。我又别出心裁,把本的第一张纸作为目录留下来,剩下的编上页码,每写一篇文章就填一次目录,并在文章编号后面标上几到几页,这样作文本就变成作文集了。学生随时写好的作文,可以随时让全班任何一个人评改,只要时间允许找多少人评自己的文章都可以。这下我可省心了,再也不用泡在作文堆里了。但我也不是撒手不管,每半个月我会收一次作文本,从中挑出好的作品记在我的记录本上,一个月上一次大课,就是把两节课连起来上,评在一个月当中出现的优秀作品,在个人评的基础上又加进了全班评和老师评。
在实践中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学生精心批改的作文,作者缺乏潜心琢磨这样一个过程。尤其是那些被同学否定了的文字,则需将原句与修改句作反复的比较,并深入思考,而我淡化了这一过程。过后发现我还忽略了互评方式的多样性,当学生第一次尝到拿起笔批改别人作文的感觉,无疑是新鲜的,这确实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及批改的欲望,批改得格外认真,但时间一长,再评改时,就有些不认真了。我只是提醒他们认真,并没有采取其他方式,如果把评改的方式常变一下,如采用同学对改,小组共同评改,班级互评,班级互换评改,同档作文对照评改,好差作文比较评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常评常新,精神处在强烈亢奋的最佳状态,我想那作文互评的效果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