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作用远远大于课本中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小学阶段是学生整体科学观、世界观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这个阶段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巧,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共同研讨的课题,而目前新教程改革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使得学生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本文以小学科学教育为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了探讨。
小学科学教学是针对养成良好科学素养为目的科学启蒙课程,这门课程旨在探究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欲望,通过科学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掌握学习技巧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第一课,而此课的科学教育方法值得广大教学工作者共同探索。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缺乏对学习习惯养成的具体措施,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基本感知,而小學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缺乏,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观察并不和“看”同义,看只是针对事物的表象而言,而观察则是需要看到事物的内在含义,并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共鸣,点燃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科学史上关键的发明和发现都是在于科学家观察能力的强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敏锐性、观察的持久性。其中,观察的目的性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目的观察事物,而不是盲目地给学生解释现象;观察的敏锐性是指教师需要让学生观察有意义的科学现象,能够对“稍纵即逝”的现象进行捕捉,从中发现科学规律;观察的持久性是指学生能够对事物的各方面进行观察,培养其在观察过程中的耐心和毅力,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对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在良好的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而教育宗旨与科学教育的统一即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来形成的。在幼儿教学中,父母对孩子的疑问只是进行解答,毫无保留地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孩子,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给孩子问题的提示,引导他们自己解决和思考问题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和父母行为也大致相同,将实验步骤、语言结论直述给学生,让学生对老师解题方式和知识点的理解按部就班,机械化地学习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使得学习质量大打折扣。只有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对问题的根本进行自主性探讨,才能够减少老师的依赖。例如,物体的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如何证明?植物是否在吸收水分该如何证明?在这些问题面前,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证明过程,而是应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问题结论和证明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性。
三、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
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过程中,做与学的关系最为明显,而教师在科学教育中提倡的便是“做中学”,这种学习的本质就是在科学学习的环境下养成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使其在实践中思考问题的本质。但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动手,而不习惯动脑。面对琳琅满目的实验器材,首先便是操作一番,这是因为学生的心智未成熟,对未知和陌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科学的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去探索,制定实验方案,预测结果,明确目标,即将动脑置于动手之前,使学生能够在直观现象中理解事物的本源。
四、培养学习后的反思习惯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某个较难的知识点,学生难以得到预期结论,甚至得到错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应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并不是教学的失败,而这恰好给学生自主进行思想探究的条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出错的原因进行探究,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例如,在“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中,学生连接的电路未能点亮灯泡,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反思,对于以下几种状况予以考虑:是否电路接错了;电池没电了;导线出现了断路;等,再对可能原因进行逐一排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这次失败成为学生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和反思,使得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养成学后反思的习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启蒙教育中,获取知识是次要的,而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学习习惯,这对学生将来的学习道路是必不可少的。其学习习惯将会决定学生后续学习过程的质量,有着科学良好的学习方式能让他们在学习道路上得一知二,甚至是学生一生发展成败的关键。
[作者单位:珠海市金海岸海华小学 广东]
小学科学教学是针对养成良好科学素养为目的科学启蒙课程,这门课程旨在探究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欲望,通过科学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掌握学习技巧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第一课,而此课的科学教育方法值得广大教学工作者共同探索。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缺乏对学习习惯养成的具体措施,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基本感知,而小學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缺乏,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观察并不和“看”同义,看只是针对事物的表象而言,而观察则是需要看到事物的内在含义,并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共鸣,点燃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科学史上关键的发明和发现都是在于科学家观察能力的强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敏锐性、观察的持久性。其中,观察的目的性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目的观察事物,而不是盲目地给学生解释现象;观察的敏锐性是指教师需要让学生观察有意义的科学现象,能够对“稍纵即逝”的现象进行捕捉,从中发现科学规律;观察的持久性是指学生能够对事物的各方面进行观察,培养其在观察过程中的耐心和毅力,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对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在良好的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而教育宗旨与科学教育的统一即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来形成的。在幼儿教学中,父母对孩子的疑问只是进行解答,毫无保留地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孩子,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给孩子问题的提示,引导他们自己解决和思考问题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和父母行为也大致相同,将实验步骤、语言结论直述给学生,让学生对老师解题方式和知识点的理解按部就班,机械化地学习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使得学习质量大打折扣。只有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对问题的根本进行自主性探讨,才能够减少老师的依赖。例如,物体的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如何证明?植物是否在吸收水分该如何证明?在这些问题面前,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证明过程,而是应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问题结论和证明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性。
三、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
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过程中,做与学的关系最为明显,而教师在科学教育中提倡的便是“做中学”,这种学习的本质就是在科学学习的环境下养成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使其在实践中思考问题的本质。但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动手,而不习惯动脑。面对琳琅满目的实验器材,首先便是操作一番,这是因为学生的心智未成熟,对未知和陌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科学的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去探索,制定实验方案,预测结果,明确目标,即将动脑置于动手之前,使学生能够在直观现象中理解事物的本源。
四、培养学习后的反思习惯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某个较难的知识点,学生难以得到预期结论,甚至得到错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应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并不是教学的失败,而这恰好给学生自主进行思想探究的条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出错的原因进行探究,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例如,在“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中,学生连接的电路未能点亮灯泡,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反思,对于以下几种状况予以考虑:是否电路接错了;电池没电了;导线出现了断路;等,再对可能原因进行逐一排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这次失败成为学生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和反思,使得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养成学后反思的习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启蒙教育中,获取知识是次要的,而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学习习惯,这对学生将来的学习道路是必不可少的。其学习习惯将会决定学生后续学习过程的质量,有着科学良好的学习方式能让他们在学习道路上得一知二,甚至是学生一生发展成败的关键。
[作者单位:珠海市金海岸海华小学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