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从数据调查研究结果入手,梳理并分析当代社会环境下社会对共青团组织的认识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共青团;共青团组织;团干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1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年群体的社会结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共青团的组织主体、组织力量及其社会地位也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组织曾经非常有效的工作方式也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积极效用,失去了她应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产生了诸多不和谐因素,甚至出现了内在的矛盾或冲突。文章以调研结果为依据,梳理并分析当代社会环境下社会对共青团组织的认识与评价,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体对策建议。
一、基于相关数据调查结果分析社会对共青团以及团干部的认识与评价
(一)青年人眼中的共青团组织。重庆市团校青少年研究中心参与了“‘十二五与中国青年'--中国青年20年跟踪研究”课题组项目,对重庆地区15-34岁的城乡青年(党政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学生(初中三年级、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通过网络调查的形式共收集到一千余份调查问卷。
调查发现(见表1、表2),绝大部分重庆青年所在单位有共青团组织,占86.9%,说明共青团组织是重庆青年中的重要组织;在调查“对共青团组织的评价”时发现,认为共青团组织“是青年的先进模范组织”所占比例最高,占29.1%,说明在多数单位共青团工作是比较深入人心的,在青年中的反响是比较好的;而认为“无活动,无作用,好像不存在”占26.8%,“口号多,办事少”占18.9%。表2的数据分析结果充分说明社会转型期的共青团组织在社会尤其是青年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共青团干部的认识和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还表明,还有13.2%的单位没设团组织,并有一部分青年不知道,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因团组织未能有效作为使得部分青年不知道,也有可能确实没有设团组织。
(二)团干部对自身的感知以及社会对团干部的认识。三年多的团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让我对团干部有了全面的感受与具体的认识。近年来对参加团干部培训的学员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研,结果发现,无论是团干部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还是社会对团干部的认识与评价,都存在以下普遍认识。1.理论功底浅薄。团干部中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理论、重技能轻文化"”等现象,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就显得比较薄弱。2.理想信念缺失。“理想和信念”曾经是共青团组织凝聚、团结和引领广大青年最强有力的武器。而社会转型期,青年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在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同时,还要求得到组织的认可和社会的回报。3.工作作风浮躁。平时的工作中“虚多于实”,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团中央原书记胡春华曾一针见血地归纳了社会对团干部反映的问题的种种表现,如工作漂浮、敷衍了事等。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少数团干部对分管工作业务钻研不够,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态度消极。5.机关化作风严重。部分团干部“对上级感情丰富,对青年没有感情”,只唯上、不务实。
二、从团干部教育培训入手提升团干部队伍素质
(一)强化干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上级党、团组织的指示精神,按需施教。[1]认真研究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落实学习培训内容,实施针对性地教育培训,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活动,重点抓好党团知识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执政能力教育和国情与市情教育。
(二)努力营造读书氛围。經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认为读书挣不来钱,大家对价值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新挑战,完成新任务,提升创造力,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要利用现有的各种青年刊物,加强党团知识任务的宣传,按照“着眼于长远,创新学习方式,注重党团知识,为青年搭建学习平台”的思路,发挥报纸和青年书屋宣传载体作用,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荐书活动,营造读好书、好读书、交流经验、传递信息的良好氛围。
(三)规范考核制度。把基层团组织量化到实处,尝试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从以人为本管理入手凝聚团员青年合力[2]。良好的激励措施更有利于调动人们工作的能动性,对于团的管理工作亦不例外,要按照“打造服务平台、注重多方激励”的工作原则,坚持为团员青年展示自身价值提供平台,竭诚做好服务青年工作,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为青年的成才创造平台。
参考文献:
[1]乔珍明.创新干部培训工作方法的着力点[J].党政论坛,2014(6):51-53.
[2]谷领旗,肖焕云.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发挥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J].县社会科学,2011,(5):124-126.
【关键词】 共青团;共青团组织;团干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1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年群体的社会结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共青团的组织主体、组织力量及其社会地位也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组织曾经非常有效的工作方式也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积极效用,失去了她应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产生了诸多不和谐因素,甚至出现了内在的矛盾或冲突。文章以调研结果为依据,梳理并分析当代社会环境下社会对共青团组织的认识与评价,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体对策建议。
一、基于相关数据调查结果分析社会对共青团以及团干部的认识与评价
(一)青年人眼中的共青团组织。重庆市团校青少年研究中心参与了“‘十二五与中国青年'--中国青年20年跟踪研究”课题组项目,对重庆地区15-34岁的城乡青年(党政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学生(初中三年级、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通过网络调查的形式共收集到一千余份调查问卷。
调查发现(见表1、表2),绝大部分重庆青年所在单位有共青团组织,占86.9%,说明共青团组织是重庆青年中的重要组织;在调查“对共青团组织的评价”时发现,认为共青团组织“是青年的先进模范组织”所占比例最高,占29.1%,说明在多数单位共青团工作是比较深入人心的,在青年中的反响是比较好的;而认为“无活动,无作用,好像不存在”占26.8%,“口号多,办事少”占18.9%。表2的数据分析结果充分说明社会转型期的共青团组织在社会尤其是青年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共青团干部的认识和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还表明,还有13.2%的单位没设团组织,并有一部分青年不知道,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因团组织未能有效作为使得部分青年不知道,也有可能确实没有设团组织。
(二)团干部对自身的感知以及社会对团干部的认识。三年多的团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让我对团干部有了全面的感受与具体的认识。近年来对参加团干部培训的学员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研,结果发现,无论是团干部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还是社会对团干部的认识与评价,都存在以下普遍认识。1.理论功底浅薄。团干部中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理论、重技能轻文化"”等现象,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就显得比较薄弱。2.理想信念缺失。“理想和信念”曾经是共青团组织凝聚、团结和引领广大青年最强有力的武器。而社会转型期,青年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在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同时,还要求得到组织的认可和社会的回报。3.工作作风浮躁。平时的工作中“虚多于实”,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团中央原书记胡春华曾一针见血地归纳了社会对团干部反映的问题的种种表现,如工作漂浮、敷衍了事等。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少数团干部对分管工作业务钻研不够,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态度消极。5.机关化作风严重。部分团干部“对上级感情丰富,对青年没有感情”,只唯上、不务实。
二、从团干部教育培训入手提升团干部队伍素质
(一)强化干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上级党、团组织的指示精神,按需施教。[1]认真研究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落实学习培训内容,实施针对性地教育培训,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活动,重点抓好党团知识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执政能力教育和国情与市情教育。
(二)努力营造读书氛围。經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认为读书挣不来钱,大家对价值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新挑战,完成新任务,提升创造力,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要利用现有的各种青年刊物,加强党团知识任务的宣传,按照“着眼于长远,创新学习方式,注重党团知识,为青年搭建学习平台”的思路,发挥报纸和青年书屋宣传载体作用,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荐书活动,营造读好书、好读书、交流经验、传递信息的良好氛围。
(三)规范考核制度。把基层团组织量化到实处,尝试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从以人为本管理入手凝聚团员青年合力[2]。良好的激励措施更有利于调动人们工作的能动性,对于团的管理工作亦不例外,要按照“打造服务平台、注重多方激励”的工作原则,坚持为团员青年展示自身价值提供平台,竭诚做好服务青年工作,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为青年的成才创造平台。
参考文献:
[1]乔珍明.创新干部培训工作方法的着力点[J].党政论坛,2014(6):51-53.
[2]谷领旗,肖焕云.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发挥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J].县社会科学,2011,(5):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