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112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家界被选人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消息一传出,让喊惯了“绿色家园”的张家界旅游界兴奋不已。
  
  “绿色”张家界举起“红色旅游”大旗
  
  张家界秀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中外。但是大多人也许并不十分清楚,张家界也曾留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
  在2005年4月17日湖南省举行的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上,“张家界—桑植—永顺—吉首—铜仁”线被编入中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今后,游客在游览张家界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将感受到这片红色热土独有的魅力。
  张家界的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贺龙、王震、肖克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曾在张家界休整,并从桑植出发北上抗日长征。张家界西线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他们将着力恢复当年红军长征时的场景。红军休整的地方——苦竹寨镇,各家各户门前将挂上镰刀、党旗,并在墙上写上当时的革命标语。所有工作人员都身着红军服装。而为纪念贺龙诞辰100周年拍摄的电视剧《两把菜刀》的外景地也将向旅游者重点推介。
  发展红色旅游是今年张家界旅游的重点,也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工作之一。不仅将在年内完成《2004-2010年张家界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还计划重点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推出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产品系列。张家界市委副书记朱国军说,国外的旅游者认为长征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长征的人和事怀有极大的兴趣。
  
  得天独厚的绿色旅游资源
  
  张家界不仅是一块红色的革命热土,也是绿色的人间天堂。
  张家界之美,举世公认。2004年5月23日在张家界召开的“张家界·武陵源山水美学国际研讨会”上,国际应用美学学会理事会主席、国际上最著名的环境美学专家、美国纽约长岛大学教授阿诺德·柏林特等七位国际顶尖级环境美学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对武陵源山水给予很高的评价。
  张家界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索溪峪、天子山两大自然保护区组成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面积达369平方公里。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地貌风景奇特,最具特色的是大面积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世界罕见。景区内三千奇峰拔地而起,八百溪流蜿蜒曲折,融峰、林、洞、湖、瀑于一身,集幽、野、奇、秀、险为一体,被中外游人誉为“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真正的“世外桃源”、“中国山水画的原本”。早在1992年12月,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又相继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
  张家界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置郡县,本境属黔中郡慈姑县。千百年来,土家族、白族等18个民族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睦相处,留下大量文物古迹。有占地千亩的汉代墓群,保存完好的古人堤遗址,展示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艺术和建筑风格的江南古刹——普光禅寺。还有开凿于清嘉庆年间的玉皇洞石窟,融古代雕塑、书法、文学于一炉。在张家界境内,土家苗寨的修竹吊楼、石磨水碾、小桥清溪、笕槽筒车随处可见。这里民风淳朴,风俗独特,仅形诸歌舞的表演习俗就有土家摆手舞、白族仗鼓舞、苗族猴儿鼓、八宝铜铃舞以及有“地方民族戏活化石”之称的傩戏。这些民间艺术精品,日积月累,代代传承,给张家界秀丽壮美的山水赋予了灵魂,使自然的山水变得越发神奇。
  
  张家界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
  
  张家界的旅游车、指示标志和商铺的招牌用中、韩、英三种语言对照标注,导游讲解都用“韩语当家”,小商小贩用熟练的韩语兜售各种土特产,连景区抬轿子的轿夫都能说几句韩文,很容易让人产生置身韩国的错觉。
  从韩国到张家界的交通并不方便,大多数韩国游客来张家界旅游都需要通过上海、北京转机,长沙到张家界的高速公路也没有贯通。但是,三年来到张家界的韩国游客直线上升,从2002年的10万人次,到2003年的20万人次,2004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90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65亿美元。
  韩国人为何对张家界情有独钟?不辞辛苦辗转万里地来此旅游呢?
  “正如市场上热播的一部新片《韩城攻略》的片名那样,张家界在韩国旅游市场上取得的成功令人瞩目,但支撑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它在项目推介、市场开发及培育等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旅游局副局长刘海林如此评价到张家界市旅游的韩国游客。
  韩国退休工程师尹正泰已经多次跟随旅行团来到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他说,来过的朋友回国后都向他推荐这里的景色,自己完全是慕名而来。他说:“张家界在韩国已经家喻户晓,可以说每个旅行社都有到张家界的旅行团,电视、报纸、互联网上的旅行信息也少不了张家界,在许多城市的街道上能看到韩国旅行社制作的张家界风光大幅广告。”
  业内人士介绍说,张家界从2001年开始到韩国进行大规模推介,由市委书记带着旅行社进行促销,先到韩国人比较集中的大连市,然后再去韩国。这一时期,国家旅游局、湖南省旅游局就开发张家界旅游韩国市场也做了大量的宣传推介工作,逐步形成了一批长期推介张家界旅游的朝鲜族旅游从业人员。
  韩国众多媒体、旅行社“踩线”后也很快跟进。张家界市旅游局副局长于国鑫说,韩国甚至还跟中国合拍了一部电影《九天半》,电影讲述了一个美丽的韩国女子在张家界发生的一段神奇的爱情故事。于国鑫说:“韩国人自己宣传,比我们自吹自擂效果好100倍。”
  然而,单一地依靠韩国市场,并不足以应对国内外旅游业界的激烈竞争和旅游市场上出现的新变化。张家界市将借鉴开发韩国市场的成功经验,采取各种策略,积极开拓欧美客源市场,通过组团参加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国际旅游展,邀请德国、法国等欧洲旅行社在湖南旅游节期间入湘考察“踩线”和赴美国和加拿大的宣传促销等活动,吸引欧美客人。
  “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层芳颜天下惊。”张家界这块“失落于茫茫岁月尘土间,埋没了亿万年、遗忘了亿万年”的瑰宝,已走出深闺、走向世界。展望未来,昔日的天门古郡业已成为今天的国际旅游新城,张家界正将远古文明与现代气息凝于一身,正在铸造着属于自己的民族之魂。
  责编:周瑾
其他文献
巴基斯坦总理会见中国青年百人团    应巴基斯坦邀请,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名各界青年代表,于2007年3月17日至25日对巴基斯坦进行友好访问。代表团先后访问了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历史古城拉合尔和首都伊斯兰堡。《对外大传播》记者被邀随团前往。  3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在总理府会见了访巴的中国青年百人团。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中国驻巴大
期刊
“南京大屠杀”成全球影视热门题材    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目前已知有6部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影片问世或开拍,日本右翼也宣布要拍一部名为《南京真相》的电影,以此来否认南京大屠杀。为什么南京大屠杀会引起人们如此大的兴趣?部分原因是因为今年是“大屠杀”的七十周年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一直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创意竞争。站在哪个角度,如何反映这样的题材才能更引起人们的共鸣是最重
期刊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在“两会”专题栏目中,特别打出了有关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字幕,令观者耳目一新。  2006年8月,中國外文局主办的“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2007年伊始,由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软实力建构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也在北京举行。可见各方对此话题的关注。在今年的论坛上,50多位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公关界、
期刊
走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李冰副主任的办公室,他正在翻阅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罗素的《中国问题》一书。  李冰说,八十多年前,罗素先生怀着对中国人民真诚而友好的感情,实地考察了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写就了他一生唯一的一本关于中国的论著《中国问题》。这本书反映了这位“世纪智者”对中国问题的种种思考,反映了一个西方进步学者的中国观。罗素先生开宗明义:“最近到中国的欧洲人,如果善于接纳和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无
期刊
时间:2007年3月11日   地点:铁道大厦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李北海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究竟是老子、孔子,还是孙子?近一时期,人们对此话题讨论异常热烈。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李北海在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组的小组讨论会上建议,国家应把中华
期刊
今天我随《今日中国》杂志社的同志们去八宝山向我们敬爱的爱老作最后的告别。才一个月前我们还在人民大会堂、友谊宾馆欢乐地庆贺他的九十寿诞,今天他却已离我们而去,这段时间差距实在太短了,前后的反差太强烈了,我真有如同梦幻的感觉。在向他告别时,我望着他安详的、永远是那样慈爱而充满睿智的面容,眼前似乎出现他同我对坐论文的情状。我想起最近写的一篇短文中的最后一段话:  “爱老在他回忆录的最后一段里写道:在以后
期刊
编者按: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2006年7月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目开办以来
期刊
编者按: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三位在海外学成归国,工作中成为所在领域佼佼者的人大代表接受了《对外大传播》记者的采访,结合他们在海外的经历、感受和思考,积极为中国的外宣事业建言献策。他们的所思所言,让外宣工作者扩展了视听,倾听到世界的回音。    以坦诚的态度向世界说明中国    国际社会对中国还存在很多误解,作为“海归”人大代表,海外的求学经历和经常参与国际交流的经历令他们对此有更切身的感受。
期刊
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市被称为是“北方的威尼斯”。它建筑在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中的十五座岛屿之上,另外还有2万多个大小岛屿与她相拥。2004年10月,应斯德哥尔摩大学新闻、媒介与传播系(Department ofJournalism,Media&Communication)的邀请,我和央视和《南方周末》的两位编辑赴瑞典作了为期一个月的短期访问。其间,热情好客的东道主带我们游历了斯市的一些风景名胜。其中
期刊
“小平同志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那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我仍在新闻司司长的任上,正在考虑设立新闻发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契机。  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那是(1982年)3月26日,地点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处。当时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围。当时担任翻译的是现任外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