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城市的细胞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ouk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他们定居在那里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亚里士多德
  人们在城市里寻找出路,人们在社区里慰藉灵魂。对于社区中的居民来说,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社区的节能低碳,更加注重的是社区所具有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人们倡导“低碳、低压、低调”的生活态度,同样也渴望能生活在一个“低碳、低压、低调”的社区环境中。
  本文的创新点为探究可持续社区的建设模式中,不仅仅是注重社区的节能、资源的可持续,更加注重如何以社区的主体—即居民为出发点,探究使社区具有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建设策略,来实现社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
  关键词:可持续社区;低碳;低压;低调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提出了将城市比喻成有机生命体,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很多个体细胞,另一种是由很多细胞相互协调组成的蜂窝状结缔组织。在生物学中,细胞液是细胞的生存环境,细胞液浓度过高,会造成细胞干瘪失水而亡。渗透压过高,导致细胞大量吸水膨胀以致细胞壁破裂。代谢强度过高,细胞会因养料的过度损耗而亡。从细胞对“高”生存环境的不适应来看,目前社区的不和谐也是因为社区处于“高碳、高压、高调”的环境中。
  2、研究背景
  人类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十分迅猛,城市化急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住宅产业的腾飞,各种类型社区层出不穷,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区的“量”能够满足城市化的发展,但是在“质”的方面却让人堪忧。这些社区单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可持续,忽视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自我心灵的和谐。从而造成现在社区的“高碳、高压、高调”的现实氛围。
  3、可持续社区的解读
  3.1 社区的概念及发展
  社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表示由一种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着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
  费孝通提出从社会学角度指的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从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可以定义为:一定规模的人遵从社会学的法律规范、通过设计的组织方式定居说形成的日常生活意义上心里归属的范围。
  希腊学者萨迪斯在《人类聚居学》中将社区分为6级(如左图所示)。
  3.2 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3 可持续社区
  3.2.1 可持续社区的概念
  牛顿有句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于可持续社区的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侧重点,城市生态学侧重社区的“生态”;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侧重社区的“绿色节能”;社会科学侧重社区的“归属感、凝聚力”;经济学侧重社区的“经济可循环”;殊途同归,都是力图通过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文化的手段来创造可持续社区。笔者通过总结得出可持续社区是个“低碳、低压、低调”的社区,如下图所示。
  
  
  
  
  
  
  
  
  
  
  4 探究可持续社区的建设
  4.1 “低碳”建设—节能社区
  4.1.1建设“低碳”的建筑
  就世界范围来看,建筑消耗了人类所使用自然资源总量的近50%,能源总量的40%。环境建筑学时代,英国学者肯特提出:我们后代关心的是我们带给他们的建筑师改善或破坏了生活质量和环境,而不是关心带给他们的建筑是后现代还是解构主义。
  对于低碳建筑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科学描述建筑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如选址上,尽量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等外在条件;建筑组合错位相设,提高通风的效果;调整建筑的位置和朝向,夏天能够有效减少日晒,冬天得到较多的热量;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和垂直绿化等多级绿化系统;根据植物的习性,在住宅附近进行不同植物的搭配,达到夏天遮阴,冬天隔风的效果等等。
  
  4.1.2 鼓励“绿色”的出行方式
  4.1.2.1 社区交通系统规划的发展
  从佩里提出“邻里单位”,到“雷德朋”体系的规划实施,都显示出了在建设社区的交通系统中的“人车分离”的思想。1963年布恰南提出了“布恰南报告”提出了将路面与路牙齐平,通过树木、停车区等等障碍物的设置来降低汽车的速度,实现汽车、自行车与步行者共用道路路面的“人车混行”的思想。以TND模式来规划社区,将整体化道路设计和土地混合使用相结合,居民较少的交通结合步行就能实现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作点的往来,区内的道路是相互连通的步行网络,步行道旁设有行道树,为步行者提供舒适惬意的氛围。精明增长提出了混合的土地利用,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4.1.2.2 实行绿色交通建设的措施
  社区内部以及社区与外部之间地块的衔接尽量使用步行道。如果说社区内的广场、绿化和小品是脉络中的穴位,那么步行道就是连接各个穴位的毛细血管。步行系统的建设要具有趣味性和人性化的特点。在步行道设计方面,要多揣摩居民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心理,对路幅宽度、路面铺装等进行细化。因地制宜放置路旁的休闲设施、小品,使得步行空间舒适有趣味。另外社区步行道的选择也要考虑步行道两旁的建筑高度。 视距与建筑的高度的比值为2时,是步行者最佳的空间感受。
  4.1.3 建设循环型社区
  循环型社区,就是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延伸到消费领域—即居民生活之中,在保障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资源与能源减量使用,高效利用,已达到“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废弃物分类回收并得到初步处理,居民的消费 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深圳梅山苑社区针对城市中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明显的问题,开展屋顶绿化和屋顶种经济作物。建设了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在人工建造的湿地上选铺、栽特定的填料与植物,以生物无害化等处理方式来净化、降解生活中的污水的杂质,并将处理后的水回收用于小区绿化和灌溉。
  4.2 “低压”建设—活力社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效率的要求和快节奏的生活,人们的精神状态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心理的不和谐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内心焦躁不安。“低压”社区的建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低压”就是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通过对社区的功能、形式、元素和文化等多样性的方面提出建设措施,来促进人们进行交流和释放压力。营造一个有活力的社区。
  4.2.1 营造混合的社区功能
  一个健全的城市应该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相互交织,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也应该各种生活形态、各种流动形态的载体。“社会—空间”统一是社区的特征,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整合是社区发展的最高形式。因此,在社区中“同质社区异质化”就成为了解决社区单一的有效途径。
  混合型社区是指在社区内部除了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其他城市功能,功能是整合的。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就提出了“多样性”和“功能混合”的必要性:地区以及其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对于一个,最好对于两个。这些功能必须要确保人流的存在,不管是按照不同的日程出門的人,还是因不同的目的来到此处的人,他们应该能够使用很多共同设施。
  北京当代MOMA就是一个小型的混合功能建筑群体,由九栋塔楼组成,塔楼与塔楼之间是由空中连廊一一联系。一栋为酒店,其余为公寓。公共空间为三部分:底层是店铺、餐厅。中间为公共花园和5座山丘,高层为空中连廊,有酒吧、健身房、咖啡厅、画廊等等。但是这个群体的功能还是有所欠缺,如果将其中的一栋建筑用作商业办公,那么将会使这个混合社区实现工作生活娱乐一体化,将带来经济和环境的巨大收益。
  
   北京当代MOMA(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4.2.2营造丰富的社区文化
  吴文藻先生认为:文化的简单定义,可以说是某一社区内的居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象征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和社区不能割裂,社区是培养文化的土壤,社区的结构依赖于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体现在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
  在社区中,有四种文化层次: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即维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是社区的表象文化。行为文化,也叫活动文化,指的是在社区中由社区人员共同通过学习、娱乐、生活等等共同的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在社区中,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来构建良好的物质秩序,人性中的好的方面激发出来,从而抑制坏的反面的成长。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秩序即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4.2.3营造多样的社区形态
  著名建筑大师罗伯特.文丘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提到反对“少就是多”的现代主义简约派的设计理念。他认为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牌、快餐店的商标造型正好反映了人们对世俗趣味和市井文化的追求。
   在社区中,形态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建筑形态的多样性、街道空间的多样性以及交往空间的多样性。
  4.2.3.1营造多样的建筑形态
  多样的建筑形态,是社区活力的外在表现。单一的建筑形态,难免给人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在社区的建筑中,既要追求“同质”又要“同中求异”。追求“同质”,即社区中的建筑不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要讲究同种风格、同种类型。类型就是建筑的深层结构,房屋住宅就从房屋类型学进行排列、组合、重建。“同中求异”就是在外形或者细部设计上,给每栋建筑以细微差别,来满足社区建筑的多样性。如滨海城的设计,认为只有多样化的作品才能真正地实现多样化的社区。丹尼和茨伯格制定了在这个 社区使用的特定的建筑类型,这些建筑类型适用于当地的地理气候和当地的风俗地域文化。在住宅的细部装饰性设计上,则“同种求异”,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区:社区内没有完全相同的住宅,但是住宅与住宅之间是和谐的。
  4.2.3.2营造多样的街道形态
  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所述:当我们想到某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是客观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街道的空间形态的多样性也是社区有活力的源泉。
  在社区的街道空间设计中,要避免直线型的通过式道路,在路边营造凹凸空间,或者沿着道路两侧开辟商店橱窗,人们在行走的同时能够欣赏橱窗里边服装或者各种工艺品,使得步行更加愉快。在进入社区的两侧林荫道,可以摆放些供人逗留的小品、座椅等等。
  4.2.3.2营造多样的交流空间
  环境行为学指出,人、行为、环境是个有机的完整体系,人是主体,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做出不同的行为,当然人的行为也会改变塑造环境。“我们塑造环境,环境塑造了我们”。在社区中,交往双方交际有两种不同形式:一个是小范围的、以偶遇为起点的自然交往模式;另一个是较大范围内,目的性较强的主题交往形式。
  小范围的,偶遇式的交往方式是发生在习惯性的交通路线附近,人们在行走的路上匆匆遇到,短暂的寒暄之后就各自离开,这个对于交流的空间形态要求是比较低的,唯一的要求是交通路线附近的环境是宜人的,人们愿意步行,愿意在其间行走而增加面对面的接触的机会。
  较大范围的目的性较强的社区交往空间一般发生社区比较大的空间,如广场、公园、健身活动场地等等,通过营造舒适的交流和活动空间就是非常必要的,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的一书中提到了不同形式的习惯距离:亲密距离(0~45㎝)、个人距离(0.45~1.30m)、社会距离(1.30~3.75m)、社会距离(大于3.75m)。因此在社区交往空间的营造中,要塑造各种交往场合: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
  
   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图片来源:百度)
  4.2.4 营造多元的社区元素
  一个社区的元素包括很多:人群、地域、生活服务基本设施、景观环境等等。建设元素多样性的社区就是满足:混合型社区、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服务基本设施以及随四季不同的丰富的景观环境。
  4.2.4.1 人群的混合
  英国的的贝丁顿社区,它是一个提倡“生活不需有车”的社区,其对社区的房产进行了有效分配:三分之一的房产用于公共商业设施,如图书馆,zed吧及游乐场所。三分之一用于出租,出租给在社区附近上班的员工。三分之一以传统出售的方式上市销售。公租房的分配不仅使社区的交通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主,而且使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居住在一起,通过公共设施的共享使大家能够得到沟通,使人们感受到了一直所寻求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4.2.4.2配置满足不同需求的生活服务设施
  生活服务设施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于社区的基本设施的要求是不同的: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出发,来创造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的多样性;年轻人的生活服务设施则更倾向于锻炼和竞技;儿童生活服务设施方面,国外对于儿童的空间利益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亲儿童城市计划”(child-friendl city)。在此计划中,提出了儿童对于社区建设的公共参与,并且也提出了儿童游戏场地应该纳入到早起的规划决策,而非仅存在于环境设计之中。
  4.2.4.3创造优美的社区景观
  在社区中,通过景观环境的多样性也能增添社区的活力,在园林种植方面,将社区建成繁花似锦的春天,绿荫暗香的夏天,霜叶似火的秋天,翠绿常延的冬天,以生态园林为依据,创造出复层结构,保持植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总而言之,景观的多样性应注重点、线、面的结合。
  4.3“低调”建设—品位社区
  营造低调的社区,也是营造一个简单、自然、谦虚的品位社区。
  4.3.1 营造具有协调感的建筑色彩
  建设“低调社区”,体现在住宅颜色的品位。社区住宅立面的颜色也要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即社区内的住宅尽量为同一色调,避免过度的对比而产生不和谐的感觉,同时也要
  使各个社区的色彩有一定的区别度。相邻地段可以适当地插人缓冲性的色彩环境。在选择社区建筑色彩之前,应该调查周围环境甚至整个城市的色彩,然后将色卡与这些分析结果进行对照,来选择相应的色彩。
  4.3.2 营造具有地域性的社区风格
  低调,就是坚持人本身最本质的风格,在社区中,社区的风格应该结合我国固有的传
  统人居风格,以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来打造有品位的社区。如上海万科第五园,是中式别墅社区,其内部的建筑风格和氛围的营造,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社区中尽显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主要构成元素:宅屋、店铺、祠堂、书院、牌坊、影壁、戏台、街巷、池塘,以及传统园林的构成元素:塔(第五园标志塔)、亭(合院中的对弈亭)、台、榭、桥(拱桥、下沉桥、曲桥、天桥)、廊、径、石(叠石)、水、植物。小區布局按照徽州古村落的排列布局,村落依水而建,体现宁静、安逸的生活方式。
  4.3.2 营造具有生命力的社区
  李奥波的经典之作《沙乡年鉴》提出“大地伦理”,认为社区不仅仅是生活在里面的居民,将其扩展为包含无情世界的草木、山水、动物等的“生物社区”。在这个社区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组成了一个有情与无情交融共舞的生命共同体。在社区中,通过对环境的营造来加强人与其他生物的对话,例如在社区一角开辟一块地,让居民种植蔬菜瓜果,或者在社区的水体里饲养小生物,塑造有生命力的社区。
  
  5、结语
  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等级”学说,揭示了人们的五个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社区满足了人们的低层次的需求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人们于是开始期望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建设可持续社区的过程中,偏重于通过通过技术、经济、交通等等手段来实现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不能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爱和归属感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对情调生活的营造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我心灵的和谐,从而来建设可持续社区。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编.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M].译林出版社,2006.08.
  5、可持续社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 马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7
  6、伊利尔•沙里宁,颜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07
  7、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是房地产的必由之路 王仕统 中华建筑报,2012,03
  8、Katie Williams,News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in the UK [j],建筑与文化, 2012,06
  9、[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0、吕斌,可持续社区的规划理念与实践,国外城市规划 [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9
  11、仇拥军,现代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基本原则,中国城市林业空间[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7
  12、社会空间形态与邻里交往, 曹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12
  13、城市社區的社会可持续性与形态研究,汪思彤《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6
  
  
  作者简介:
  李铌(1965-),女,湖南临乡人,博士,副教授,硕导,城乡规划系副主任,研究方向:城市住区与城市设计;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邮编:410075
  李向 (1987-),女,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刘斌 (1987-),男,湖南邵阳人,本科,单位:深圳筑奥建筑景观设计公司
其他文献
摘要:桂林市临桂新区新城商务酒店是临桂新区核心區的重要建筑。设计过程中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建筑与环境达到和谐共生。同时使建筑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并获得独特的空间环境体验。  关键字: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桂林市临桂新区新城商务酒店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概况桂林市临桂新区新城商务酒店位于桂林市临桂新区规划核心区,基地北临公园北路,东临平桂西路,南临山水大道;项目用地地
期刊
摘要:建筑节能在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大潮流中已成为共同关注的重问题,建筑节能是节约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加快我国建筑节能的步伐,提高建筑节能的水平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产业是重要的第二产业,在我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节能是近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生长
期刊
摘要:中新知识城展馆景观改造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交通组织,将一、二期展厅建筑联系,并调整参观路线为环状路线。以此为前提,对展馆庭院进行景观改造。景观改造需与原有环境协调统一,并营造独具特色的园林环境空间。论文通过对景观改造的总体布局、交通组织、景观元素等方面,论述如何将岭南建筑及园林与现代建筑融合,并形成其独特风情,突显岭南特色。  关键词:岭南;园林建筑;融合;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
期刊
【摘要】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于2011年11月16日发布,该方案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这预示着“营改增”方案开始在我国正式实施。这一方案的实施,将给众多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营改增”的背景、内容、以及对建安企业税收管理的影响、挑战和应对的措施几个方面的内容做以下阐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我国种类繁多的开发区绝大多数为工业园区,而工业园区生态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从而有效的利用资源并保护当地环境,最终实现地区持续发展,对于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西南山地城市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位于贵州省清水河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为例,采取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工业园区中经济生态化、用地与空间组织生态化、社
期刊
摘要: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决定着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工程涉及很多专业和内容,投资较高、施工技术工艺比较复杂、工程量大、对施工质量要求比较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原因,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出现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也不
期刊
摘要:小龙窝村,位于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天长宋古城西8公里处,秦皇古驿道蜿蜒穿村而过,方圆4平方公里四周环山,九条山脉延伸于村,势如群龙簇拥,古村落风貌保存完整。对古村落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尊重业态,协同环境,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小龙窝;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现状分析  (一)村庄概况  小龙
期刊
摘要:作为坦桑尼亚长期从事建筑工程承包业务的中资公司,通过公开招标赢得大型公建项目是实现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位于坦桑尼亚第二大城市姆望扎的城市购物中心项目为例,浅淡和讨论在坦桑尼亚进行工程项目投标的成功经验。本文首先简介工程项目投标的正常流程,再结合城市购物中心项目的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对投标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如何使用相关的投标技巧。  关键词:工程,项目,投标,坦桑尼亚  
期刊
摘要:作为不同范畴的两种艺术,建筑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这需要我们在其各自的特性上加以研究,把握两者之间的共通性,抓住其本质特征,真正理解两种艺术的交融。  关键词:建筑音乐;共通性;空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音乐是时间艺术,建筑是空间艺术。音乐能在时间中展示空间,建筑在空间  中体现时间。建筑与音乐的交融就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1.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阳东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用电负荷发展预测,结合阳东县中压配电网现状,确定了配电网规划建设目标和技术原则。据此提出了阳东县配电网架规划的总体思路,针对现状问题加以解决,探讨线路互联优化接线方式设计。  关键词:线路互联;优化;接线方式  中图分类号:TM726文献标识码: A  1.阳东县现状电网概述  至2012年5月底,阳东县电网供电总面积1830km2,用电人口46.59万人,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