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教会学生阅读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可是大多时候,我们却忘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挥汗如雨”地给学生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做起阅读题来却依然不会。致使学生越学感觉阅读题越难,年级越高阅读题目得分越低,而语文成绩也随之越低。可是我们在教研或者备课的时候还常常说要教会学生阅读,可我们实际上却把学生教得越来越不会了,阅读题对很多中学生来说是语文里最难的题目。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教会学生阅读,更多时候教会的是读书的方法,并不完全是应对阅读题目的方法。
  比如我们教学生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要圈点勾画,理清思路等等,看起来与阅读题目又有关系,又关系不密切。
  曾看过一段有关《给奶奶送阳光》这篇课文的公开课教案,内容是:
  生:(读句子)
  师:你们觉得哪句更合适,写得更好?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生:第二句话。(读句子)
  师:同学们看第三自然段。找出体现苗苗送阳光急切心情的词语。
  生:一进门,就直奔她去。
  师:你们找得真准,那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体会一下苗苗急切的心情好吗?
  偶然的机会,我也看到了一篇阅读题,内容就是关于对《给奶奶送阳光》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仔仔细细看完那个教案,却发现学生即使把那堂公开课听得很认真,也不一定会做那些阅读题。其中阅读题是这样问的:
  指出加点词所体现的表达方式及表达作用;指出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奶奶为什么说:我晒到阳光了?
  这几道题,我是在一本初中课外练习册上看到的,觉得很好,就拿来给七年级学生做了。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篇来自鄂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上的阅读文章,全班45个学生却有30多个做不对那几道题,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下手做,尤其表达方式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其常性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说,上面的那个公开课教案并不代表所有有关这一课的教案,所以学生不会做题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看一些其他的公开课教案,多听一些公开课、示范课,就可以知道,那样的教案并不少。我的45个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大多来自不同的学校,那么多学生不会做小学课文编写的阅读题,又如何去做真正初中学生该做的阅读题?同样的文章,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学生却没有学到做阅读题目的方法,那这个课文讲得有多大的意义?
  这应该不是个别现象了,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了。
  本身,语文教育在对熏陶感染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所以,要使学生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
  因为我们教学侧重点的问题,使很多学生在听了课不会做题目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信心,甚至连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信心也会渐渐失去了。因为在他们一天天做不懂阅读题目的过程中,他们会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语文太难,没有办法学好,再认真听课作用都不会很大,所以只是迫于考试不得不去学,课外再让他们花时间读文学书、受语文的“折磨”,那就是很难的事了,看看娱乐书倒是他们喜欢的,因为,那种书不需要让他们联想到做题。而这与《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要求却是完全相违背的。
  所以好的语文教学的效果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而学习了不会鉴赏,不会做有关鉴赏的题目,那不是会用语文,至少不能算会较好地使用语文。新课改对于语文课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有明确的要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轻视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更不可以,因为语文课的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使语文教学陷入模糊目标、无固定目标或靠课堂教学临时生成目标的状态,或使语文教学在表面热闹、丰富的掩盖下落进低效教学的泥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的隐性目标,现在的很多老师的教学为了改变轻视这个层次目标的做法,已经刻意地在教学中强化了这一点,但却又轻视了能力目标和过程与方法这个显性的目标,长此以往,孩子的情操能得到陶冶,思想观念能得到提升,而这只是我们教学的情感、道德、价值目标而已,那么其他两个目标呢?从课堂表面来看,好像实现了,过程学生讨论很热烈,能力方面,学生也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那些问题,可是为什么就是不会做相关的阅读题呢?学生们在思考老师的问题的时候他们的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在应对阅读题目的方法上我们又给了孩子们多少指导呢?难道我们要继续让孩子在学习阅读中继续因学不会阅读而迷茫吗?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其次在于我们在教学课文时的教会做题的意识不强。
  语文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教学生学习课文是为了教会学生做阅读题目,从某种角度来看似乎带有一些世俗的“功利”色彩,但如果要排除这一点功利,这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考试的阅读题改变出题的内容及方式。眼前的现实是,阅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考查我们在课堂上没有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的运用。我们教了学生多年语文之后,学生们不懂得怎么样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等于说孩子们在学习中没有掌握该掌握的鉴赏方法。
  众所周知,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除了重视其人文性之外,我们不能忽视语文作为工具性的重要作用。作为工具性,语文不仅是学生生活、交际的工具,更是学生鉴赏美的文学作品,进而鉴赏美的事物、创造美的事物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既然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密不可分,那么我们在教学之中也就要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在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熏陶时,不要忘记将这个最重要的生活及审美工具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牢牢地把它们抓在手里,学他们懂得去鉴赏,去“渔”。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在设计教学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兼顾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在三维目标的设计上有所侧重。对于体裁不同的文章,知识的积累与把握倾向是不一样的,散文不仅要从字、词、句子及情感来积累训练,其表情达意的技巧以及相关的术语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小说阅读的教学,除了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以外,还应该让学生初步懂得其某篇布局的基本知识并掌握相关术语,以便学生在鉴赏优秀文学作品时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就像我们看到一处美的风景,想抒发点对它的感受,我们就得知道“急湍甚箭”“鸢飞戾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类的词语句子一样。
  虽然教无定法,但是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教会学生方法与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从课内文章的阅读入手教会学生阅读,“授人以渔”,便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俞爱女 语文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7)
其他文献
胃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作者试以下三方面分析如下.
患者,男,63岁,农民.因左腹股沟包块不能回纳伴腹痛、腹胀、呕吐4d于2002年2月12日入院.在劳动过程中包块突出.既往腹股沟区无包块病史.入院时查体:T36.6℃,P96次/min,R22次/m
摘要:语文学科以其独特的人文性、主观性,在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难以真正发挥其学科特长。本文在探讨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就如何改革高校语文教学评估体系、提高高校语文教学质量做了简要阐释。  关键词:学科特性 教学评估 课程改革 评估体系改革  一、语文不同于工科性、理科性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  常见的课程评价标准是设计相似甚至相同的表格来进行相同变量的统计评比,所有学科都使用同一张表格或
目的探讨临床工作中麻风诊断时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63例麻风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及结论 63例麻风患者瘤型麻风35例,为麻风主要临床表现型,麻风样反应3例,易引起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