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诗经》的句子构型,从语义声气表达的角度,提出两两相对的语义声气耦合表达构型,并针对《诗经》进行充分的具体分析,系统明确了六种构型:1、题述对,2、主客对,3、曲折对,4、平衡对,5、继发对,6、比兴对。文章的基本思想是汉语的意合性和对句性。
【关键词】诗经;意合;构型;类型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the bilateral semantic expression construction originated from sound and air-stream co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 pattern in“Book of Songs” from the angle of sematics through sound and air-stream cooperation,and fully analyzes the specific sentences in“Book of Songs”. It systematically identifies six types of constructions:1.topic-narration corresponding;2. subject-object corresponding;3.semantics-sound tortuous corresponding;4.top-under intonation corresponding;5.inberiting-arousing corresponding;6.simile-deduction corresponding. The passage’s basic thought is Chinese semantic traits and sentence corresponding traits.
【Key words】Book of Songs;semantic;cooperation;construction;type
《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是我国古代四言诗的典型代表,但所谓“四言”仅是指声气句型中的一个节段而已,并非指现代语法观念中主谓宾句型的完全句。《诗经》的声气组织常常以两个意义密切相关的四言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声气句型,即一个四四铺排的声气流转的音义构型。如:《国风•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两相接,才构成完整的音义构型。这里的每一个“四”言,都不具有现代一般“句子”的观念,只具有短语的意义,所谓“四言”,“四”并不成其为“言”,而只有两两组合,四四相联,才具有完整的音义表达功能,这正是上古汉语独特的声气组织形式决定的。
《诗经》的每一个“四言”不能体现现代句子的主谓宾完全句的语义,就是两两相接的八言音义板块,也不能简单用现代语法来切割分析,它以达成音义功能的完备节律为目标,灵活调适音节语素,形成了《诗经》特殊的声气表达句型。上古时期的《诗经》是有唱诵的音乐性,更强调声气的抑扬顿挫。“尽管它没有西方语言句子中的那种形态变化的核心动词(限定动词)来控制句界,但它却有‘无形’的手段来控制句子的格局。这‘无形’的手段就是声气的止息和意向的完成。”(申小龙《汉语语法学》P64)本文主要对其音义声气节律进行类型上的系统归纳。
一、题述对
题述对指《诗经》音义节律型的上位四字格提出一个说话的范围题旨,下位四字格则给予叙述描绘,解释说明。题述对是《诗经》语句类型的一个大类,下辖许多小类,充分反映了“诗言志”的表达功能,记述了上古时代人们的社会历史、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其声气一般呈平而收之势。
1、名物 + 叙述。
对具体的人或物进行介绍、交待或解说。如: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邶风•日月》 (物 + 叙述)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曹风•鳲鸠》 (人 + 叙述)
2、性状 + 叙述。
对人或物的存在状态、品性进行介绍或解说。如: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卫风•氓》 (物状 + 叙述)
“展矣君子,实劳我心”。《邶风•雄雉》 (人状 + 叙述)
“哲人之愚,亦维其戾”。《大雅•抑》 (性状 + 叙述)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大雅•思齐》 (性状 + 判断)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曹风•鳲鸠》 (物状 + 述数)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唐风•葛生》 (时状 + 叙述)
3、事动 + 叙述。
对人或物的行为动作进行介绍、交待或解说。如: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小雅•鸿雁》 (物动 + 叙述)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召南•小星》 (人动 + 叙述)
“采苓采苓,首阳之颠”。《唐风•采苓》 (人动 + 述地)
4、因果述。
在对事件的介绍、交待或解说中,显示出因果关系。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周南•关雎》 (题因 + 述果)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小雅•采薇》 (题果 + 述因)
5、假设述。
对事件的介绍、交待或解说,上位四字格设假置,下位四字格作解说。如:
有标记:“如可赎也,人百其身”。《秦风•黄鸟》
无标记:“豺虎不食,投畀有北”。《小雅•巷伯》
6、递进述。
对事件的介绍、交待或解说,上位格作基本语义铺展,下位格作语义递增推进。如
有标记:“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周南•汝坟》
无标记:“我躬不阅,遑惜我后”。《邶风•谷风》
7、目的述。
对事件的介绍、交待或解说,下位格述说上位格的目的意图。如:
有标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大雅•崧高》
无标记:“犹之未远,是用大谏”。《大雅•板》
8、名物 + 描述。
对具体的人或物直接进行描摹刻划,显示其形象状态。如: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郑风•野有蔓草》 (物 + 描述)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大雅•文王》 (人 + 描述)
9、性状 + 描述。
对人或物的外形、状态、品性或时态进行描摹刻划。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 (物状 + 描述)
“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商颂••那》 (人状 + 描述)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大雅•崧高》 (性状 + 描述)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卫风•伯兮》 (时状 + 描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小雅•采薇》 (时状 + 描述)
10、事动 + 描述。
对具体的事件活动中的某一特定动作进行描摹刻划。如: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小雅•无羊》 (物动 + 描述)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鄘风•载驰》 (人动 + 描述)
“人亦有言:进退维谷”。《大雅•桑柔》 (题言 + 言语描述)
二、主客对
主客对指诗句在对客观事件进行介绍交待,描摹刻划的同时,也发表了主观的见解态度和情感倾向,充分表现了《诗经》叙写情怀、诉说抱负的表达意识。分为评议对和抒情对。其声气随语义的主观感受和态度而变化。
1、评议对。
(1)名物评:
“之屏之翰,百辟为宪”。《小雅•桑扈》 (物 + 评)
“彼其之子,邦之彦也”。《郑风•羔裘》 (人 + 评)
(2)性状评: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周南•汉广》 (物状 + 评)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周南•兔罝》 (人状 + 评)
(3)事理评: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卫风•氓》 (事动 + 评)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鄘风•蝃蝀》 (事理 + 评)
(4)反问评: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鄘风•相鼠》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郑风•褰裳》
2、抒情对。
(1)名物 + 抒情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魏风•硕鼠》 (物 + 抒情)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鄘风•载驰》 (人 + 抒情)
(2)性状 + 抒情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邶风•绿衣》 (物状 + 抒情)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召南•殷其雷》 (人状 + 抒情)
(3)事动 + 抒情
“我仆痛矣,云何吁矣!”《周南•卷耳》 (事动 + 抒情)
“父兮母兮,蓄我不卒!”《邶风•日月》 (抒情 + 事动)
(4)反问抒情
“啜其泣矣,何嗟及矣?”《邶风•中谷有蓷》
“道之云远,何云能来?”《邶风•雄雉》
三、曲折对
曲折对指语句中语义和声气连接呈现出明显的曲折变化,在上位四字格与下位四字格之间,语气节奏顿挫明显,升降起伏不同。具体分为转折对和问答对。其声气一般呈舒而转急之势。
1、转折对。
有标记:“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召南•行露》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鄘风•相鼠》
无标记:“人有土田,女反有之。”《陈风•宛丘》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邶风•凯风》
2、问答对。
直接回答: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秦风•终南》 (问物)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召南•采蘋》 (问人)
“取妻如何?必告父母。”《齐风•南山》 (问事)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卫风•河广》 (问状)
“谁谓茶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问感)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召南•采蘩》 (问址)
“岂无他人?维子之故。”《唐风•羔裘》 (问因)
间接回答: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周南•葛覃》
“胡能有定?宁我不顾。”《邶风•日月》
四、平衡对
指语句表达中,上位四字格与下位四字格在语义和声气形式上构成对应平衡关系,两句之间没有主次轻重,语义声气平列对等。分平对、相对和反对。其声气一般呈平流之势。
1、形式平衡。
意义平对:“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召南•何彼襛矣》 (名性)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 《邶风•终风》 (状性)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周南•葛覃》 (动性)
意义相对:“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邶风•简兮》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小雅•南山有台》
意义反对:“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邶风•柏舟》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郑风•山有扶苏》
2、意义平衡。
“彼黍离离,彼稷实实。”《邶风•黍离》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王风•大车》
“儦儦俟俟,或群或友。”《小雅•吉日》
五、继发对
继发对指对同一施动主体的一连串行为动作按时间先后给予陈述的语句。继发对语义流畅连贯,气势顺畅。但在《诗经》四四连言句式中,有表现为多动标和单动标两种形式。
1、多动标:多动标即指语句中多个动词连续出现,呈现为接续的动态。如: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周南•芣苢》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召南•草虫》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邶风•柏舟》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邶风•击鼓》
2、单动标:单动标指在整个句式中只有一个动词标志出现,用关联词连接动作的延续,实际施为动作仍然是多个。如: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邶风•泉水》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鄘风•定之方中》
六、比、兴对
比兴对即在语句中上位四字格与下位四字格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比(比喻)和兴(起兴)的关系。比兴对在气势上稍有抑扬舒缓,随语意情绪而变化。
1、比对。
明比:“耿耿不寐,如有隐忧。”《邶风•柏舟》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邶风•柏舟》
暗比:“静言思之,不能奋飞。”《邶风•柏舟》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大雅•绵》
2、兴对“鲂鱼赪尾,王室如燬。”《周南•汝坟》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如南•野有死麕》
总之,《诗经》的声气语义功能类型的划分,以汉民族语言文化理论为依据,以正坤编写的(中国古典文化精华)《诗经》为对象,以《水浒传》耦合句型分析为参照,结合《诗经》文体的语言特征,进行类型分析,以求具体揭示汉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特征。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由此可知,《诗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析“诗”来探源。
【参考文献】
1、正坤.诗经.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
2、向熹.诗经语文论文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7
3、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
4、王宁.中国文化概论. 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5、衣俊卿.文化哲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关键词】诗经;意合;构型;类型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the bilateral semantic expression construction originated from sound and air-stream co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 pattern in“Book of Songs” from the angle of sematics through sound and air-stream cooperation,and fully analyzes the specific sentences in“Book of Songs”. It systematically identifies six types of constructions:1.topic-narration corresponding;2. subject-object corresponding;3.semantics-sound tortuous corresponding;4.top-under intonation corresponding;5.inberiting-arousing corresponding;6.simile-deduction corresponding. The passage’s basic thought is Chinese semantic traits and sentence corresponding traits.
【Key words】Book of Songs;semantic;cooperation;construction;type
《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是我国古代四言诗的典型代表,但所谓“四言”仅是指声气句型中的一个节段而已,并非指现代语法观念中主谓宾句型的完全句。《诗经》的声气组织常常以两个意义密切相关的四言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声气句型,即一个四四铺排的声气流转的音义构型。如:《国风•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两相接,才构成完整的音义构型。这里的每一个“四”言,都不具有现代一般“句子”的观念,只具有短语的意义,所谓“四言”,“四”并不成其为“言”,而只有两两组合,四四相联,才具有完整的音义表达功能,这正是上古汉语独特的声气组织形式决定的。
《诗经》的每一个“四言”不能体现现代句子的主谓宾完全句的语义,就是两两相接的八言音义板块,也不能简单用现代语法来切割分析,它以达成音义功能的完备节律为目标,灵活调适音节语素,形成了《诗经》特殊的声气表达句型。上古时期的《诗经》是有唱诵的音乐性,更强调声气的抑扬顿挫。“尽管它没有西方语言句子中的那种形态变化的核心动词(限定动词)来控制句界,但它却有‘无形’的手段来控制句子的格局。这‘无形’的手段就是声气的止息和意向的完成。”(申小龙《汉语语法学》P64)本文主要对其音义声气节律进行类型上的系统归纳。
一、题述对
题述对指《诗经》音义节律型的上位四字格提出一个说话的范围题旨,下位四字格则给予叙述描绘,解释说明。题述对是《诗经》语句类型的一个大类,下辖许多小类,充分反映了“诗言志”的表达功能,记述了上古时代人们的社会历史、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其声气一般呈平而收之势。
1、名物 + 叙述。
对具体的人或物进行介绍、交待或解说。如: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邶风•日月》 (物 + 叙述)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曹风•鳲鸠》 (人 + 叙述)
2、性状 + 叙述。
对人或物的存在状态、品性进行介绍或解说。如: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卫风•氓》 (物状 + 叙述)
“展矣君子,实劳我心”。《邶风•雄雉》 (人状 + 叙述)
“哲人之愚,亦维其戾”。《大雅•抑》 (性状 + 叙述)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大雅•思齐》 (性状 + 判断)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曹风•鳲鸠》 (物状 + 述数)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唐风•葛生》 (时状 + 叙述)
3、事动 + 叙述。
对人或物的行为动作进行介绍、交待或解说。如: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小雅•鸿雁》 (物动 + 叙述)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召南•小星》 (人动 + 叙述)
“采苓采苓,首阳之颠”。《唐风•采苓》 (人动 + 述地)
4、因果述。
在对事件的介绍、交待或解说中,显示出因果关系。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周南•关雎》 (题因 + 述果)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小雅•采薇》 (题果 + 述因)
5、假设述。
对事件的介绍、交待或解说,上位四字格设假置,下位四字格作解说。如:
有标记:“如可赎也,人百其身”。《秦风•黄鸟》
无标记:“豺虎不食,投畀有北”。《小雅•巷伯》
6、递进述。
对事件的介绍、交待或解说,上位格作基本语义铺展,下位格作语义递增推进。如
有标记:“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周南•汝坟》
无标记:“我躬不阅,遑惜我后”。《邶风•谷风》
7、目的述。
对事件的介绍、交待或解说,下位格述说上位格的目的意图。如:
有标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大雅•崧高》
无标记:“犹之未远,是用大谏”。《大雅•板》
8、名物 + 描述。
对具体的人或物直接进行描摹刻划,显示其形象状态。如: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郑风•野有蔓草》 (物 + 描述)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大雅•文王》 (人 + 描述)
9、性状 + 描述。
对人或物的外形、状态、品性或时态进行描摹刻划。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 (物状 + 描述)
“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商颂••那》 (人状 + 描述)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大雅•崧高》 (性状 + 描述)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卫风•伯兮》 (时状 + 描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小雅•采薇》 (时状 + 描述)
10、事动 + 描述。
对具体的事件活动中的某一特定动作进行描摹刻划。如: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小雅•无羊》 (物动 + 描述)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鄘风•载驰》 (人动 + 描述)
“人亦有言:进退维谷”。《大雅•桑柔》 (题言 + 言语描述)
二、主客对
主客对指诗句在对客观事件进行介绍交待,描摹刻划的同时,也发表了主观的见解态度和情感倾向,充分表现了《诗经》叙写情怀、诉说抱负的表达意识。分为评议对和抒情对。其声气随语义的主观感受和态度而变化。
1、评议对。
(1)名物评:
“之屏之翰,百辟为宪”。《小雅•桑扈》 (物 + 评)
“彼其之子,邦之彦也”。《郑风•羔裘》 (人 + 评)
(2)性状评: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周南•汉广》 (物状 + 评)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周南•兔罝》 (人状 + 评)
(3)事理评: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卫风•氓》 (事动 + 评)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鄘风•蝃蝀》 (事理 + 评)
(4)反问评: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鄘风•相鼠》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郑风•褰裳》
2、抒情对。
(1)名物 + 抒情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魏风•硕鼠》 (物 + 抒情)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鄘风•载驰》 (人 + 抒情)
(2)性状 + 抒情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邶风•绿衣》 (物状 + 抒情)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召南•殷其雷》 (人状 + 抒情)
(3)事动 + 抒情
“我仆痛矣,云何吁矣!”《周南•卷耳》 (事动 + 抒情)
“父兮母兮,蓄我不卒!”《邶风•日月》 (抒情 + 事动)
(4)反问抒情
“啜其泣矣,何嗟及矣?”《邶风•中谷有蓷》
“道之云远,何云能来?”《邶风•雄雉》
三、曲折对
曲折对指语句中语义和声气连接呈现出明显的曲折变化,在上位四字格与下位四字格之间,语气节奏顿挫明显,升降起伏不同。具体分为转折对和问答对。其声气一般呈舒而转急之势。
1、转折对。
有标记:“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召南•行露》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鄘风•相鼠》
无标记:“人有土田,女反有之。”《陈风•宛丘》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邶风•凯风》
2、问答对。
直接回答: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秦风•终南》 (问物)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召南•采蘋》 (问人)
“取妻如何?必告父母。”《齐风•南山》 (问事)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卫风•河广》 (问状)
“谁谓茶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问感)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召南•采蘩》 (问址)
“岂无他人?维子之故。”《唐风•羔裘》 (问因)
间接回答: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周南•葛覃》
“胡能有定?宁我不顾。”《邶风•日月》
四、平衡对
指语句表达中,上位四字格与下位四字格在语义和声气形式上构成对应平衡关系,两句之间没有主次轻重,语义声气平列对等。分平对、相对和反对。其声气一般呈平流之势。
1、形式平衡。
意义平对:“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召南•何彼襛矣》 (名性)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 《邶风•终风》 (状性)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周南•葛覃》 (动性)
意义相对:“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邶风•简兮》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小雅•南山有台》
意义反对:“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邶风•柏舟》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郑风•山有扶苏》
2、意义平衡。
“彼黍离离,彼稷实实。”《邶风•黍离》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王风•大车》
“儦儦俟俟,或群或友。”《小雅•吉日》
五、继发对
继发对指对同一施动主体的一连串行为动作按时间先后给予陈述的语句。继发对语义流畅连贯,气势顺畅。但在《诗经》四四连言句式中,有表现为多动标和单动标两种形式。
1、多动标:多动标即指语句中多个动词连续出现,呈现为接续的动态。如: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周南•芣苢》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召南•草虫》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邶风•柏舟》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邶风•击鼓》
2、单动标:单动标指在整个句式中只有一个动词标志出现,用关联词连接动作的延续,实际施为动作仍然是多个。如: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邶风•泉水》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鄘风•定之方中》
六、比、兴对
比兴对即在语句中上位四字格与下位四字格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比(比喻)和兴(起兴)的关系。比兴对在气势上稍有抑扬舒缓,随语意情绪而变化。
1、比对。
明比:“耿耿不寐,如有隐忧。”《邶风•柏舟》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邶风•柏舟》
暗比:“静言思之,不能奋飞。”《邶风•柏舟》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大雅•绵》
2、兴对“鲂鱼赪尾,王室如燬。”《周南•汝坟》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如南•野有死麕》
总之,《诗经》的声气语义功能类型的划分,以汉民族语言文化理论为依据,以正坤编写的(中国古典文化精华)《诗经》为对象,以《水浒传》耦合句型分析为参照,结合《诗经》文体的语言特征,进行类型分析,以求具体揭示汉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特征。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由此可知,《诗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析“诗”来探源。
【参考文献】
1、正坤.诗经.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
2、向熹.诗经语文论文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7
3、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
4、王宁.中国文化概论. 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5、衣俊卿.文化哲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