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更应是青少年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
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体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大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大自然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和风细雨,都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礼物。它还以壮美的山川陶冶我们情操,开阔我们胸襟,哺育我们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特殊的葬礼》使我们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鸟的天堂》、《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二)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給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还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三)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可感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万里长城》《赵州桥》《芦沟桥的狮子》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夏明翰英勇就义》《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雷锋怀着对救苦救难的共产党的感恩而刻苦学习,克服困难,工作兢兢业业,生活艰苦朴素,乐于助人,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使得"钉子精神"发扬光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雨中》等课文感受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新风尚。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课文感受来自陌生人的生命再造之恩。
二、倾诉衷肠--报恩
课文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载体,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有所感悟、体验,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识。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在教学《背影》时,让学生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到’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你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之爱,然后写一个片段。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在校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决定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感恩是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其行为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得到相应的锻炼迅速成长起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感恩母校和他人的意识,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近年来,社会媒体不断报道青少年学生与家长、与学校发生冲突的现象,甚至出现伤害事故,这些事情的发生充分说明感恩教育对增强青少年认识社会和回报社会的重要作用。学会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感恩能促使人与人之间、人与动植物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一、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
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体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大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大自然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和风细雨,都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礼物。它还以壮美的山川陶冶我们情操,开阔我们胸襟,哺育我们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特殊的葬礼》使我们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鸟的天堂》、《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二)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給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还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三)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可感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万里长城》《赵州桥》《芦沟桥的狮子》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夏明翰英勇就义》《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雷锋怀着对救苦救难的共产党的感恩而刻苦学习,克服困难,工作兢兢业业,生活艰苦朴素,乐于助人,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使得"钉子精神"发扬光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雨中》等课文感受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新风尚。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课文感受来自陌生人的生命再造之恩。
二、倾诉衷肠--报恩
课文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载体,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有所感悟、体验,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识。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在教学《背影》时,让学生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到’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你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之爱,然后写一个片段。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在校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决定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感恩是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其行为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得到相应的锻炼迅速成长起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感恩母校和他人的意识,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近年来,社会媒体不断报道青少年学生与家长、与学校发生冲突的现象,甚至出现伤害事故,这些事情的发生充分说明感恩教育对增强青少年认识社会和回报社会的重要作用。学会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感恩能促使人与人之间、人与动植物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