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分制引入并应用于我国的教学管理中,在本科院校中,学分制通常是建立在学年制基础上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对其个体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间的冲突仍旧存在。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学分制,然后就学分制下我国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学分制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学分制;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其中,社会各界对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学分制与我国高等教育现实管理模式是一致的,它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其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其核心是选课制。但是,目前高校内实施的学分制的基础还是学年制,这种学分制属于不完全学分制。高校内增设选修课,将部分课程的学时置换为学分,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与学分制的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探讨学分制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学分制概述
(一)学分制的概念
在本科院校中实行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并且具有一定灵活性,符合现代教育目标的教学管理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将学分作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学分因课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是按照每一个学期的授课时数、实验时数、实习时数、课外指定自习时数作为计算学分的依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分制引入到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中,通过实践发现,学分制与教育教学规律更相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的本科院校中都在推行使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二)学分制的内涵
对于学分制的内涵,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学分制属于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第二,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
第三,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计算衡量学生学习量的。
(三)学分制的特点
学分制与之前的学年制具有很大的差别,学分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老师、上课地点及上课时间。
第二,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内的学分后就可以申请毕业。
第三,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發展要求,不再是统一的刚性管理方式,而是采用具有弹性的学制及课堂,这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第四,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度将达到最大,教学资源不再受到班级或是年级的限制。与此同时,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学分制下我国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采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学习方面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及权利,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从各个高校实施学分制的情况来分析,学分制与当前的教学管理之间,无论是在教学层面上,还是在学生层面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矛盾。
首先,从教学层面上来分析,学分制对于师资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下面几个问题。一是在本科院校内,院系壁垒难以打破,要想实现跨专业或者跨学院选修课程,还存在很大难度;二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存在严重的传统课堂观念,高校老师主要通过考勤和课堂纪律的方式来约束学生,而严重忽略了学生在个人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学分制要求修读一定数量的学分,大学生在对必修课及选修课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个别学生为了省时省力,会选择易于修读的课程,这就违背了高校设立学分制的初衷。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在高校内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产生削弱的作用;四是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及教师,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其课堂的教学人数,而对学生放松要求,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我们从学生层面上来分析,学分制与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存在下面五个方面的冲突。一是学分制导致行政班级的观念不断弱化,同班同学的上课时间及上课地点不统一,学生的课堂管理存在挑战;二是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对学生自由、自主选课、选修产生了限制;三是学生在选择具体的选修课之前并没有对所选课程及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的了解,选课存在盲目性;如果学分相同,学生便会选择教师要求宽松或是易于通过的课程,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十分不利;四是在一个学期内,学生存在不及格科目,就必须要跟下一专业年级的学生重修重考该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自主安排自身学习的时间便得不到保障;五是课堂学习管理体系及课后的学习管理体系不健全,随着班级观念的不断弱化,以及高校导师制的不健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存在认知与管理方面的缺陷。
三、学分制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
(一)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实行学分制管理后,教师要承担起大量的课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开设出高质量、受学生喜爱的课程。高校负责人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打造出良好的科研和学术氛围,让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职业素养都更上一个台阶,教学质量也必将得到明显提高。高校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建有效的激励制度,为教师创造出可以将自身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的舞台。
(二)优化本科院校课程配置
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课制,即以大量开设选修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在没有实施学分制以前,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出就基本固定了将要学习的内容范围,而学分制的正式实施,则直接影响到了专业、班级甚至个人的学习内容。学生所学课程会因个人兴趣或特长等因素因人而异。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学分制的真正优势,就要求校方必须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选修课的内容不能只是提供专业课的选择,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也要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公共选修课的内容范围虽然在逐步增加,但考虑到快速扩大的学生规模和日益突出的个性化选择需要,我们的公共选修课的供应仍显不足。所以说,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对学分制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保证学生选择选修课的自由度,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保证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实现精益求精,不失为高等院校的初衷所在。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制度
学分制为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条件,但学生对如何配置课程结构才能满足毕业后社会的需要还不能有准确的认识,同时对于所选课程的学习方案也很难做到最优设置。例如在选择课程上,学生的选课具有很高的自由度,但每种专业课程结构却具有其特殊整体性,在不了解课程结构的情况下满足选修,一味地迎合个人兴趣或盲目地追求学分,往往就会会导致知识结构不成体系,学而不精。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就具有重要意义。
(四)关心学生心理状态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面临毕业的学生,是否能有一套专业的职业设计尤为重要。面临就业压力,社会竞争,挫折失败在所难免,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今高校毕业生所需的必备素质。高校应设置心理课程或心里老师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前的心理辅导和相关的职业设计,让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以使学生从容面对就业。
(五)创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及奖励机制
学分制的实施,让高校内的年级、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学生的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缺乏集体荣誉感。因此,创建科學合理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及奖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设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基本学分作为参评资格,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绩点,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的综合指标等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推动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谐发展,避免一些学生出现重学分、轻学业的情况发生,切实发挥学分制的积极作用。
(六)创建现代化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学生在学分制下组成的教学班是学生自主自由选择课程而形成的,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教务管理中的许多环节都和学年制存在很大差异,它是将学生作为变量来进行管理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必须要创建现代化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要保障学生可以及时、准确地查询、了解其学业信息、课程信息、教学内容信息等内容,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自主选课以及自主安排学生进程。此外,学分制模式下,学生的毕业时间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要做好更新及维护工作,保障信息的安全与准确。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外界要适度地公开,以方便就业单位查询学生资料,同时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提供便利。
四、结束语
高校内实行学分制的意图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但是,高校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和传统的教学管理之间仍然存在许多矛盾,为了在高校内真正实现完全学分制,就必须要针对现有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士军,于桂华.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刘超.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J].教育时空,2011(7).
[3]介晓宇.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J].学校管理,2015(10).
【关键词】学分制;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其中,社会各界对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学分制与我国高等教育现实管理模式是一致的,它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其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其核心是选课制。但是,目前高校内实施的学分制的基础还是学年制,这种学分制属于不完全学分制。高校内增设选修课,将部分课程的学时置换为学分,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与学分制的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探讨学分制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学分制概述
(一)学分制的概念
在本科院校中实行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并且具有一定灵活性,符合现代教育目标的教学管理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将学分作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学分因课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是按照每一个学期的授课时数、实验时数、实习时数、课外指定自习时数作为计算学分的依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分制引入到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中,通过实践发现,学分制与教育教学规律更相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的本科院校中都在推行使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二)学分制的内涵
对于学分制的内涵,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学分制属于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第二,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
第三,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计算衡量学生学习量的。
(三)学分制的特点
学分制与之前的学年制具有很大的差别,学分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老师、上课地点及上课时间。
第二,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内的学分后就可以申请毕业。
第三,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發展要求,不再是统一的刚性管理方式,而是采用具有弹性的学制及课堂,这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第四,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度将达到最大,教学资源不再受到班级或是年级的限制。与此同时,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学分制下我国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采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学习方面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及权利,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从各个高校实施学分制的情况来分析,学分制与当前的教学管理之间,无论是在教学层面上,还是在学生层面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矛盾。
首先,从教学层面上来分析,学分制对于师资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下面几个问题。一是在本科院校内,院系壁垒难以打破,要想实现跨专业或者跨学院选修课程,还存在很大难度;二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存在严重的传统课堂观念,高校老师主要通过考勤和课堂纪律的方式来约束学生,而严重忽略了学生在个人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学分制要求修读一定数量的学分,大学生在对必修课及选修课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个别学生为了省时省力,会选择易于修读的课程,这就违背了高校设立学分制的初衷。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在高校内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产生削弱的作用;四是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及教师,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其课堂的教学人数,而对学生放松要求,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我们从学生层面上来分析,学分制与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存在下面五个方面的冲突。一是学分制导致行政班级的观念不断弱化,同班同学的上课时间及上课地点不统一,学生的课堂管理存在挑战;二是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对学生自由、自主选课、选修产生了限制;三是学生在选择具体的选修课之前并没有对所选课程及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的了解,选课存在盲目性;如果学分相同,学生便会选择教师要求宽松或是易于通过的课程,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十分不利;四是在一个学期内,学生存在不及格科目,就必须要跟下一专业年级的学生重修重考该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自主安排自身学习的时间便得不到保障;五是课堂学习管理体系及课后的学习管理体系不健全,随着班级观念的不断弱化,以及高校导师制的不健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存在认知与管理方面的缺陷。
三、学分制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
(一)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实行学分制管理后,教师要承担起大量的课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开设出高质量、受学生喜爱的课程。高校负责人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打造出良好的科研和学术氛围,让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职业素养都更上一个台阶,教学质量也必将得到明显提高。高校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建有效的激励制度,为教师创造出可以将自身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的舞台。
(二)优化本科院校课程配置
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课制,即以大量开设选修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在没有实施学分制以前,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出就基本固定了将要学习的内容范围,而学分制的正式实施,则直接影响到了专业、班级甚至个人的学习内容。学生所学课程会因个人兴趣或特长等因素因人而异。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学分制的真正优势,就要求校方必须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选修课的内容不能只是提供专业课的选择,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也要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公共选修课的内容范围虽然在逐步增加,但考虑到快速扩大的学生规模和日益突出的个性化选择需要,我们的公共选修课的供应仍显不足。所以说,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对学分制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保证学生选择选修课的自由度,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保证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实现精益求精,不失为高等院校的初衷所在。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制度
学分制为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条件,但学生对如何配置课程结构才能满足毕业后社会的需要还不能有准确的认识,同时对于所选课程的学习方案也很难做到最优设置。例如在选择课程上,学生的选课具有很高的自由度,但每种专业课程结构却具有其特殊整体性,在不了解课程结构的情况下满足选修,一味地迎合个人兴趣或盲目地追求学分,往往就会会导致知识结构不成体系,学而不精。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就具有重要意义。
(四)关心学生心理状态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面临毕业的学生,是否能有一套专业的职业设计尤为重要。面临就业压力,社会竞争,挫折失败在所难免,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今高校毕业生所需的必备素质。高校应设置心理课程或心里老师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前的心理辅导和相关的职业设计,让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以使学生从容面对就业。
(五)创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及奖励机制
学分制的实施,让高校内的年级、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学生的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缺乏集体荣誉感。因此,创建科學合理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及奖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设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基本学分作为参评资格,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绩点,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的综合指标等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推动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谐发展,避免一些学生出现重学分、轻学业的情况发生,切实发挥学分制的积极作用。
(六)创建现代化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学生在学分制下组成的教学班是学生自主自由选择课程而形成的,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教务管理中的许多环节都和学年制存在很大差异,它是将学生作为变量来进行管理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必须要创建现代化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要保障学生可以及时、准确地查询、了解其学业信息、课程信息、教学内容信息等内容,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自主选课以及自主安排学生进程。此外,学分制模式下,学生的毕业时间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要做好更新及维护工作,保障信息的安全与准确。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外界要适度地公开,以方便就业单位查询学生资料,同时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提供便利。
四、结束语
高校内实行学分制的意图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但是,高校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和传统的教学管理之间仍然存在许多矛盾,为了在高校内真正实现完全学分制,就必须要针对现有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士军,于桂华.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刘超.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J].教育时空,2011(7).
[3]介晓宇.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J].学校管理,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