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本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媒介,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才能进入作者精神世界,与之进行思想碰撞。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文本的解读,这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与前提。本文立足学生学情,对文本解析,构建高效课堂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
文本是读者寄托情感的载体,要想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必须从文字表象入手。教师是学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应当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来自作者的那深厚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一、小学语文文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小学语文的基础教育的模式以考试为主,语文阅读教学多是按照考试的要求,不仅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只是提升应试能力。而小学语文的文本阅读是依托文本,进行阅读教学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但是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分析文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做笔记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忆,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存在浅、假阅读现象
很多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存在浅阅读、假阅读的现象。小学生的自制力弱,缺乏自主性的意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师没有做好课前引导工作,学生的兴趣不高,自主学习性差,不愿意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在结束阅读活动后,教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检查阅读题目的正确性,对于学生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的提升缺少关注,导致学生对阅读过程的忽视,出现浅阅读、假阅读的现象,这样就失去了文本阅读的意义,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关键字的解读
小学生年龄较小,认识的字有限。面对长篇大论的文章,能够通篇读下来已经实属不易。让他们自己去解析文字,这对现在的他们恐怕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引导,帮助学生从关键字的解读开始,逐步进入作者的内心,了解作者内心的想法。比如在教学《种水珠》一课时,教师可以课题中的一个“种”字,顺势进行提问“水遇土相融,种水珠可行吗”“作者为什么要种水珠”。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默读课文,寻找解答疑惑的关键句子:“地上能长出小草……也能……”。帮助学生弄清“种水珠”的真正含义两者。另外,还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理解“种水珠”中的“种”字,“爱、留、印”的意思,“种水珠”的真正含义是让静态的水珠以动态种的形式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里,这个“种”字,表达了作者在孩童时期看到母亲晾衣服的竹竿上的水珠碰撒一地,产生的趣味想法,刻画了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再次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用“落”、“撒”?而是用一个“种”字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竹竿上的水珠洒落在泥土中,一个蓬发少年尊在地上发呆的场景,能够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准确、简洁和生动。
(二)关键词的解读
由字到词,词语在文章中的应用表示褒贬的含义,以及作者内心的直观感受等等。精妙的语言结构是构建一篇美文的重要因素,关键词的应用自然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关键词入手,带领学生拆分文章结构,品评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着重解读“了不起”这个词。可以从“褒奖”的角度去解读,让学生体会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父亲的伟大,以及儿子的勇敢;又如,在教学《 谁跟小羚羊去避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去体会描写小红马、黑狗、小黄鸡、小灰兔的神态、动作等词语,了解小羚羊关爱他人的品质。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关键词,认真体会作者不一样的心境,这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有积极意义。
(三)关键句的解读
通篇阅读文章,解读字词的含义,解读语句的含义,这本是个由点到面的过程。正确解读语句,只需赐给学生一双慧眼,帮助学生找到教材的突破口,从整体更好地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例如,在教学“黄河大合唱”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着重对抗日部队奔赴前线这部分的语句:“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进行解读,帮助学生领悟战士们抗战来临前的“从容”;又如,在教学《密西西比河风光》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从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环境的语句入手,感受作者所塑造的意境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咬准关键词句不放手,提炼作者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神”。
(四)多角度解读文本
“事出有因”要想正确解读作者的信息,必须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搞清楚课文的前因后果,这才是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思想内涵的前提。例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应当从故事的起因讲起。“不记得父母的生日”,这是故事的导火索,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仔细阅读后续部分文章,解读语句:“他们感到了我的期待。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望着窗外,所有人都沉默不语。”了解“躲“低”“望”“沉默”等字词的意义。从文章中描写母亲的语言,感受作者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感受学生的成长,以及作者身上的人性光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课文,为学生搭建一条通往作者精神世界的桥梁,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一举两得。
(五)课外拓展,丰富文本内涵
在对文本进行解读之时,首先是要根据文本的字面意思进行解读,其次则要求学生深入文本,体悟文本内涵;最后则需要学生走出文本,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学习,还要拓展到课外阅读中去。另外,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也以阅读教学为主。因为小学语文,重在阅读,只有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其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成绩,使得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一个新的突破和进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本解读是构建高效课堂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应当深入而独到的解读教材,身先士卒,课下熟悉文本、课上回归文本,还原文本。帮助学生透过文字表象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与其完成时空对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袁红燕.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J].中國教师,2018(S2).
[2] 王艳华.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28).
[3] 周丽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
[4] 胡琼蕊.文本细读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5] 李慧芳.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及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甘泉中心学校)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
文本是读者寄托情感的载体,要想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必须从文字表象入手。教师是学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应当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来自作者的那深厚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一、小学语文文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小学语文的基础教育的模式以考试为主,语文阅读教学多是按照考试的要求,不仅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只是提升应试能力。而小学语文的文本阅读是依托文本,进行阅读教学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但是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分析文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做笔记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忆,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存在浅、假阅读现象
很多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存在浅阅读、假阅读的现象。小学生的自制力弱,缺乏自主性的意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师没有做好课前引导工作,学生的兴趣不高,自主学习性差,不愿意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在结束阅读活动后,教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检查阅读题目的正确性,对于学生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的提升缺少关注,导致学生对阅读过程的忽视,出现浅阅读、假阅读的现象,这样就失去了文本阅读的意义,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关键字的解读
小学生年龄较小,认识的字有限。面对长篇大论的文章,能够通篇读下来已经实属不易。让他们自己去解析文字,这对现在的他们恐怕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引导,帮助学生从关键字的解读开始,逐步进入作者的内心,了解作者内心的想法。比如在教学《种水珠》一课时,教师可以课题中的一个“种”字,顺势进行提问“水遇土相融,种水珠可行吗”“作者为什么要种水珠”。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默读课文,寻找解答疑惑的关键句子:“地上能长出小草……也能……”。帮助学生弄清“种水珠”的真正含义两者。另外,还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理解“种水珠”中的“种”字,“爱、留、印”的意思,“种水珠”的真正含义是让静态的水珠以动态种的形式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里,这个“种”字,表达了作者在孩童时期看到母亲晾衣服的竹竿上的水珠碰撒一地,产生的趣味想法,刻画了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再次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用“落”、“撒”?而是用一个“种”字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竹竿上的水珠洒落在泥土中,一个蓬发少年尊在地上发呆的场景,能够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准确、简洁和生动。
(二)关键词的解读
由字到词,词语在文章中的应用表示褒贬的含义,以及作者内心的直观感受等等。精妙的语言结构是构建一篇美文的重要因素,关键词的应用自然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关键词入手,带领学生拆分文章结构,品评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着重解读“了不起”这个词。可以从“褒奖”的角度去解读,让学生体会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父亲的伟大,以及儿子的勇敢;又如,在教学《 谁跟小羚羊去避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去体会描写小红马、黑狗、小黄鸡、小灰兔的神态、动作等词语,了解小羚羊关爱他人的品质。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关键词,认真体会作者不一样的心境,这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有积极意义。
(三)关键句的解读
通篇阅读文章,解读字词的含义,解读语句的含义,这本是个由点到面的过程。正确解读语句,只需赐给学生一双慧眼,帮助学生找到教材的突破口,从整体更好地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例如,在教学“黄河大合唱”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着重对抗日部队奔赴前线这部分的语句:“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进行解读,帮助学生领悟战士们抗战来临前的“从容”;又如,在教学《密西西比河风光》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从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环境的语句入手,感受作者所塑造的意境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咬准关键词句不放手,提炼作者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神”。
(四)多角度解读文本
“事出有因”要想正确解读作者的信息,必须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搞清楚课文的前因后果,这才是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思想内涵的前提。例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应当从故事的起因讲起。“不记得父母的生日”,这是故事的导火索,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仔细阅读后续部分文章,解读语句:“他们感到了我的期待。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望着窗外,所有人都沉默不语。”了解“躲“低”“望”“沉默”等字词的意义。从文章中描写母亲的语言,感受作者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感受学生的成长,以及作者身上的人性光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课文,为学生搭建一条通往作者精神世界的桥梁,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一举两得。
(五)课外拓展,丰富文本内涵
在对文本进行解读之时,首先是要根据文本的字面意思进行解读,其次则要求学生深入文本,体悟文本内涵;最后则需要学生走出文本,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学习,还要拓展到课外阅读中去。另外,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也以阅读教学为主。因为小学语文,重在阅读,只有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其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成绩,使得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一个新的突破和进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本解读是构建高效课堂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应当深入而独到的解读教材,身先士卒,课下熟悉文本、课上回归文本,还原文本。帮助学生透过文字表象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与其完成时空对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袁红燕.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J].中國教师,2018(S2).
[2] 王艳华.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28).
[3] 周丽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
[4] 胡琼蕊.文本细读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5] 李慧芳.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及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甘泉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