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石窟壁画中的《药师经变》研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夏石窟中的《药师经变》,在艺术手法和内容上,早期多模仿唐宋以及西域回鹘艺术手法,中晚期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学术界对西夏《药师经变》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从《药师经变》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和西夏《药师经变》的特点进行解读,分析了西夏时期《药师经变》和不同时期《药师经变》的艺术特征对比。
  关键词:《药师经变》;西夏;莫高窟
  一、药师佛的起源
  关于药师佛的起源资料非常少见,药师佛像到底什么时候产生,现在没有定论。因此,学界有关药师佛的起源地点等,还存在着印度、中亚、西域和中国等不同的说法[1]。对此,也有人提出药师佛信仰应该追溯到佛陀,佛教借医弘教,药师佛信仰得以创建。虽然药师经在印度影响很小,但是其传入中国后,与神仙求长寿、除医患的主旨相结合,给当时战乱频发中的社会大众提供了强大的心灵慰藉,从而在中土影响深远,绵绵流长[2]。《药师经变》的内容主要讲《药师经》,讲佛为众菩萨、护法、天人宣讲东方净琉璃国土教主药师琉璃光佛,发十二大愿,令众生所求皆得救众生之病源,治无明之痼疾,除“九横死”之厄难以及燃灯悬播,供养药师佛等内容[3]。
  二、《药师经变》的发展演变
  《药师经变》出现在隋代,由于资料局限,很难看到《药师经变》之前存在的痕迹。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三)叙述东都寺观画壁中,记载“昭成寺……香炉两头净土变、药师变,程逊画”。但这都晚于敦煌莫高窟《药师经变》[4]。莫高窟现存《药师经变》97铺。隋代《药师经变》属于初创阶段,从内容和构图来看都比较简单。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和兴盛,将隋代较简单的《药师经变》发展成了鸿篇巨制的大幅经变,东方琉璃世界被描绘得富丽繁华,《药师经变》的构图已不再是说法图的形式,而是净土庄严的图像,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如莫高窟第148窟(图一)。
  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画中心绘七佛药师像,敦煌《药师经变》以药师七佛为主尊就仅此一铺[5]。罗华庆[6]在《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土变〉》中提到,初唐《药师经变》相对而言,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药师经》的主题思想,增加了菩萨、阿修罗等形象,虽然没有药师“十二大愿”与“九横死”的内容。
  继初唐之后盛唐第148窟的《药师经变》,在经变中出现了表现药师“十二大愿”和“九横死”的内容,使经变的内容进一步扩展,虽然在形式上富于变化,但在内容上都是依照此内容绘制的,没有超出《药师经》的范围。
  王艳云[7]所著的《西夏经变画艺术研究》论文中提到,五代和宋代的《药师经变》在规模上继承唐代大幅经变的传统,壁画建筑宏伟、内容多彩、人物众多,场景中的人物和事物都有特定的位置,布局安排比较固定,构图上更加完整。但总的艺术技巧和意境都不如唐前期那样精湛、丰厚,比较缺乏变化,个别场景虽然着力精雕细绘,但是已失去生动之趣。
  三、西夏药师佛和《药师经变》的特点
  (一)西夏药师信仰
  西夏药师信仰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的描述:第一,西夏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过着原始游牧部落生活。在迁入西北之前,宗教信仰是对天的崇拜,后来由自然崇拜发展成对鬼神的信仰。第二部分主要讲了1949年以后,医药知识匮乏,在宫廷中都病无可医,普通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虽然当时向宋代学习了医药技术,但医药水平还是不高,而且当时人们对于巫术和医术区分得不明显。第三部主要讲受以上两个部分的影响,西夏的统治者大兴佛事,药师佛及《药师经变》这些宗教题材的壁画绘制非常突出。西夏官方主办的药师道场与法会也极其隆重和盛大[7]。
  (二)西夏药师佛
  王艳云[7]在《西夏药师经变画艺术研究》中说到药师佛尊像画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但只是绘制,在西夏中晚期却非常兴盛。西夏早期的药师尊像画,仍极力仿效唐宋模式,面貌身材多为汉式。到了中期,药师尊像画与唐宋的中原形象有了明显的不同,如莫高窟西夏310窟《药师佛像》(图二),药师及众菩萨、弟子的形体明显增高增大,且大多面部呈长方圆形,躯干魁伟,细眉长眼,躯干魁梧。
  陈育宁等[8]所写的《西夏艺术史》一书对黑水城出土的卷轴唐卡中的西夏药师佛作了详细的介绍,主要讲了3个部分。首先,对整个画面的布局和人物作了说明。其次,主要对药师佛的形象作了分析,说明了药师佛与汉式风格为主的阿弥陀佛不同。最后,药师佛卷轴画主要以藏式风格呈现。藏传风格的药师佛变轴画创作,丰富了敦煌及西夏药师佛绘画的艺术表现。其中莫高窟第310窟的药师佛是西夏重绘的佛像,在主室西壁龛外南北各绘药师立佛尊,以立像表示药师行道。药师佛着覆肩田相袈裟,赤脚立于莲台,面相为长圆形,右手持配环锡杖,左手托药钵,细眉浓眼,显得十分慈祥。
  (三)西夏《药师经变》
  西夏《药师经变》中王艳云对[9]洞窟的分布做了总结,主要是莫高窟西夏窟中绘有药师佛或经变的有第88窟、第164窟、第235窟、第400窟、第408窟、第418窟,榆林窟西夏洞窟中有第29窟,东千佛洞西夏第2窟,肃北五个庙第3窟等。
  霍永军[10]《西夏壁画药师佛像的出现与造像特点》的论文对西夏《药师经变》画继承了唐宋的风格,又具有党项的民族风格,从壁画的发展来看作了总结,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夏早期。西夏早期的《药师经变》,从背景来看建筑构造充实,格局比较复杂,且层次分明、对称均衡。西夏中期以后的《药师经变》画受到了沙州回鶻壁画的影响,从内容到表现手法都开始趋于简约,画面上没有了原先经变图中的楼台琼阁,形体明显增高增大,且大多面部呈长方圆形,躯干魁伟,细眉长眼,并展现出强烈的民族个体特征。西夏晚期。随着民族艺术的逐步成熟,西夏晚期的壁画开始反映出以民族为主体的精神风貌和气质[10]。   (四)敦煌莫高窟第400窟《药师经变》特点
  在莫高窟第400窟《药师经变》(图三)其建筑的场地在东方琉璃世界的一个宫殿院落内,也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宫殿院落描绘的。其有正殿、回廊、角楼,莲池上搭建了平台、栏杆,人物有序地坐在特定的位置,画面井然有序,展现一种和谐庄严的秩序感。药师王佛居正殿持杖托钵,头顶有大智慧发出的七彩光芒,身光内圈彩色斑斓,外圈为重重炽光,周围菩萨、声闻弟子听法。前方绘药师灯轮,灯轮一侧有人来献羊。
  该窟开凿于隋代,人物形象有唐五代特色,面相丰腴,衣冠华丽,佛如帝王,菩萨天人如仕女宫娃。装饰也承唐五代,如佛头顶光芒呈七彩弯曲线,顶上装饰华丽的伞盖。当时,壁画七彩艳丽,西夏重绘时,色彩有所变化,以石绿为主,显得冷重、肃穆、庄严。由于宫廷建筑为层层院落,人物组群结合,用围栏相隔,秩序井然地布满台上,加之边饰华丽,虽色彩凝冷,但不失富丽堂皇,反映了西夏初期宣扬汉地佛教的特点。
  (五)肃北五个庙第3窟西北《药师经变》特点
  肃北五个庙石窟的第3窟(图四)开凿于北周,西夏重修,表层壁画属于西夏。其洞窟形制为人字坡顶,主室窟顶人字坡南坡绘《药师经变》一铺[11]。
  王艳云[7]在《西夏药师经变艺术研究》中对肃北五个庙《药师经变》的构图、内容和风格作了详尽的描述,并和唐代的《药师经变》作了构图和内容上的对比。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药师经变》描绘“放生”情节很少,肃北五个庙的第3窟其绘放生场景图就是其中之一(图五)。图中有一位小吏戴展脚幞头,穿圆领小袖长袍,腰束带,双手合十作供养状,一侍从正从笼中取鸟放生,空中刚刚放飞的三只鸟腾空飞翔。王艳云指出在构图上,肃北五个庙《药师经变》继承了唐代的画面上下两个部分,不同之处在于画面上部的主体,由唐宋药师佛和众菩萨天王的饱满式构图布局,转变为背景人物大量减少,主体只有药师和很少的菩萨天众,主题比较突出。在风格上,与细腻繁复的画风相比,人物造型简单准确,线条流畅,敷彩简单,绘画呈现豪放粗简的风格。
  (六)榆林窟第29窟西夏《药师经变》特点
  朱生云[12]在《榆林窟第29窟壁画研究》的论文中对榆林窟第29窟西夏《药师经变》(图六)的内容作了详尽的描述,上部绘药师佛,左手托药钵,跏趺坐于莲座之上。药师左侧建筑内绘一菩萨面朝佛而立,周围绘6身听法众,建筑上方挂有帷幔。右侧建筑中绘大一菩萨,右手拈花,立于佛前,周围绘6身听法随众。
  王艳云在《西夏药师经变艺术研究》中指出了榆林窟第29窟和唐宋时期的《药师经变》的区别,唐宋时期的《药师经变》是尊卑有序、正襟危坐的样子,但在榆林窟第29窟《药师经变》中,无论天人弟子,还是听法圣众,则是自由自在地散落立于殿前绿色的庭院中,这在敦煌经变艺术中是十分少见的[7]。
  五、总结
  综上所述,相关学者的前期研究填补了对于西夏《药师经变》这一领域研究的部分空白,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西夏《药师经变》的研究工作仍然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就比如肃北五个庙中放生情节艺术特点的分析等问题,以及社会宗教信仰和宗派传播发展等问题都可供学者们深入研究。西夏《药师经变》又是西夏经变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较西夏其他经变画的研究,《药师经变》画构图简单,在风格上具有人物造型简单准确、线条流畅、敷彩简单,绘画豪放粗简的风格。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到这个时期,敦煌莫高窟《药师经变》形象多为汉传风格,《药师经变》发展到西夏时期,在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卷轴画中,出现了藏传风格的药师佛唐卡,且黑水城西夏阿弥陀的背景中还出现了药师佛的形象,揭示了当时西夏人对药师净土特有的尊崇和独特的表达。
  参考文献
  [1]王忠林.药师佛造像的历史演变[J].理论观察,2013(12):52-53.
  [2]许立权.中国药师佛信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3]罗华庆.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土变》[J].敦煌研究,1989(2).
  [4](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70.
  [5]吴信如.药师经法的本质与精神—《药师经法研究》[J].法音,1997(12):5-6.
  [6]罗华庆.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土变》[J].敦煌研究,1989(2):5-18.
  [7]王艳云.西夏经变画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2):36-37.
  [8]陈育宁,汤晓芳.西夏艺术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56-57.
  [9]王艳云.西夏壁画中的《药师经变》与药师佛形象[J].寧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4-16.
  [10]霍永军.西夏壁画药师佛像的出现与造像特点[J].读者欣赏(理论版),2011(1):75-77.
  [11]王胜泽.美术史背景下敦煌西夏石窟绘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9.
  [12]朱生云.榆林窟第29窟壁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件之清代牙雕宝塔的修复为例,从文物背景信息调查整理、修复方案的制定与评估展开,继而详尽阐述了具体修复实操中的每一个步骤,并高度总结了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的目标、原则、重要性、技术路线与需攻克的难点。同时,本文涵盖了包括3D打印技术、爱牢达环氧树脂在内的新材料、新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使用,探讨了文化历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关键词:象牙雕刻;文物修复;文物保护;最小干预;材料可
期刊
摘要:现如今,全球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全球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出现,使我国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些理念对当代城市建筑和乡村建筑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的建筑风格影响了国内的设计风格,出现了“建筑一体化”的局面,并且这些建筑没有特点,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较强的识别性。砖瓦材料在中国建筑材料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砖瓦的施工工艺贯穿整个建筑史。  关键词:传统砖瓦材料;砖瓦工艺;当
期刊
摘要:民国时期的居民建筑属于古建筑的一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特别是民国建筑作为连接传统木建筑和现代化城市建筑的过渡载体,不仅体现了中西建筑风格的交融,也体现了我国历史的变迁。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民国居民建筑在内的很多古建筑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保护。本文先探讨了民国居民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价值,并阐述了这些建筑在当今社会中的现状,结合其破坏情况,从建立
期刊
摘要:丝绸之路作为一条重要的商道对中西方政治经济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它还促成了中西方各种文化和艺术的碰撞,孕育出带有鲜明特色的多元文化造型元素。丝绸之路上众多数量的博物馆及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优秀的历史文化可以让现代产品拥有故事性、地域性以及文化内涵。丝绸之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诞生不仅能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摘要:琉球接贡使墓是平潭重要的对外交流遗址。琉球与中国外交往来始于1372年,琉球国王中山王察度派遣其弟泰期出使中国,建立了中琉朝贡关系。本文通过挖掘平潭琉球接贡使墓文物的价值,结合清代琉球接贡使团在平潭海域的漂没事件,阐释其蕴含的深层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并探讨实现文物本体保护目标的新途径。  关键词:琉球接贡使墓;文化价值;文物保护  一、琉球接贡使墓简介  琉球接贡使墓(原琉球驸马墓)隶属平潭
期刊
摘要:磨合罗,又称作魔睺罗,自唐宋即有,是一种孩童模样的泥偶,古人也将其称作泥孩儿。在七夕当天,人们会将其置于供桌之上,据说有妇人宜男的美好寓意,而后也成了玩偶和装饰品。磨合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审美属性,使它在相关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对磨合罗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磨合罗;起源;发展;特点  一、起源  关于磨合罗的起源,多位学者持有不同意见。首先是胡适
期刊
摘要:清代景德镇制瓷业在督陶官的管理下,官窑繁盛,进而带动了民窑的发展。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业,达到了中国瓷器生产的巅峰。本文以“督陶官”这一人物群体为中心,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古籍文献与图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其美学背后所隐藏的陶瓷文化现象。  关键词:督陶官;清代;瓷器  一、督陶官制度  督陶官,即清朝奉命管理陶政的官员,其主要职责在于组织御窑厂根据烧造任务,有秩序地生产烧造,
期刊
摘要:博物馆集聚了各种实物和非实物的文化遗产,是典型的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软实力有着共生关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博物馆馆藏文物正快速向智慧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智慧博物馆应运而生。本文通过走访和调研杭州市22家博物馆,并结合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现场访谈等提出了智慧博物馆的文化生产功能在城市文化空间演化进程中的作用:创造出新的文化和知识,凸显智慧博物馆的文化生产功能;创造出新的体验和尝试路径,凸显
期刊
摘要: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自北宋以来,出现了许多传世摹本,现存的大概为三个版本:宋本(原作)、明本(为吴门四家之一仇英所作,也稱“仇英本”)及清院本(乾隆元年由清宫画院五名画家合作画成),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仅以张择端所绘的宋本展开,对其他版本中的主题均不作详细探讨。从元代开始,美术史学家及学者就已经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主题,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期刊
摘要:博物馆的藏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科学有效地开展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是博物馆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充分认识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好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制定相应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藏品受到的各种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破坏,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关键词:藏品保护;博物馆;预防性保护  博物馆是藏品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对馆藏物品分类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