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tx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高校的综合性人文类课程。本文针对课程教学现状,论述了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就如何实施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中国文化概论 素质教育 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后,绝大部分高校文化素质类课程相继开设,包括中国文化概论课在内的人文科学受到了重视。1999年,中国文化概论就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1]。素质教育蓬勃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了要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要求在各阶段教学要点和教学工作中做到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教育人群全覆盖,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重视。
  2016年,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将22所高职院校列入首批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名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在高职院校建设中逐步达成共识。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仍面临一些问题,高校素质教育仍有待加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开设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文化和礼仪等人文类课程,2015年起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师资紧张、时间紧迫等困难下,此门课程逐渐成熟起来,教学之外还在学校范围内组织活动,如举行各类竞赛、成立国学社团等,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课程开设现状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大学生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在做人做事方面有所建树。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蕴含着古人做人做事的智慧结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润物细无声的传承中,逐渐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格、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如果培养的大学生缺少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话,那么,我们培养的就是职业的工具而非社会人才。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或重视传授专业知识,或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对学生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尤以培育技能见长的高职院校更甚。近些年,高职院校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素质与技能并重的办学理念,以中国文化概论在内的人文科学进入课堂。当前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礼仪规范、应用文写作、中国文化概论等人文类课程,丰富了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容量大而课时少。当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专业课程学时长、学分多,素养类课程学时短、学分少的现象。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这门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数为14,单周上课。课时的压缩及间断性的授课使得授课效果甚微。教师讲课倍感压力,需要讲的内容往往只能点到为止,很多内容不得不忍痛舍弃,无法在2个课时内深入,讲授多而讨论体会少,学生参与度低,也无法组织学生活动,学生不能参与、深入、连贯地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就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课程设置便流于形式。
  第二,课程很重要但重视度不够。虽然国家层面强调课程的重要性,但具体到各高校却做法不同。有的高校极力缩减课时,有的以选修课形式,有的则以讲座形式授课,有的甚至不开设此门课程。笔者2016年年初到广东的5所兄弟院校考察,只有一个学校开设了此门课程,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在宁夏开设此门课程的高职院校较少,有的高校将课程性质改为公共选修课,有的高校只在个别文科类专业中开设,理科类专业不开设……学校对人文素养类课程重视程度与课程改革支持力度不够,“重专业轻基础”仍是高职院校的普遍问题,于是大学生便致力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忙于各类等级考试,参加各种社团等活动,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并不高。
  第三,目前一些高校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不太适合人文类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挖掘大学生的智慧潜能,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学方式上应灵活多样,使大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使他们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第四,在考评方式上,部分教师通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学习效果,这种僵化的评价方式不但无法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和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用六句话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职业教育,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表明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给予的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虽不能产生明显的实际利益,但它的价值是无形的、间接的,它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伦理行为的完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
  (一)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怀和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教育、节日、礼仪、科技、书法、绘画、建筑、饮食等多方面,同时上下求索的精神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人文关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先义后利的高尚价值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而且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強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培养大学生通古今之变和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
  通过系统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尚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重礼崇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及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获得更深刻的体会。只有了解传统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并指导未来的行动。在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中,坚持古为今用,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的影响,通古今之变,知社会之兴替,才能辨别良莠,更好地取舍、改造与更新传统,从而推陈出新。
  (三)培养大学生和谐、宽容的人文品格。
  “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大学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使得中国人崇尚和谐,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而存小异,使人们相处得和谐融洽。“天人合一”思想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以“和”为内核的中国文化,构造了特殊的民族心理,孕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和豁达开朗的性格。当今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坏习惯,在待人接物中多考虑个人感受,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传统文化强调“和为贵”,“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崇尚,“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无为无不为”的审美追求都体现着中国人对和谐的文化精神的倡导,“贵和”的和谐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身心人格,培养他们和谐、宽容的人文品格。
  三、合理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使这门课程开设得更合理、更有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定位。明确中国文化概论是高校文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将其列为文史类专业主干课程,理科各专业列为重要选修课,对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发挥中国文化概论教学的特色与优势,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课程设置。将中国文化概论与相关学科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文、科学课程体系,如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礼仪、徽商文化、应用文写作、影视艺术鉴赏、汉语修养与写作实践等结合起来向大学生开设。各门课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各有侧重,且各有千秋,达到体系科学、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成效显著的目的。
  第三,教法选择。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采用多媒体教学,如讲书法绘画建筑艺术、玉文化等,在课件中放入图片或用实物模型进行教学,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专题系列讲座、国学知识竞赛、诗词朗诵大赛等;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各种参观、考察、见习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只有真正做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全面、人格健全的人才。因此,要充分重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发挥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立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2]许晓晴.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4(4).
  本文系2016年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发展基金资助的课题,项目編号:XJ201653。
其他文献
2012年3月15日,全省农业安全生产及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全省各市(州)农业(农机)局(委)分管领导、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人、农机监理机构负责人,以及厅属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
南江县农机监理站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组织全体监理人员、乡镇委托执法人员配合公安交警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活动主要围绕“整治上道路从事运输作业的各型拖拉机
蓬溪县人大常委会,结合丘陵地区农村的实际,于2008年7月24日至29日组织执法检查组,深入金龙、红江、赤城、任隆、吉星、鸣凤、农机局等乡镇和部门,对县政府实施《农业机械化
期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依托市场、信息、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以规模经营为条件,形成高层次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摘 要: 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直接影响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关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方面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应积极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既重视政府对专业设置的方向、政策、引导等方面,又通过完善自身制度,充分发挥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动性。本文在对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问题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就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优化对策进行了探究。 
摘 要: 英语口语是大学生应用语言能力的一种表现,是现代化交际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评价体系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分析了目前口语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动态维度探讨了如何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效果四个方面构建大学英语口语评价体系。  关键词: MI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动态多维度  MI理论,即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信息时代之下,人们对于信息安全和传输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海量数据开始涌现,使得对于风险的甄别难度加剧,如何保证网络体系的正常工作,成为当前的重要命题。当网络
迅猛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以它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正确看待其利
欣闻四川省凉山州农机局党组书记、局长阿牛伍来荣获农业部授予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特撰七言古体诗一首以赞之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确立了农机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指明了农机化的发展方向.在全面贯彻<促进法>中,县、镇(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