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需要推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核心问题作为引导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载体之一,其无疑就成为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因为小学生本身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要想充分发挥核心问题的作用,如何设计数学核心问题就成为关键所在。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基于小学生思维特征提出几点基于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核心问题设计的措施,旨在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思维发展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力。核心问题作为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核心问题主要指的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和深入、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设计的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性问题。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层面来看,核心问题作为有效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只有全面遵循小学生认知能力、数学教学大纲,才能够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序发展[1]。因此,对广大教师来说,要想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如何进行核心问题设计就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深入挖掘教材,提炼核心问题
从小学数学实际来看,核心问题通常隐藏在教材当中显性化知识背后。对教师来说,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即通过教材的深入研究,针对诸多问题实施深入的提炼,最后建立符合教学需求的核心问题。
(一)深入对话教材,提炼核心问题
在分析教材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现象了解问题的本质,从本身表面不存在关联的事物当中去探索内在联系。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明线功能,寻找当中蕴藏的数学本质,然后针对这些分散的知识进行联系,挖掘当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并基于这些数学思想,进行核心问题的提炼。
比如,对于《有余数除法》教学,教师备课并非简单研究课本对应的例题、练习内容,而需要从教材整体层面着手,充分结合学生曾经学习的“找规律”,核心问题的提炼需要基于本源性的层面去挖掘,最终可以得出类似的几种问题:①从除法来看,当中包括除和平均分,以此来是怎么针对余数进行确定?②除法当中“余数”、剩余的数是否存在差异性?能够采用剩数的叫法代替余数?③余数主要的价值?在提炼出上述核心问题以后,教师则需要根据自身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将上述核心问题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以便于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余数”概念,并针对整个课程建立知识结构。
二、问题情境创设,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全面发展数学思维,是否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兴趣至关重要。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核心问题的设计还需要兼顾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有意义、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核心问题”,同时在课堂中打造促进学生猜想的良好情境,学生处在核心问题情境中,能够根据问题的引导进行合情思维,在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的进程中,产生浓厚的思维兴趣。
比如,对于《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教师可以创造一个设计三角形房顶的活动情境,教师先抛出问题要求“房顶的设计,要求其中一条边长14cm,其余两条边的和为18cm,那么这两条变对应的边长可以为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当学生经历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教师并不需要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剪线段来设计房顶,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来验证学生自己的想法,并提出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时候又无法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对比……上述教学设计,核心问题的应用主要是根据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三角形屋顶来创设,同时通过创造对应的情境,能够有效引起学生共鸣,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三、核心问题递进,培养严谨思维
数学这门学科对于验证、推理要求极为严格,也正是因为验证、推理本身所具有的严谨性,才使得数学成为社会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在诸多领域都能够提供真实、客观、准确的答案。所以,核心问题的设计,同样需要注重严谨性的渗透。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学进程中,通常都是根据发现问题、推理问题、验证问题的流程进行教学。但从实际教学来说,小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验证问题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对于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反复强调推理的准确性,以此来促进学生建立严谨的数学思维模式。
比如,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边数-2)×180°”是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际上,上述问题本身的退到教学容易。对学生来说,只需要使用量角器去针对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进行测量,基本就能够形成推论结果。然而,由于学生显然无法针对全部多边形内角进行测量,这就使得上述推论本身缺乏严谨性。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则需要基于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构建更为严谨的思维进程。把多变化划分为若干个三角形正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基于上述模式的应用,学生能够通过已知三角形内角和的背景下,得出多边形内角和。然而,上述思维模式本身较为巧妙,并非每一个学生均能够思考到上述进程。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综合学生认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核心问题来针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多边形与三角形存在怎样的联系?”通过上述核心问题的联系,自然能够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发现上述思维进程,从而有效避免不严谨的思维模式。
四、核心问题延伸,拓展课外思维
对教学来说,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学习显然是完整的,第二課堂不可或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显然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课外时间进行知识的拓展就成为关键所在。所以,核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还需要进行延伸,通过课外拓展,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一)核心问题设计,引导课后反思
对小学数学来说,课后反思历来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合理的课后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分析课堂学习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因此,课后核心问题的设计,需要引导学生针对课堂思维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课堂思维方式。 比如,在完成《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以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炼核心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即“同学们能否剪出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三角形?”上述问题本身是基于课堂知识的延伸,同时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自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的欲望,在课后进行积极的实践、思考。最终学生得出下面的结论: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无法剪出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三角形,并分析问题的原因,在于要剪出三角形,必然离不开两个锐角进行辅助,其本身与三角形形状、大小不存在关联。通过上述课后核心问题的设计,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不仅仅是针对课堂知识所进行的巩固,同时又能够针对自身思维进行拓展,针对相关知识建立合理的体系。
(二)核心问题设计,引导知识概括
生活与数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数学源自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所服务。对教师来说,应当主动挖掘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并基于这些现象来进行核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去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建立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深入感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完成《三角形的高》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布置生活性的核心问题:“生活当中哪些物体存在高?生活中的高与课堂中学习的三角形的高存在什么异同点?”基于上述两个核心问题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留心生活中的高,并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其与课本中所学的高的差异性。如此,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可以推动学生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去留心生活中蕴藏的各种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核心问题作为引导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其无疑能够有效迎合新课程教学标准、数学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对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需要意识到数学思维与核心问题之间存在的联系,基于小学生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充分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思维方式,通过深入挖掘教材、问题情境创设、核心问题递进以及核心问题延伸,使得核心问题能够全面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国文.小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学周刊,2020(24):78-79.
[2] 李嘉新.基于核心問题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0(20):15-16.
[3] 简佳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6):74-75.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思维发展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力。核心问题作为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核心问题主要指的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和深入、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设计的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性问题。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层面来看,核心问题作为有效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只有全面遵循小学生认知能力、数学教学大纲,才能够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序发展[1]。因此,对广大教师来说,要想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如何进行核心问题设计就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深入挖掘教材,提炼核心问题
从小学数学实际来看,核心问题通常隐藏在教材当中显性化知识背后。对教师来说,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即通过教材的深入研究,针对诸多问题实施深入的提炼,最后建立符合教学需求的核心问题。
(一)深入对话教材,提炼核心问题
在分析教材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现象了解问题的本质,从本身表面不存在关联的事物当中去探索内在联系。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明线功能,寻找当中蕴藏的数学本质,然后针对这些分散的知识进行联系,挖掘当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并基于这些数学思想,进行核心问题的提炼。
比如,对于《有余数除法》教学,教师备课并非简单研究课本对应的例题、练习内容,而需要从教材整体层面着手,充分结合学生曾经学习的“找规律”,核心问题的提炼需要基于本源性的层面去挖掘,最终可以得出类似的几种问题:①从除法来看,当中包括除和平均分,以此来是怎么针对余数进行确定?②除法当中“余数”、剩余的数是否存在差异性?能够采用剩数的叫法代替余数?③余数主要的价值?在提炼出上述核心问题以后,教师则需要根据自身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将上述核心问题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以便于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余数”概念,并针对整个课程建立知识结构。
二、问题情境创设,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全面发展数学思维,是否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兴趣至关重要。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核心问题的设计还需要兼顾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有意义、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核心问题”,同时在课堂中打造促进学生猜想的良好情境,学生处在核心问题情境中,能够根据问题的引导进行合情思维,在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的进程中,产生浓厚的思维兴趣。
比如,对于《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教师可以创造一个设计三角形房顶的活动情境,教师先抛出问题要求“房顶的设计,要求其中一条边长14cm,其余两条边的和为18cm,那么这两条变对应的边长可以为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当学生经历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教师并不需要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剪线段来设计房顶,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来验证学生自己的想法,并提出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时候又无法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对比……上述教学设计,核心问题的应用主要是根据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三角形屋顶来创设,同时通过创造对应的情境,能够有效引起学生共鸣,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三、核心问题递进,培养严谨思维
数学这门学科对于验证、推理要求极为严格,也正是因为验证、推理本身所具有的严谨性,才使得数学成为社会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在诸多领域都能够提供真实、客观、准确的答案。所以,核心问题的设计,同样需要注重严谨性的渗透。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学进程中,通常都是根据发现问题、推理问题、验证问题的流程进行教学。但从实际教学来说,小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验证问题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对于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反复强调推理的准确性,以此来促进学生建立严谨的数学思维模式。
比如,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边数-2)×180°”是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际上,上述问题本身的退到教学容易。对学生来说,只需要使用量角器去针对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进行测量,基本就能够形成推论结果。然而,由于学生显然无法针对全部多边形内角进行测量,这就使得上述推论本身缺乏严谨性。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则需要基于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构建更为严谨的思维进程。把多变化划分为若干个三角形正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基于上述模式的应用,学生能够通过已知三角形内角和的背景下,得出多边形内角和。然而,上述思维模式本身较为巧妙,并非每一个学生均能够思考到上述进程。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综合学生认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核心问题来针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多边形与三角形存在怎样的联系?”通过上述核心问题的联系,自然能够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发现上述思维进程,从而有效避免不严谨的思维模式。
四、核心问题延伸,拓展课外思维
对教学来说,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学习显然是完整的,第二課堂不可或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显然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课外时间进行知识的拓展就成为关键所在。所以,核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还需要进行延伸,通过课外拓展,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一)核心问题设计,引导课后反思
对小学数学来说,课后反思历来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合理的课后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分析课堂学习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因此,课后核心问题的设计,需要引导学生针对课堂思维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课堂思维方式。 比如,在完成《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以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炼核心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即“同学们能否剪出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三角形?”上述问题本身是基于课堂知识的延伸,同时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自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的欲望,在课后进行积极的实践、思考。最终学生得出下面的结论: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无法剪出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三角形,并分析问题的原因,在于要剪出三角形,必然离不开两个锐角进行辅助,其本身与三角形形状、大小不存在关联。通过上述课后核心问题的设计,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不仅仅是针对课堂知识所进行的巩固,同时又能够针对自身思维进行拓展,针对相关知识建立合理的体系。
(二)核心问题设计,引导知识概括
生活与数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数学源自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所服务。对教师来说,应当主动挖掘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并基于这些现象来进行核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去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建立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深入感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完成《三角形的高》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布置生活性的核心问题:“生活当中哪些物体存在高?生活中的高与课堂中学习的三角形的高存在什么异同点?”基于上述两个核心问题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留心生活中的高,并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其与课本中所学的高的差异性。如此,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可以推动学生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去留心生活中蕴藏的各种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核心问题作为引导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其无疑能够有效迎合新课程教学标准、数学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对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需要意识到数学思维与核心问题之间存在的联系,基于小学生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充分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思维方式,通过深入挖掘教材、问题情境创设、核心问题递进以及核心问题延伸,使得核心问题能够全面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国文.小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学周刊,2020(24):78-79.
[2] 李嘉新.基于核心問题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0(20):15-16.
[3] 简佳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