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ok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师需透彻全面地把握高中新课程
  不论是教学还是高考,依据都是课程。只有完成课程设置的内容,达到课程编制的目的,才算完成教学任务。当前的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以往相比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整体式到模块式,由全修到必修加选修,这是形式上的区别。必修作为统一性的要求,选修让不同的地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不同区域教育的差异与特色。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变以往的“合理教学”为现在的“从合情到合理”,体现了高中生认知数学的自然过程,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到数学是自然的和有用的。
  教材中有那么多的栏目,每个栏目都体现出不同的目的;引言反映出相关知识的起源以及与生活的某种联系。阅读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数学的某些发展过程和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一些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应用栏目,教师决不能放之不顾,需进行必要的示范并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它最能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以及与当前社会生活的联系,并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3 加强45分钟课堂效益
  3.1 抓教材处理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活的,教师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教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教材是反映不出来的。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教学,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
  3.2 抓知识形成
  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做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3.3 抓学习节奏
  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3.4 抓问题暴露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这些问题是现开销的。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症结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现开销的问题及时抓,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3.5 抓课堂练习,抓好练习课、复习课、测试分析课的教学
  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1/4~1/3,有时超过1/3。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应有针对性。
  3.6 抓解题指导
  要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他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4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摒弃“一言堂”
  数学教学的执行过程决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这种单一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从新课程的编制设计来看:课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硬灌死记、学生模仿老师这一传统模式。许多栏目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为了激发全体学生的求知欲,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现象与规律,并应用数学规律解答各种问题。
  新课程要求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探知活动的完美组合,是一个面向全体,能把每一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发挥到极致的数学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中,每一名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在所教授内容、教学目标确立的前提下,师生互动的过程越多越好,活动的方式越丰富越好,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越多越好。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银河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根据建筑供配电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改革;同时,就如何在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工程背景、强化学生工程意识等方面进行阐述。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建筑供配电;教学改革;启发式教学方法;工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06-0028-02  Re
利用单极脉冲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单晶硅衬底上沉积含氢碳薄膜,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拉曼光谱仪研究薄膜的微观结构,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薄膜的化学键
为研究高原地区的低压环境对柴油机润滑系统各关键部位机油压力及流量的影响, 利用AMESim 软件建立某V 型多缸柴油机润滑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进行校核, 计算分析不同环境压力下
设计了多功能液晶显示系统.它不仅具有电视功能,还能自动识别各种不同制式(PAL/NTSC/SECAM)的视频信号和不同显示模式(从VGA至SXGA)的PC图形信号,以及数字电视信号,可分别进
1 引言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的问题情境设计以及更为有效的问题展现,对于新课的自然引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促进课后的延续学习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及教学经验,对问题情境设计的要求,值得多用的问题展现的几种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2 问题设计的要求    2.1 问题要具体明确问题情境设计要具体明确,所提问题要
针对SIMD技术的特点,阐述SIMD技术在视频处理实时软件实现中的具体应用,并以视频解码器显示模块的SIMD优化为例,分析、比较了SIMD技术优化前后的算法效率和图像质量,并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