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穷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对于“留守学生”这个新时期特殊群体的教育,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政策法规的支撑,需要教师探寻有效的教育方法,更需要社会和家长的配合,“关爱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才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留守学生;教育公平;农村班;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1
一、问题的缘起
根据区教委招生政策,区重点中学可在各乡镇招录1-2名新生。入学后,这批学生独立编班,自然就称着“农村班”。而其中80%属“留守学生”,即父母长期在外,他们或随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生活,或委托人代为照管。
亲情缺失最为突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政策法规室的相关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五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从我对两届学生的摸排,大体情况与此基本相当。亲情关爱不足的“亲情饥渴症”致使他们行为、心理健康、人格智力的发展都受到一定影响。
安全和青春期教育缺乏,是“留守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车费昂贵疏于回家,一学期逢节假日返乡一两趟。有关青春期教育,爷爷婆婆因代沟让他们无法交流沟通,代理监护人短暂相处,难有共同语言。生理常识课上,男女同学同堂,碍于传统观念,教师也多有不便。本应承担此责任的父母却远在他乡,只能望尘莫及。
周末无恰当去处,把太多时间献给网络,安全事故成了班主任最大的隐忧。班上曾有两男生,星期天上午取出汇款,下午就相约出走,幸亏发现及时,在保卫部门的配合下,才很快找回。又如一女生夜半生病,女生“专职管理”,自知责任重大,需立即送医院,考虑自身收入不高,垫付医药费收回无期,只能等着班主任到场,幸好未延误治疗,否则后果难料。
二、值得思索的问题
(一)教育的公平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近年来,虽然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留守学生”的教育空间狭窄,享受优化的教育资源欠缺,显然是教育的最大不公。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会见北师大首批免费师范生时,提出了“穷人教育”的概念。他说,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穷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
我们国家早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人人有书读,这并不等于人人接受了合格的教育。面对大多数人,面向农民和弱势群体,重提“穷人教育”更加尖锐,更加现实。
(二)中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曾有人问及学者傅国涌,心目中理想的中学时,面对今天的中学教育,他担忧地说:“一个老师,一所中学,如果不能给予学生人格、精神上的影响,就不可能是好老师,好中学,无论其创造多高的升学率。”因为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所学到的东西,会融进生命,化入血液。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只有全人格的陶冶变得圆满,那么将来的个性化才算是自然的。当学校和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传达出的是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必然是学生好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一所优秀的中学,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与对话的能力,一是形成丰富多彩又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之所以强调校园文化,因为中学是养成学生气质的地方。
(三)教师应该是一个为天使缝补翅膀的人。有人说,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天使。他们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是因为断了翅膀,如果要再飞起来,就需要有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每一个善良的人,要是都能给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多些包容和关爱,多些鼓励,少点歧视,尤其是我们做教师的,首先是读懂他们,理解他们,陪伴他们成长,为他们缝补断失的翅膀,他们一定会在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重新成为天使。
三、农村学生独立编班的利与弊
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分类指导,相对集中的形式,为部分学生创设有利发展和成才的机遇,提供充分开发智慧的平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以创新的理念,如此之举,也不失为一种具有实践特性的尝试。
来自农村,祖辈留存在他们身上的艰苦、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得以发扬光大并相互感染。共同有着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的意愿,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读书氛围,时时激励着每一个同学奋发向上。
关注“留守学生”,提高学校教育水平,这也可说是一个重要手段。以几个简单教学数据来看:2008级,全年级“三好学生”为60名,其中“农村班”学生占53人;无论学月或阶段考试“农村班”均高出其它同年级来自城镇的平行班20多分;初三毕业时,我所担任班主任的这个“农村班”53名学生毕业,考入区重点中学45人,其余均升入普通高中,无一人落选。
但一个年级,分出“农村班”“普通班”,拉开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心理、情感、氛围的距离也在无形中拉大了,农村学生难免会产生自卑、自我封闭、懒于与外界交流的心理,自然也就割断了与整个校园班级的脐带。特别是在世俗观念尚未褪去的今天,一个带“农”字产品,别人总会对此产生是“极品”还是“另类”的联想。
四、总结
对于“留守学生”这个新时期特殊群体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也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政策法规的支撑,需要教师探寻有效的教育方法,更需要社会和家长的配合,“关爱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解决对策研究.
[2]王星,周洋.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状况堪忧[M].2004.
[3]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4]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M].2002.
关键词:留守学生;教育公平;农村班;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1
一、问题的缘起
根据区教委招生政策,区重点中学可在各乡镇招录1-2名新生。入学后,这批学生独立编班,自然就称着“农村班”。而其中80%属“留守学生”,即父母长期在外,他们或随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生活,或委托人代为照管。
亲情缺失最为突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政策法规室的相关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五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从我对两届学生的摸排,大体情况与此基本相当。亲情关爱不足的“亲情饥渴症”致使他们行为、心理健康、人格智力的发展都受到一定影响。
安全和青春期教育缺乏,是“留守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车费昂贵疏于回家,一学期逢节假日返乡一两趟。有关青春期教育,爷爷婆婆因代沟让他们无法交流沟通,代理监护人短暂相处,难有共同语言。生理常识课上,男女同学同堂,碍于传统观念,教师也多有不便。本应承担此责任的父母却远在他乡,只能望尘莫及。
周末无恰当去处,把太多时间献给网络,安全事故成了班主任最大的隐忧。班上曾有两男生,星期天上午取出汇款,下午就相约出走,幸亏发现及时,在保卫部门的配合下,才很快找回。又如一女生夜半生病,女生“专职管理”,自知责任重大,需立即送医院,考虑自身收入不高,垫付医药费收回无期,只能等着班主任到场,幸好未延误治疗,否则后果难料。
二、值得思索的问题
(一)教育的公平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近年来,虽然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留守学生”的教育空间狭窄,享受优化的教育资源欠缺,显然是教育的最大不公。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会见北师大首批免费师范生时,提出了“穷人教育”的概念。他说,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穷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
我们国家早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人人有书读,这并不等于人人接受了合格的教育。面对大多数人,面向农民和弱势群体,重提“穷人教育”更加尖锐,更加现实。
(二)中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曾有人问及学者傅国涌,心目中理想的中学时,面对今天的中学教育,他担忧地说:“一个老师,一所中学,如果不能给予学生人格、精神上的影响,就不可能是好老师,好中学,无论其创造多高的升学率。”因为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所学到的东西,会融进生命,化入血液。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只有全人格的陶冶变得圆满,那么将来的个性化才算是自然的。当学校和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传达出的是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必然是学生好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一所优秀的中学,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与对话的能力,一是形成丰富多彩又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之所以强调校园文化,因为中学是养成学生气质的地方。
(三)教师应该是一个为天使缝补翅膀的人。有人说,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天使。他们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是因为断了翅膀,如果要再飞起来,就需要有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每一个善良的人,要是都能给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多些包容和关爱,多些鼓励,少点歧视,尤其是我们做教师的,首先是读懂他们,理解他们,陪伴他们成长,为他们缝补断失的翅膀,他们一定会在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重新成为天使。
三、农村学生独立编班的利与弊
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分类指导,相对集中的形式,为部分学生创设有利发展和成才的机遇,提供充分开发智慧的平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以创新的理念,如此之举,也不失为一种具有实践特性的尝试。
来自农村,祖辈留存在他们身上的艰苦、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得以发扬光大并相互感染。共同有着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的意愿,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读书氛围,时时激励着每一个同学奋发向上。
关注“留守学生”,提高学校教育水平,这也可说是一个重要手段。以几个简单教学数据来看:2008级,全年级“三好学生”为60名,其中“农村班”学生占53人;无论学月或阶段考试“农村班”均高出其它同年级来自城镇的平行班20多分;初三毕业时,我所担任班主任的这个“农村班”53名学生毕业,考入区重点中学45人,其余均升入普通高中,无一人落选。
但一个年级,分出“农村班”“普通班”,拉开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心理、情感、氛围的距离也在无形中拉大了,农村学生难免会产生自卑、自我封闭、懒于与外界交流的心理,自然也就割断了与整个校园班级的脐带。特别是在世俗观念尚未褪去的今天,一个带“农”字产品,别人总会对此产生是“极品”还是“另类”的联想。
四、总结
对于“留守学生”这个新时期特殊群体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也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政策法规的支撑,需要教师探寻有效的教育方法,更需要社会和家长的配合,“关爱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解决对策研究.
[2]王星,周洋.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状况堪忧[M].2004.
[3]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4]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M].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