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律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以“动与美”为特征的教育,它让教育成为一种真情流露与呈现。律动教育就是通过尊重儿童、研磨儿童、发现儿童的真实需要,以共同经历、彼此滋养为途径,使儿童获得灵动发展的活动。
关键词:律动教育;精彩课堂;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有过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并且填写简单统计表的经历。如何进行本课教学,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本课中,我认为从单式统计表到复式统计表的教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磨学生,认识好几个环节,设计好几个教学的节点,学生就会自然、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
掌握学生的思维发展,抓好以下几个教学节点,就是一堂课的关键。
第一,为什么要学习复式统计表。
单式统计表统计的内容单一,容易查找数据。但是要综合或比较一些数据时,就要从几个表中去提取数据,显然不方便。这就给教学复式统计表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同学们两年(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体重统计表并排放在一起,如图:
体重(千克)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人數 2 9 10 18 6
体重(千克)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人数 5 8 17 12 3
然后很自然地设计几个问题:“一年级哪个段的人数最多?”“二年级哪个段的人数最少?” “16~20千克段的人数减少了多少人?”“21~25千克段的人数增加了多少人?”前面两个问题,都能很快地分别从两个单式统计表中寻找到答案,而后面两个问题,就要综合看两个表,才能提取到需要的数据。这时,孩子们会感到比较麻烦。我适时点拨:“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在一张统计表中就能收集到需要的信息?”这样巧妙地创造了学习的需求,把几个统计表综合成一个统计表的契机出现了,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面的教学中去。
第二,怎样变成复式统计表。
教材没有要求学生掌握如何绘制复式统计表,但在教学中增加单式到复式的演绎过程,让学生主动合作研究,学生会更好地理解复式统计表的含义与用途,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个训练。
提出要求:试着将两个表变成一个表。我们来看看学生的精彩展示:
生1:将两个表竖着拼在一起。(如图)
体重(千克)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人数 5 8 17 12 3
体重(千克)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人数 2 9 10 18 6
(学生将两个统计表简单地拼在一起,有了初步的意识。)
生2:我的方法更好。如下:
体重(千克)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人数 5 8 17 12 3
人数 2 9 10 16 8
(学生将二年级时的统计表的分段栏遮掉,统计表更简洁明了,也更接近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
师:为什么可以不要下面统计表的分段行呢?
生2:他们和上面的表一样的,我就把它去掉了。
(学生自主地鼓起掌来。)
师:这个想法很好,把重复的部分去掉,这个表就更简洁了。
生3:老师,我有问题。这样我们就不知道哪一行是一年级的体重,哪一行是二年级的体重了。
(学生思维活了,能够主动发现问题。)
师:对呀,小朋友有没有好办法,让我们可以看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体重?
生4:把第二排的人数改成一年级,把第二排的人数改成二年级。
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将表格进行了修改。如图:
体重(千克)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一年级 5 8 17 12 3
二年级 2 9 10 18 6
这时的表格已经基本成型了,教师接着讲解“表头”,告诉学生,现在的统计表里面的内容有三部分,可以在第一行的第一格里表示出来,同时将表头进行修改,如下图:
人 体重
数
年级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一年级 5 8 17 12 3
二年级 2 9 10 18 6
就这样,在学生的操作和交流中,完成了单式统计图到复式统计图的完美演绎过程,学生对这个复式统计表的认识也逐步清晰了。
第三,如何认读复式统计表。
虽然复式统计表方便综合对比一些数据,但是从表中提取数据容易出错,接着需要进行认表的教学。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解答。“要想知道一年级16~20千克的人数,该怎么看?”“表中的18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的?”“你还知道了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要到表前面指出看到方法,教师同时加以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读懂复式表,能从表中找到相关的信息解决一些问题。
第四,复式统计表的拓展教学。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以前学习的表是“单式统计表”,现在的表由两个单式统计表演变而来,就是“双式统计表”。因此,光是这个复式统计表不能展示其内涵和外延,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进行拓展教学。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到了三年级,统计的体重数据怎样在这个表里表示呢?”学生就会想到继续增加一栏教师根据学生的设想,在表下面增加。教师再追问:“那四年级时的体重呢?五年级时呢?”就这样,给学生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复式统计表可以统计很多个项目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双式”。
人 课外小组
数
班级 篮球小组 舞蹈小组 计算机小组 体育小组
一班 6 8 15 11
二班
三班
……
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让孩子的认识从数学课堂延生到实际生活中,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到处都有,他们学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
一堂看似简单的数学课,从“儿童思维”入手,尊重了儿童,发现了儿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学内容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外延到内涵,然后再拓展深入,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律动教育的“尊重、激发、共生”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魏芳.基于解决问题需要 增强数据分析观念——“复式统计表”教学改进历程[J].小学数学教育,2018(Z4):32-35.
关键词:律动教育;精彩课堂;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有过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并且填写简单统计表的经历。如何进行本课教学,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本课中,我认为从单式统计表到复式统计表的教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磨学生,认识好几个环节,设计好几个教学的节点,学生就会自然、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
掌握学生的思维发展,抓好以下几个教学节点,就是一堂课的关键。
第一,为什么要学习复式统计表。
单式统计表统计的内容单一,容易查找数据。但是要综合或比较一些数据时,就要从几个表中去提取数据,显然不方便。这就给教学复式统计表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同学们两年(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体重统计表并排放在一起,如图:
体重(千克)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人數 2 9 10 18 6
体重(千克)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人数 5 8 17 12 3
然后很自然地设计几个问题:“一年级哪个段的人数最多?”“二年级哪个段的人数最少?” “16~20千克段的人数减少了多少人?”“21~25千克段的人数增加了多少人?”前面两个问题,都能很快地分别从两个单式统计表中寻找到答案,而后面两个问题,就要综合看两个表,才能提取到需要的数据。这时,孩子们会感到比较麻烦。我适时点拨:“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在一张统计表中就能收集到需要的信息?”这样巧妙地创造了学习的需求,把几个统计表综合成一个统计表的契机出现了,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面的教学中去。
第二,怎样变成复式统计表。
教材没有要求学生掌握如何绘制复式统计表,但在教学中增加单式到复式的演绎过程,让学生主动合作研究,学生会更好地理解复式统计表的含义与用途,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个训练。
提出要求:试着将两个表变成一个表。我们来看看学生的精彩展示:
生1:将两个表竖着拼在一起。(如图)
体重(千克)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人数 5 8 17 12 3
体重(千克)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人数 2 9 10 18 6
(学生将两个统计表简单地拼在一起,有了初步的意识。)
生2:我的方法更好。如下:
体重(千克)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人数 5 8 17 12 3
人数 2 9 10 16 8
(学生将二年级时的统计表的分段栏遮掉,统计表更简洁明了,也更接近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
师:为什么可以不要下面统计表的分段行呢?
生2:他们和上面的表一样的,我就把它去掉了。
(学生自主地鼓起掌来。)
师:这个想法很好,把重复的部分去掉,这个表就更简洁了。
生3:老师,我有问题。这样我们就不知道哪一行是一年级的体重,哪一行是二年级的体重了。
(学生思维活了,能够主动发现问题。)
师:对呀,小朋友有没有好办法,让我们可以看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体重?
生4:把第二排的人数改成一年级,把第二排的人数改成二年级。
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将表格进行了修改。如图:
体重(千克)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一年级 5 8 17 12 3
二年级 2 9 10 18 6
这时的表格已经基本成型了,教师接着讲解“表头”,告诉学生,现在的统计表里面的内容有三部分,可以在第一行的第一格里表示出来,同时将表头进行修改,如下图:
人 体重
数
年级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0及30以上
一年级 5 8 17 12 3
二年级 2 9 10 18 6
就这样,在学生的操作和交流中,完成了单式统计图到复式统计图的完美演绎过程,学生对这个复式统计表的认识也逐步清晰了。
第三,如何认读复式统计表。
虽然复式统计表方便综合对比一些数据,但是从表中提取数据容易出错,接着需要进行认表的教学。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解答。“要想知道一年级16~20千克的人数,该怎么看?”“表中的18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的?”“你还知道了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要到表前面指出看到方法,教师同时加以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读懂复式表,能从表中找到相关的信息解决一些问题。
第四,复式统计表的拓展教学。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以前学习的表是“单式统计表”,现在的表由两个单式统计表演变而来,就是“双式统计表”。因此,光是这个复式统计表不能展示其内涵和外延,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进行拓展教学。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到了三年级,统计的体重数据怎样在这个表里表示呢?”学生就会想到继续增加一栏教师根据学生的设想,在表下面增加。教师再追问:“那四年级时的体重呢?五年级时呢?”就这样,给学生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复式统计表可以统计很多个项目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双式”。
人 课外小组
数
班级 篮球小组 舞蹈小组 计算机小组 体育小组
一班 6 8 15 11
二班
三班
……
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让孩子的认识从数学课堂延生到实际生活中,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到处都有,他们学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
一堂看似简单的数学课,从“儿童思维”入手,尊重了儿童,发现了儿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学内容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外延到内涵,然后再拓展深入,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律动教育的“尊重、激发、共生”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魏芳.基于解决问题需要 增强数据分析观念——“复式统计表”教学改进历程[J].小学数学教育,2018(Z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