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如何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势,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笔者结合驻马店市现状就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作以下概述。
1驻马店概况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全市辖9县1区,总人口831万,农业人口为71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5%。土地总面积1.5万km2,其中平原10347km2,山地面积1950km2,丘陵岗地面积2786km2。驻马店是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素有“天下粮仓”、“中州油库”和“芝麻王国”的美称,油料产量居河南省第1位,泌阳食用菌、正阳花生、平舆白芝麻生产均为全国第1大县。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226元,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15元的87%,与全国人均纯收入2936元比相差710元。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任务十分艰巨。
2影响农业增收的因素分析
几年来,我市农村经济有了长足进展,但是农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制约增加农民收入的因素依然存在。
2.1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整体效益不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农业结构调整以来,驻马店改变了种植业以粮食作物占绝大部分的状态,但从品种品质结构看,名优稀品种少,常规产品出现相对过剩,特色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调整滞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更难进入国际市场;化肥、农药、农膜、添加剂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影响,结果是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农业内部构成看,林牧渔业比例不高。2004年全市林牧渔业增加值占第一产增加值的比重是46.08%,而农业内部各业合理的比重应是农业稳定在30%左右、林牧渔业比重达到70%以上。因此我市目前的农业结构还不合理,造成农业整体效益相对低下。
2.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效益难以提升
我市农业投入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资金。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在逐年减少,2001、2002、2003年分别是21368万元、18426万元、16420万元,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由2001年的8.63%下降到2003年的4.83%。二是劳动力。体质好和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脱离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农业生产留给了妇女、老人等老弱病残的人,劳动力趋于弱化,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一些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配套不全,功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据统计,2004年底,全市平均每667hm2耕地仅有111眼机电井。全市现有旱涝保收田面积37.32万hm2,仅占耕地面积的45.17%,有1半以上的耕地靠天收。 2002年全市粮食生产平均产量达到4705.5kg/hm2,在全省18个市中位居第12位;2003年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平均产量只有3178.05kg/hm2,在全省位次下降至第17位。
2.3农业科技水平偏低,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
目前,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38%,低于全省41%、全国43%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原因,一是由于事业人员分流,农技员也在分流之列,现在的县乡农技站明存实亡。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不能适应市场化要求,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再加上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更加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了效益农业的发展。三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仅相当于初中1年级的水平,使他们难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应用率低,严重防碍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四是小农户家庭经营,经济力量分散、薄弱,小规模耕作不利于大型综合性的农业技术的应用,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4农产品销售问题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农产品销售存在“卖难、卖好、卖多”的问题。农产品卖难问题,一方面表现为不能实现交换。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不能实现有效交换。农产品卖好,就是要使农产品在市场上卖到好的价格,实现盈利经营。据调查,在19种主要农产品中,能够赢利的农产品只有棉花、水果、烟叶、蔬菜,大部分的农产品根本没有市场空间。农产品卖多问题表现在粮食是明显亏损的农产品,近年来,虽然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传统农业的色彩仍然浓厚,猪粮型结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2.5农村小城镇建设速度缓慢,限制了经济发展
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政策限制等因素影响,驻马店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慢,2004年全市城镇化率只有1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据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农业劳动力为467.5万人,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大概在170万人左右,现有农业劳动力中的60%需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使有限的土地上难以产生较高的生产效率,农业平均效益低。
3促进农业增收的措施
驻马店市10个县区中有5个省级以上贫困县,各县区之间、乡镇之间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驻马店市农业现状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以下措施:
3.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措施。要通过调整,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1)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等。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培植优质主导产业,如西平的优质小麦、平舆的白芝麻、正阳的花生、泌阳的香菇、上蔡的花木、确山的板栗等优势农产品,提高驻马店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选择对带动面广,对农民增收作用大的产业和项目,如蔬菜加工、粮食加工、果业加工、肉禽加工等,带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农民从加工增值中受益。
3.2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加速弱质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
产业化经营是改变农业弱质地位,提高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1)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坚持“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几个市场前景好,辐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2)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要本着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按照围绕市场建设基地、依托龙头建设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的要求,大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3)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3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途径。较大规模的农村小城镇可以成为农村人口的聚居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城乡融合。目前驻马店的小城镇规模偏小,经济实力不强,难以吸引外地资金和技术投资兴业。因此,应选择一批基础较好、布局相对合理、发展较快、潜力较大的小城镇重点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
3.4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
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把农业的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1)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2)要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作物良种化水平,建立一批高效益的农业试验区与示范区。(3)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4)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
3.5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发展
信息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一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现有的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应尽快延伸到乡镇、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生产基地等,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系统。二要搞好市场信息的预测和分析,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三要加大对信息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农业发展的专业信息化队伍。
3.6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投入低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驻马店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调整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方向。在确保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向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项目、配套设施的建设、名优特新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倾斜。二是提供信贷扶持。对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中小贷款农户,提供信贷服务,充分发挥信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支撑作用。三是建立新型的农业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非农企业、私营经济及外资企业投资当地农业。四是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板桥、宿鸭湖、薄山、宋家场四大灌区水利设施的配套改造和平原井灌工程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脆弱、后劲不足、抗灾能力差的状况。
1驻马店概况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全市辖9县1区,总人口831万,农业人口为71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5%。土地总面积1.5万km2,其中平原10347km2,山地面积1950km2,丘陵岗地面积2786km2。驻马店是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素有“天下粮仓”、“中州油库”和“芝麻王国”的美称,油料产量居河南省第1位,泌阳食用菌、正阳花生、平舆白芝麻生产均为全国第1大县。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226元,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15元的87%,与全国人均纯收入2936元比相差710元。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任务十分艰巨。
2影响农业增收的因素分析
几年来,我市农村经济有了长足进展,但是农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制约增加农民收入的因素依然存在。
2.1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整体效益不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农业结构调整以来,驻马店改变了种植业以粮食作物占绝大部分的状态,但从品种品质结构看,名优稀品种少,常规产品出现相对过剩,特色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调整滞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更难进入国际市场;化肥、农药、农膜、添加剂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影响,结果是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农业内部构成看,林牧渔业比例不高。2004年全市林牧渔业增加值占第一产增加值的比重是46.08%,而农业内部各业合理的比重应是农业稳定在30%左右、林牧渔业比重达到70%以上。因此我市目前的农业结构还不合理,造成农业整体效益相对低下。
2.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效益难以提升
我市农业投入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资金。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在逐年减少,2001、2002、2003年分别是21368万元、18426万元、16420万元,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由2001年的8.63%下降到2003年的4.83%。二是劳动力。体质好和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脱离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农业生产留给了妇女、老人等老弱病残的人,劳动力趋于弱化,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一些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配套不全,功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据统计,2004年底,全市平均每667hm2耕地仅有111眼机电井。全市现有旱涝保收田面积37.32万hm2,仅占耕地面积的45.17%,有1半以上的耕地靠天收。 2002年全市粮食生产平均产量达到4705.5kg/hm2,在全省18个市中位居第12位;2003年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平均产量只有3178.05kg/hm2,在全省位次下降至第17位。
2.3农业科技水平偏低,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
目前,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38%,低于全省41%、全国43%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原因,一是由于事业人员分流,农技员也在分流之列,现在的县乡农技站明存实亡。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不能适应市场化要求,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再加上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更加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了效益农业的发展。三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仅相当于初中1年级的水平,使他们难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应用率低,严重防碍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四是小农户家庭经营,经济力量分散、薄弱,小规模耕作不利于大型综合性的农业技术的应用,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4农产品销售问题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农产品销售存在“卖难、卖好、卖多”的问题。农产品卖难问题,一方面表现为不能实现交换。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不能实现有效交换。农产品卖好,就是要使农产品在市场上卖到好的价格,实现盈利经营。据调查,在19种主要农产品中,能够赢利的农产品只有棉花、水果、烟叶、蔬菜,大部分的农产品根本没有市场空间。农产品卖多问题表现在粮食是明显亏损的农产品,近年来,虽然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传统农业的色彩仍然浓厚,猪粮型结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2.5农村小城镇建设速度缓慢,限制了经济发展
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政策限制等因素影响,驻马店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慢,2004年全市城镇化率只有1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据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农业劳动力为467.5万人,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大概在170万人左右,现有农业劳动力中的60%需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使有限的土地上难以产生较高的生产效率,农业平均效益低。
3促进农业增收的措施
驻马店市10个县区中有5个省级以上贫困县,各县区之间、乡镇之间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驻马店市农业现状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以下措施:
3.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措施。要通过调整,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1)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等。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培植优质主导产业,如西平的优质小麦、平舆的白芝麻、正阳的花生、泌阳的香菇、上蔡的花木、确山的板栗等优势农产品,提高驻马店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选择对带动面广,对农民增收作用大的产业和项目,如蔬菜加工、粮食加工、果业加工、肉禽加工等,带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农民从加工增值中受益。
3.2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加速弱质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
产业化经营是改变农业弱质地位,提高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1)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坚持“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几个市场前景好,辐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2)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要本着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按照围绕市场建设基地、依托龙头建设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的要求,大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3)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3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途径。较大规模的农村小城镇可以成为农村人口的聚居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城乡融合。目前驻马店的小城镇规模偏小,经济实力不强,难以吸引外地资金和技术投资兴业。因此,应选择一批基础较好、布局相对合理、发展较快、潜力较大的小城镇重点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
3.4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
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把农业的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1)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2)要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作物良种化水平,建立一批高效益的农业试验区与示范区。(3)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4)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
3.5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发展
信息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一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现有的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应尽快延伸到乡镇、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生产基地等,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系统。二要搞好市场信息的预测和分析,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三要加大对信息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农业发展的专业信息化队伍。
3.6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投入低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驻马店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调整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方向。在确保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向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项目、配套设施的建设、名优特新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倾斜。二是提供信贷扶持。对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中小贷款农户,提供信贷服务,充分发挥信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支撑作用。三是建立新型的农业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非农企业、私营经济及外资企业投资当地农业。四是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板桥、宿鸭湖、薄山、宋家场四大灌区水利设施的配套改造和平原井灌工程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脆弱、后劲不足、抗灾能力差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