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k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总结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科护理中的效果及影响。方法:选择66例儿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行常规护理之外,均给予患儿实施循证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量表(QOL)对患者预后心理重建做出评估。结果:观察组行循证护理干预后较对照组患者SAS评分明显降低,QOL评分明显升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以明显减轻患儿及家属的焦虑和恐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儿科;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78-02
  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概念护理模式,是指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准确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患者个人诉求相结合,获得相关证据,再根据所获得的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一种护理模式[1]。在儿科护理中,积极改进护理模式,是医学模式轉变和完善整体护理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个合格的儿科护士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我科近年来开始在在儿科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 ~2013年1月收治的儿科患者66例。均符合我国修订的儿科常见疾病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年龄3月~12岁,平均年龄6.8岁;对照组年龄3月~11岁,平均年龄6.3岁;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循证护理方法
  心理问题及社会问题评估
  根据患儿疾病、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家长性格、文化水平、社会状况的不同,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诉求进行评估,循证得知:
  1.2.1 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
  1.2.1.1 焦虑、恐惧心理 3月~7岁患儿以分离性焦虑为主,害怕离开家长身边,7岁以后以害怕残疾、死亡和批评为主要焦虑,不信任医护人员,害怕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痛苦。
  1.2.2.2 抗拒心理 3~6岁患儿会出现害怕病房的陌生环境、害怕身体受到伤害。出现较为严重的哭闹和极力反抗,会产生强烈要求回家,拒绝治疗等不受控行为。
  1.2.2.3 睡眠习惯改变 几乎所有0-12岁患者在住院后都会出现睡眠习惯改变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及睡眠质量下降,大部分患儿睡眠不实,半夜易惊醒、哭闹等。
  1.2.2.4 医学常识缺乏 7岁以上儿童,对事物有一定了解但是缺乏医学常识,会出现恐惧死亡等情绪,表现为不配合治疗。
  1.2.2 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
  1.2.2.1 紧张、焦虑心理 家长因对患儿重视而引起反复询问、追问患儿病情,迫切希望由经验丰富或主任级别医护人员亲自治疗,希望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随时将患儿病情进行肯定性恢复,对医护人员不信任,随时想转往上级医院进行治疗的心理。
  1.2.2.2 怀疑、敌对情绪 家长由于缺乏相关医学常识,对患儿疾病了解不够、患儿病情恢复时间慢,导致家长对治疗方案和医护人员水平产生怀疑,更有甚者会出现敌对情绪,表现为拒绝医护人员治疗措施,擅自更改医护人员治疗方案,甚至是自己上网或查阅医学书籍进行私自治疗。
  1.2.2.3 同病相怜情绪 同病房患儿家长之间因为自己小孩相同疾病会产生同病相怜情绪,使得彼此沟通更为容易,特别是针对长期住院患儿的家长,有时新入院患儿家长对长期住院患儿家长更加信任,这种信任程度有时高于对医生的信任。
  循症支持
  根据收集的患儿及家长资料,结合临床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确定具体护理措施。
  1.2.3 护理措施
  1.2.3.1 增强护患关系,增加患儿安全感,提供宽容、理解的住院氛围能够保证患儿充分表达其情绪反应。
  1.2.3.2 鼓励患儿家长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患儿,尽可能安排给每一位患儿固定护理人员。在病房内尽可能允许患儿携带心爱玩具,保持患儿与家长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顺畅性。
  1.2.3.3 减少家长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后以真诚热情的态度想患儿及家属介绍医院的一般情况、管床医生及护士的详细信息和医护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以减轻家长因为患儿疾病产生的焦虑恐惧行李,逐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2.3.4 合理利用家长之间同病相怜的心理[3],选取住院时间长及表达能力强的患儿家属,向其他患儿家长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
  1.3 判断标准①:SAS评分 采用Zung编写的SAS量表进行判断,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4]。②:QOL评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QOL量表进行判断,得分越高,表示预后质量越好[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SAS评分、QOL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SAS得分为(45.1±10.8)分,QOL得分为(43.34-12.5)分;观察组患者SAS得分为(32.3士9.5)分,QOL评分为(55.8-+13.2)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SAS评分明显降低,QOL评分明显升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循证护理属于循证医学和循证保健不可获取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循证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对不同患者、疾患的观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定护理计划,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恢复。儿科患者较成年人更为脆弱,因此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专业素质过硬,还要学会观察了解患儿及家长心理状态变化,并根据患儿及家长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全方位地护理意识。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行循证护理干预后较对照组患者SAS评分明显降低,QOL评分明显升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人员通过对患儿及家长心理和社会情况方面进行细致了解之后所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针对想减轻其心理负担,提高预后质量。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可以明显减轻患儿及家属的焦虑和恐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思.循症护理与临床应用[J].现代护理,2005,10(6):569370
  [2] 张银玲.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3~175
  [3] 范玲.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36.
  [4] 姚瑛.心理护理干预对儿科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8 (3):88-90.
  [5] 林伟平.心理干预对儿科患者焦虑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6(2):112-115.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实践效果。方法:我科于2013年7月起由护理部指导下行QCC活动试点,由护士长作为辅导员制定、执行、评估、反馈,开展QCC活动,对比参与护士改进前后相关指标,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改进前参与护士运用QCC手法、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能力评分分别为(4.25±0.62)、(4.17±0.21)、(2.97±0.62)分优于改进前(1.02±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对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护理。 方法:对59例腹膜透析患者透析管出口处定期检查评估、早期识别和处理。 结论:59例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2人(4%),腹膜透析管技术成活率100%。 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对腹膜透析置管患者进行规范腹膜透析操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定期随访,是减少腹膜炎发生率,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后果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腹膜透析;腹膜炎;护理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总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为临床护理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2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高血压脑出血并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患者46例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干预的内容包括术前准备和心理干预、术中配合、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引流管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等综合护理模式。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疗效发挥离
期刊
【摘 要】目的:通过讨论骨折患者的系统康复的护理,使骨折患者肌萎缩、关节挛缩、变形、肢体废用和畸形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尽快恢复生理及心理的康复以及早回归社会,改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203例骨折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及系统康复护理,提出及早进行有计划及规范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预后是十分有利的。结果:203例患者在经过系统的康复护理后,肌萎缩、关节挛缩、变形、肢体废用和畸形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开展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98例作為观察组,均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并以同期开展常规护理的10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样本护理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并开展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d的MBI评分为(43.82±5.91)分,术后1周为(83.62±6.25)分,护理满意度为95.9
期刊
【摘 要】癲痫患者容易出现多种类型的精神问题,情感障碍、社会心理适应障碍、人格改变等。癫痫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各异,可大致分为发作性和非发作性两种。发作性精神障碍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精神运动性发作、情绪变化等。非发作性精神障碍则表现为类精神病性障碍、情感障碍、人格改变或痴呆等。调查显示,约25%的癫痫患者有躁狂、抑郁、人格障碍、性欲低下等问题。癫痫发作控制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精神障碍。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住院部需血液透析的患者110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其中前者采用普通透析护理方法,后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心理焦虑恐惧27.2%小于对照组63.6%,并发症发生率12.7%<29.1%,护理满意度有很大提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护理方法及疗效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7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做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引流管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8%,(P<0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开展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骨科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样本的护理效果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为(63.81±10.23),康复知识有效掌握率为88.57%,护理满意程度为97.14%,均显著好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早产儿中,随机抽取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只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而观察组则是予以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对比分析所选两组经护理后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后发现,观察组中的家长,其掌握的基本护理知识以及护理技能,还有护理满意度等,都优于对照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