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传统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弊端的一种改变,它是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生生交往为方式的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形式。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结构、组成结构及其交往结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从而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亲睐。但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所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仍是流于形式,甚至走入误区。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误区 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它的出现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校与上海方略教育集团开展学习型课堂建设一年办以来,纵观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对比学习型课堂建设的要求,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认识。
1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存在的现状
1.1 小组合作学习泛滥化、形式化、自由化。教师在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老师提问,学生无人应答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有些教师在操作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随意性。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指导,未能真正发挥老师指导者的作用。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是合作“自由化”的现象。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将会毫无目的,不知道自己要学点什么,应该怎样学。更对教师不负责的教学产生厌倦的情绪,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从而产生厌学的不良心理。
1.2 讨论问题选择不当。有些教师设计的难度太大,学生无从着手,讨论了很长时间也只能望题兴叹,毫无讨论结果;也有些教师设计的讨论题太容易,学生三言两语就达成了共识,讨论变成了过过场,流于形式;还有一些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没有讨论的价值,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1.3 关注“合作”忽视“个性”。某些教师往往热衷于形式上的讨论。而且这样的“小组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频繁出现,看似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达,可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在小组组织者得到教师具体化的指导点拨后,所谓的小组合作也丧失了允许学生个体自由思考、自主探索的情境,这样的教学,由少数优等生唱独角戏,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他们的思路也不自觉的趋同于教师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得不到认同的机会,富于个性的求异思维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肯定。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转变成对同伴的依赖,因此,全班学习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转变只是一个表面的变化,而非结构性的变化。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2.1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学科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
2.2 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课堂上之所以要开展讨论,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疑惑,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通过问题的讨论(也可能是争论),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疑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智慧火花碰撞的过程。教师可以运用讨论,把一些简单的或是表面化的问题,进行扩展和深入。因此,教师在课前对要讨论的问题应精心设计,对讨论的效果应进行先期的预测。
2.3 精心设计,多向交流。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要体现哪些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也可每人独立思考,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共同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并能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总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合作小组形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训练计划,对小组成员的合作技巧进行培训与指导。在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的基础上,通过每个小组成员长期、主动、努力而形成。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小组合作学习误区,有效、恰当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它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沟通,增进认识,形成合作观念和群体创作意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章伟民.教学设计基础.1998
2 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兼等.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吕世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北京:首都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误区 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它的出现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校与上海方略教育集团开展学习型课堂建设一年办以来,纵观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对比学习型课堂建设的要求,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认识。
1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存在的现状
1.1 小组合作学习泛滥化、形式化、自由化。教师在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老师提问,学生无人应答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有些教师在操作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随意性。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指导,未能真正发挥老师指导者的作用。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是合作“自由化”的现象。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将会毫无目的,不知道自己要学点什么,应该怎样学。更对教师不负责的教学产生厌倦的情绪,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从而产生厌学的不良心理。
1.2 讨论问题选择不当。有些教师设计的难度太大,学生无从着手,讨论了很长时间也只能望题兴叹,毫无讨论结果;也有些教师设计的讨论题太容易,学生三言两语就达成了共识,讨论变成了过过场,流于形式;还有一些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没有讨论的价值,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1.3 关注“合作”忽视“个性”。某些教师往往热衷于形式上的讨论。而且这样的“小组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频繁出现,看似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达,可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在小组组织者得到教师具体化的指导点拨后,所谓的小组合作也丧失了允许学生个体自由思考、自主探索的情境,这样的教学,由少数优等生唱独角戏,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他们的思路也不自觉的趋同于教师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得不到认同的机会,富于个性的求异思维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肯定。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转变成对同伴的依赖,因此,全班学习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转变只是一个表面的变化,而非结构性的变化。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2.1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学科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
2.2 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课堂上之所以要开展讨论,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疑惑,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通过问题的讨论(也可能是争论),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疑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智慧火花碰撞的过程。教师可以运用讨论,把一些简单的或是表面化的问题,进行扩展和深入。因此,教师在课前对要讨论的问题应精心设计,对讨论的效果应进行先期的预测。
2.3 精心设计,多向交流。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要体现哪些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也可每人独立思考,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共同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并能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总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合作小组形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训练计划,对小组成员的合作技巧进行培训与指导。在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的基础上,通过每个小组成员长期、主动、努力而形成。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小组合作学习误区,有效、恰当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它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沟通,增进认识,形成合作观念和群体创作意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章伟民.教学设计基础.1998
2 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兼等.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吕世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北京:首都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