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的这串数字耐人寻味:土地面积12.13万平方公里,人口3466万,分别排全国第23和第18位;
2013年GDP全国排名第11(未计港澳台),第13届全国运动会奖牌榜排名第10(共有35个参赛单位);
举重,2004年迄今,3届奥运会共获4枚金牌(张国政后在北京体育大学深造提升,代表该校),还赢得过世界锦标赛38个冠军;
全省9个地市,百分之百地开展举重;下辖86个县(市)区中有40个设点建队;参训各年龄段运动员有2000余人,每年省青少年举重比赛规模达600-700人……
为探寻这些数字背后的原因,在浓浓的春意中,笔者奔赴海峡西岸。
福州,省体育局办公室。局长徐正国身材高大,动作利索,还保留着当年全国男排劲旅福建队主力二传的气质。他在诠释上述数字的意义时,表现得异常淡定与平静:“我们是个小省,经济实力有限。举重这个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花费不多,选材也适合我们的地理人文特点,所以被列为7个重点项目之一。”
1993年全运会福建举重被剃光头,一分未得,时任体工大队大队长的他为何能力排众议,最终留下了几成燎原之势的火种。谈及此事,徐正国说:“这不算什么先见之明,我们只是认为举重是奥运会上唯一的力量大项,历史长,影响大,现在男女共设15个小项,一个代表团干好了,最多可以拿到10金!既然国家需要,目前又不好走市场,我们就有责任用好举国体制,集中大家的智慧力量,尽力把它做大做强。”
省举重中心竞训科科长黄兴勇是个80后的帅小伙,他既当司机又当联络员,开始了这次对力量之源的采访。
“举重局长”在行动
在福建,许多体育局长被戏称为“举重局长”,龙岩市体育局局长、省举重协会秘书长邱应龙就是其中之一。
龙岩,这一在毛泽东诗词里提及的红色大地,下辖6县1区,八山一水一分田,290万人口。就是这个小小的山区地级市,近10年先后走出了石智勇、张湘祥两位奥运冠军。
体育强市是龙岩的城市发展战略。对邱应龙这样举重出身的专业干部来说,省体育局做出发展举重项目的战略定位,真是求之不得。如今,在龙岩的业余训练运动员,唯有举重项目享有每人每天多领一袋鲜牛奶的待遇。当地老体育说,这种倾斜已有多年,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体育局就给举重队争来“特殊待遇”,从政府那里多批了每人每月4斤口粮,伙食费每人每月增加5元钱,完成训练任务奖励一块饼或一个苹果。市体育局为此对举重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责任和更严的管理措施,并公布于众,让大家监督。
龙岩市各级领导对举重情有独钟,有点钱,往往先救急此项,上上下下更是爱才如命,这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5年暑假,刚满15岁的石智勇被省体校录取,但家人与基层教练却被报到的一条硬杠杠难倒了:要携带户口。石智勇家在农村,以前谁也没在意户口什么的,现在申请户籍,说他还有一个小妹妹,其家属于计划生育超标,谁敢给上?邱应龙豁了出去,将一大把奖牌与一厚叠奖状放在时任市委书记丁仕达的办公桌上,“这里有个人才,请你无论如何帮我们解决”。丁仕达问明情况,当即在报告上批示:“请公安、体委、计生委、西城、东城给予解决,有责任我负。”人称,石智勇有了户口就跃上了龙门,进省队仅两年后,世界纪录、世界冠军轮番进帐,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以明显优势拿下男子62公斤级金牌。
在福建,还有众多的“举重处长”、“举重科长”以及父传子承的“举重世家”与夫妻同业的“举重之家”。
当举重被众人视为“短、精、快”项目后,势能转化成动能,当年的那星星之火,现在几成燎原之势。后来,倒是需要省体育局经常出面来“泼冷水”了。多次基层调研中,徐正国对当地领导强调:“你们都是市县委书记、市长、县长、体育局长,可不能事事都是举重优先,要全面开展啊!”
“跨界”者后来居上
随着事业发展和干部交流制度化,更多的非举重甚至非体育专业干部到了这块热土,也很快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一进经济特区厦门市,“美丽、文明、发达”等感觉油然而生。每年元旦一过就发枪的大型国际马拉松赛,那条赛道被誉为世界最美路线之一。除此之外,羽毛球、乒乓球、武术也搞得红红火火。在此大背景下,人们感觉与经济发达城市很难联系在一起的举重运动,同样搞得有声有色。厦门下辖6个区,“岛内”为全市核心区。就是这块黄金宝地,诞生了厦门历史上第一位土生土长的奥运会冠军林清峰,他夺下伦敦奥运会举重男子69公斤级金牌。
厦门文化教育较为发达,市体育局局长傅晓春原来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言谈举止显得干练机敏。她重点回顾了体育与教学结合的经验得失,认为城区能出武状元,与各业余体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措施也比较得力有关。她透露,下一步,市体育局还将重点研究如何将项目引进学校。现在,羽毛球、武术都进去了,举重进入校园的难度比较大,还需仔细权衡。体育局已上报市政府,准备在岛外投资5亿元,建设一个包括重竞技馆的同安训练中心,以满足科学布局、体教结合的长远需要。
南平也属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看简易老旧拥挤的办公楼,就知道经济文化欠发达。就这么一个小地市,举重被列为重中之重,10个县市个个都有自己的举重队与训练点,从这里走出了张国政、吴景彪、吴美锦等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悍将和王国华等一批在世界纪录、世界冠军史册上挂名的高手。 体育局局长李录也是一位跨界的成功人士。他曾任南平市政府副秘书长,2008年去汶川大地震对口支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年前调来体育局。
南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地市级举重中心。“南平市举重中心”与“南平市举重协会”的两块牌子并排挂在一楼的一间办公室门口。李录说:“我们没有增加编制,也没有增加办公用房。这么做,更多的是考虑开源节流,作机制改革尝试。”
中心在编8个人都是体育局工作人员,包括教练员。“一旦条件成熟,局里就将聘任教练、招收队员、参赛名单与奖金分配等权力统统下放至中心”。协会的牌子也未虚设,由长年热心举重运动的企业家任会长,吸收地市关注举重的企业与社团人士参与协会,择机通过搞有意义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宣传举重,所增加的经费收入全部用于在训队员的伙食补助。
读书举重两不误
南平体校与当地名校南平实验小学毗邻。每天放学,校门口挤满接孩子的家长,这一壮观景象持续时间很长,晚来的家长多为接参加业余训练的孩子。
体教结合,训练读书两不误,是南平能够长年保持全部10个县市满额搞举重业训的一招。
体育与教育部门早已达成共识:学生中将来能代表国家在举重台上冲锋陷阵的比例非常有限,业训的着眼点是打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为绝大多数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作好准备。家长们看到孩子参加举重训练,学习没落下,身体还健康,独立生活、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比同龄人高很多。
为鼓励更多具有潜质的孩子参与业余训练,市政府每年特批实验一小58个特招名额,举重占大头。
未被淘汰的学员,小升初又有很大机会进入全市优质中学南平四中,通过插班方式融入正规教育。为保证每天两个半小时的训练时间,学校还安排教师为他们补课。
福州市中心体校利用自身的师资与资金优势,省举重基地就在同城,经常可以同训的有利条件,与一些地市共同培训运动员,取得良好效果,张杰就是其中一例。他们还与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签有协议,凡一级以上的运动员均可参加本科单考单招,每年限20名,林清峰、吴景彪都在读。与厦门集美大学的合作模式是一级运动员上学条件与师大相同,健将以上免试,名额不限。
随着形势发展,更多的业余体校急需教练。多位县市领导对国家队男举总教练兼省举重中心主任、省举协主席陈文斌说:“只要是你推荐的人,我们都收。”
把队员当家人
在厦门,在三明,在福建许多地方,都能见到这样的场面:简陋的举重房,拥挤的举重台,一帮大大小小的孩子在比划杠铃,铿锵的铃片砸地声错落有致。满身稚气的小孩寸头小辫下的小脸挂满道道汗迹泥印。他们躲闪着外人的视线,举起杠铃来却虎虎有生气。
其实,这种“火”是相对的,福建也有一些地方招生遭遇瓶颈。有的体育夏令营来了一大帮条件上乘的孩子,但最后能留下来的寥寥无几。社会上不少人对项目有误解,认为杠铃会把人压矮,另外,怕影响孩子读书,影响出路。为此,福建举重团队没少费脑子。
他们先请体育老师找机会在课堂上科学释疑:举重按体重分级,个高体瘦与个不高但肌肉发达者的利弊得失泾渭分明,个小做功还小。这是项目特点,是选材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
孩子们一旦明白了这些,参训就自觉多了。省体育局要求必须做通家长思想工作,一定要真正乐意自愿参加才行。
厦门市业余体校教练薛元挺为了“孩子王”林清峰,多次上门苦口婆心动员家长:“你家儿子这方面天赋高,潜力大,会有出息,将来即使练不出来,身强力壮也可以有多条生路嘛!”他还给做装卸工的清峰父亲打下保票:“保证你儿子将来比你高!”这才让林老爹松手。至今,林清峰感觉有生以来印象最深的一顿美食还是薛指导给他买的一份麦当劳。已晋升为高级教练的薛元挺感叹道:“好多二三年级的小朋友是哭着来的,但到六年级毕业时,赶都赶不走。道理其实很简单,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把队员当成自己孩子,感情深了,孩子与家长对其他就觉得是次要的了。”
三明市体校80后教练吕仙桃,10年前请出邓薇,也有“三顾茅庐”般的经历。邓薇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怎么都舍不得让不满10岁的宝贝疙瘩成天与铁杠子打交道。从三明市体校到邓薇家的饱饭坑村,足有20多公里山路。当吕仙桃和同在体校举重班的丈夫卢山第三次登门时,终于感动了邓薇父母。吕仙桃郑重兑现自己的承诺,让校领导免去孩子住校的大部分费用,时时处处精心呵护。数年后,这位1993年出生的小姑娘成长为夺得多枚举重世锦赛金牌和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全运会女子举重冠军的大将。
张湘祥从小爱打乒乓球,通过家长找关系到龙岩体校去过瘾。练了一年多后,学校认定他练举重更合适,于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而再再而三地通过家长说服他转项,“这是为了国家利益,也为了你个人前途”。湘祥挥泪告别球台,最终在举坛上成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拿下62公斤级金牌时,他当场俯下身子,深情地亲吻杠铃。
“战斗正未有穷期”
采访一圈,行程千余公里,听到看到或隐隐约约感觉到的是在形势与热点的转移交集中,无论主观如何努力,开展举重运动还是没法与其他项目相比。许多人认为,这个项目缺少娱乐性与观赏性,说白了,不好玩,也不好看,就业还不太好用。即使做保安,除武术、散打外,在重竞技项目范围内,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都会有比练举重更宽广的就业门路。
这的确是个难点。采访时,徐正国肯定举重是全省7个重点项目之一,但不赞同“重中之重”的提法,“这会影响到好多项目的积极性,现在我们的不少重点项目既是国家奥运战略需要,又是全民健身的大热门。”
举重,当前或近阶段还需要,将来怎样才能持续发展呢?
陈文斌一回到福州马江基地,就与同事研究如何延续基层举重的“根深叶茂”,结论是:要先让人们对举重有兴趣,有感情,再慢慢从了解、理解转为鼎力支持。
福建举协成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放过一切机会来宣传举重。雅典、北京、伦敦奥运大幕刚合上,他们就邀请中国举重奥运冠军来闽巡回汇报表演,走进大学,走进企业,走向基层,向社会推广举重。
省体育局给举重项目以特殊政策:省运会上,每一级别分三个年龄组分别计分,奖牌由一变三,用杠杆效应推进项目大发展。他们还制定了更为科学、激励力度更大的输送考核机制。
采访进入尾声时,几条佳音接踵而至:龙岩市已经获批土地163亩,筹集建设资金6000万元。新的体育训练中心一旦落成,就将目前散布在全市的6个举重训练点集中起来,使学习、训练、生活“三集中”的队员从目前的六七十人扩充到200人以上。
南平市已将蓝图延伸到国家5A级景区武夷山,拟在山脚下那块海拔210米、年均气温18度、森林复盖率、负氧离子含量极为优越的土地上,建设一座全国高水平举重后备人才基地,承接福建马江基地的部分功能,也为国家队夏训提供平台,利用这一契机整合全市举重人才资源,实现南平在新形势下的新跨越。
力量的背后是智慧。
2013年GDP全国排名第11(未计港澳台),第13届全国运动会奖牌榜排名第10(共有35个参赛单位);
举重,2004年迄今,3届奥运会共获4枚金牌(张国政后在北京体育大学深造提升,代表该校),还赢得过世界锦标赛38个冠军;
全省9个地市,百分之百地开展举重;下辖86个县(市)区中有40个设点建队;参训各年龄段运动员有2000余人,每年省青少年举重比赛规模达600-700人……
为探寻这些数字背后的原因,在浓浓的春意中,笔者奔赴海峡西岸。
福州,省体育局办公室。局长徐正国身材高大,动作利索,还保留着当年全国男排劲旅福建队主力二传的气质。他在诠释上述数字的意义时,表现得异常淡定与平静:“我们是个小省,经济实力有限。举重这个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花费不多,选材也适合我们的地理人文特点,所以被列为7个重点项目之一。”
1993年全运会福建举重被剃光头,一分未得,时任体工大队大队长的他为何能力排众议,最终留下了几成燎原之势的火种。谈及此事,徐正国说:“这不算什么先见之明,我们只是认为举重是奥运会上唯一的力量大项,历史长,影响大,现在男女共设15个小项,一个代表团干好了,最多可以拿到10金!既然国家需要,目前又不好走市场,我们就有责任用好举国体制,集中大家的智慧力量,尽力把它做大做强。”
省举重中心竞训科科长黄兴勇是个80后的帅小伙,他既当司机又当联络员,开始了这次对力量之源的采访。
“举重局长”在行动
在福建,许多体育局长被戏称为“举重局长”,龙岩市体育局局长、省举重协会秘书长邱应龙就是其中之一。
龙岩,这一在毛泽东诗词里提及的红色大地,下辖6县1区,八山一水一分田,290万人口。就是这个小小的山区地级市,近10年先后走出了石智勇、张湘祥两位奥运冠军。
体育强市是龙岩的城市发展战略。对邱应龙这样举重出身的专业干部来说,省体育局做出发展举重项目的战略定位,真是求之不得。如今,在龙岩的业余训练运动员,唯有举重项目享有每人每天多领一袋鲜牛奶的待遇。当地老体育说,这种倾斜已有多年,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体育局就给举重队争来“特殊待遇”,从政府那里多批了每人每月4斤口粮,伙食费每人每月增加5元钱,完成训练任务奖励一块饼或一个苹果。市体育局为此对举重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责任和更严的管理措施,并公布于众,让大家监督。
龙岩市各级领导对举重情有独钟,有点钱,往往先救急此项,上上下下更是爱才如命,这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5年暑假,刚满15岁的石智勇被省体校录取,但家人与基层教练却被报到的一条硬杠杠难倒了:要携带户口。石智勇家在农村,以前谁也没在意户口什么的,现在申请户籍,说他还有一个小妹妹,其家属于计划生育超标,谁敢给上?邱应龙豁了出去,将一大把奖牌与一厚叠奖状放在时任市委书记丁仕达的办公桌上,“这里有个人才,请你无论如何帮我们解决”。丁仕达问明情况,当即在报告上批示:“请公安、体委、计生委、西城、东城给予解决,有责任我负。”人称,石智勇有了户口就跃上了龙门,进省队仅两年后,世界纪录、世界冠军轮番进帐,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以明显优势拿下男子62公斤级金牌。
在福建,还有众多的“举重处长”、“举重科长”以及父传子承的“举重世家”与夫妻同业的“举重之家”。
当举重被众人视为“短、精、快”项目后,势能转化成动能,当年的那星星之火,现在几成燎原之势。后来,倒是需要省体育局经常出面来“泼冷水”了。多次基层调研中,徐正国对当地领导强调:“你们都是市县委书记、市长、县长、体育局长,可不能事事都是举重优先,要全面开展啊!”
“跨界”者后来居上
随着事业发展和干部交流制度化,更多的非举重甚至非体育专业干部到了这块热土,也很快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一进经济特区厦门市,“美丽、文明、发达”等感觉油然而生。每年元旦一过就发枪的大型国际马拉松赛,那条赛道被誉为世界最美路线之一。除此之外,羽毛球、乒乓球、武术也搞得红红火火。在此大背景下,人们感觉与经济发达城市很难联系在一起的举重运动,同样搞得有声有色。厦门下辖6个区,“岛内”为全市核心区。就是这块黄金宝地,诞生了厦门历史上第一位土生土长的奥运会冠军林清峰,他夺下伦敦奥运会举重男子69公斤级金牌。
厦门文化教育较为发达,市体育局局长傅晓春原来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言谈举止显得干练机敏。她重点回顾了体育与教学结合的经验得失,认为城区能出武状元,与各业余体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措施也比较得力有关。她透露,下一步,市体育局还将重点研究如何将项目引进学校。现在,羽毛球、武术都进去了,举重进入校园的难度比较大,还需仔细权衡。体育局已上报市政府,准备在岛外投资5亿元,建设一个包括重竞技馆的同安训练中心,以满足科学布局、体教结合的长远需要。
南平也属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看简易老旧拥挤的办公楼,就知道经济文化欠发达。就这么一个小地市,举重被列为重中之重,10个县市个个都有自己的举重队与训练点,从这里走出了张国政、吴景彪、吴美锦等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悍将和王国华等一批在世界纪录、世界冠军史册上挂名的高手。 体育局局长李录也是一位跨界的成功人士。他曾任南平市政府副秘书长,2008年去汶川大地震对口支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年前调来体育局。
南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地市级举重中心。“南平市举重中心”与“南平市举重协会”的两块牌子并排挂在一楼的一间办公室门口。李录说:“我们没有增加编制,也没有增加办公用房。这么做,更多的是考虑开源节流,作机制改革尝试。”
中心在编8个人都是体育局工作人员,包括教练员。“一旦条件成熟,局里就将聘任教练、招收队员、参赛名单与奖金分配等权力统统下放至中心”。协会的牌子也未虚设,由长年热心举重运动的企业家任会长,吸收地市关注举重的企业与社团人士参与协会,择机通过搞有意义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宣传举重,所增加的经费收入全部用于在训队员的伙食补助。
读书举重两不误
南平体校与当地名校南平实验小学毗邻。每天放学,校门口挤满接孩子的家长,这一壮观景象持续时间很长,晚来的家长多为接参加业余训练的孩子。
体教结合,训练读书两不误,是南平能够长年保持全部10个县市满额搞举重业训的一招。
体育与教育部门早已达成共识:学生中将来能代表国家在举重台上冲锋陷阵的比例非常有限,业训的着眼点是打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为绝大多数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作好准备。家长们看到孩子参加举重训练,学习没落下,身体还健康,独立生活、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比同龄人高很多。
为鼓励更多具有潜质的孩子参与业余训练,市政府每年特批实验一小58个特招名额,举重占大头。
未被淘汰的学员,小升初又有很大机会进入全市优质中学南平四中,通过插班方式融入正规教育。为保证每天两个半小时的训练时间,学校还安排教师为他们补课。
福州市中心体校利用自身的师资与资金优势,省举重基地就在同城,经常可以同训的有利条件,与一些地市共同培训运动员,取得良好效果,张杰就是其中一例。他们还与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签有协议,凡一级以上的运动员均可参加本科单考单招,每年限20名,林清峰、吴景彪都在读。与厦门集美大学的合作模式是一级运动员上学条件与师大相同,健将以上免试,名额不限。
随着形势发展,更多的业余体校急需教练。多位县市领导对国家队男举总教练兼省举重中心主任、省举协主席陈文斌说:“只要是你推荐的人,我们都收。”
把队员当家人
在厦门,在三明,在福建许多地方,都能见到这样的场面:简陋的举重房,拥挤的举重台,一帮大大小小的孩子在比划杠铃,铿锵的铃片砸地声错落有致。满身稚气的小孩寸头小辫下的小脸挂满道道汗迹泥印。他们躲闪着外人的视线,举起杠铃来却虎虎有生气。
其实,这种“火”是相对的,福建也有一些地方招生遭遇瓶颈。有的体育夏令营来了一大帮条件上乘的孩子,但最后能留下来的寥寥无几。社会上不少人对项目有误解,认为杠铃会把人压矮,另外,怕影响孩子读书,影响出路。为此,福建举重团队没少费脑子。
他们先请体育老师找机会在课堂上科学释疑:举重按体重分级,个高体瘦与个不高但肌肉发达者的利弊得失泾渭分明,个小做功还小。这是项目特点,是选材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
孩子们一旦明白了这些,参训就自觉多了。省体育局要求必须做通家长思想工作,一定要真正乐意自愿参加才行。
厦门市业余体校教练薛元挺为了“孩子王”林清峰,多次上门苦口婆心动员家长:“你家儿子这方面天赋高,潜力大,会有出息,将来即使练不出来,身强力壮也可以有多条生路嘛!”他还给做装卸工的清峰父亲打下保票:“保证你儿子将来比你高!”这才让林老爹松手。至今,林清峰感觉有生以来印象最深的一顿美食还是薛指导给他买的一份麦当劳。已晋升为高级教练的薛元挺感叹道:“好多二三年级的小朋友是哭着来的,但到六年级毕业时,赶都赶不走。道理其实很简单,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把队员当成自己孩子,感情深了,孩子与家长对其他就觉得是次要的了。”
三明市体校80后教练吕仙桃,10年前请出邓薇,也有“三顾茅庐”般的经历。邓薇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怎么都舍不得让不满10岁的宝贝疙瘩成天与铁杠子打交道。从三明市体校到邓薇家的饱饭坑村,足有20多公里山路。当吕仙桃和同在体校举重班的丈夫卢山第三次登门时,终于感动了邓薇父母。吕仙桃郑重兑现自己的承诺,让校领导免去孩子住校的大部分费用,时时处处精心呵护。数年后,这位1993年出生的小姑娘成长为夺得多枚举重世锦赛金牌和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全运会女子举重冠军的大将。
张湘祥从小爱打乒乓球,通过家长找关系到龙岩体校去过瘾。练了一年多后,学校认定他练举重更合适,于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而再再而三地通过家长说服他转项,“这是为了国家利益,也为了你个人前途”。湘祥挥泪告别球台,最终在举坛上成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拿下62公斤级金牌时,他当场俯下身子,深情地亲吻杠铃。
“战斗正未有穷期”
采访一圈,行程千余公里,听到看到或隐隐约约感觉到的是在形势与热点的转移交集中,无论主观如何努力,开展举重运动还是没法与其他项目相比。许多人认为,这个项目缺少娱乐性与观赏性,说白了,不好玩,也不好看,就业还不太好用。即使做保安,除武术、散打外,在重竞技项目范围内,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都会有比练举重更宽广的就业门路。
这的确是个难点。采访时,徐正国肯定举重是全省7个重点项目之一,但不赞同“重中之重”的提法,“这会影响到好多项目的积极性,现在我们的不少重点项目既是国家奥运战略需要,又是全民健身的大热门。”
举重,当前或近阶段还需要,将来怎样才能持续发展呢?
陈文斌一回到福州马江基地,就与同事研究如何延续基层举重的“根深叶茂”,结论是:要先让人们对举重有兴趣,有感情,再慢慢从了解、理解转为鼎力支持。
福建举协成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放过一切机会来宣传举重。雅典、北京、伦敦奥运大幕刚合上,他们就邀请中国举重奥运冠军来闽巡回汇报表演,走进大学,走进企业,走向基层,向社会推广举重。
省体育局给举重项目以特殊政策:省运会上,每一级别分三个年龄组分别计分,奖牌由一变三,用杠杆效应推进项目大发展。他们还制定了更为科学、激励力度更大的输送考核机制。
采访进入尾声时,几条佳音接踵而至:龙岩市已经获批土地163亩,筹集建设资金6000万元。新的体育训练中心一旦落成,就将目前散布在全市的6个举重训练点集中起来,使学习、训练、生活“三集中”的队员从目前的六七十人扩充到200人以上。
南平市已将蓝图延伸到国家5A级景区武夷山,拟在山脚下那块海拔210米、年均气温18度、森林复盖率、负氧离子含量极为优越的土地上,建设一座全国高水平举重后备人才基地,承接福建马江基地的部分功能,也为国家队夏训提供平台,利用这一契机整合全市举重人才资源,实现南平在新形势下的新跨越。
力量的背后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