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北京一位企业老板在网上抱怨说,过去几年中,公司请了很多所谓的“企业培训专家”给员工讲课,前后花了几十万元,效果却非常一般。员工们反映培训内容脱离实际,跟不上市场形势,远远不能满足“实战”需要。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中国企业主们对员工的培训问题日益重视。在很多大公司,培训师是“必需装备”;不少中小企业也愿意花重金为员工组织培训。但是不少企业主都苦恼于大把银子“打了水漂”,对培训效果极为失望。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企业并没有请到真正的专家,而是碰上了冒充专家的“大忽悠”。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中国的企业培训产业可谓如火如荼。根据某大型招聘网站统计,2013年最热门的10个行业中,企业培训师排在第一位。仅在该网站,这个职位的招聘需求就有2万个。一个新兴行业在短时间内变得如此火爆,势必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由于巨大的商业利益摆在眼前,似乎一夜之间,所谓的文化传播、潜能开发、拓展训练、行业咨询等名目繁多的培训公司和培训项目喷涌而出。这些公司是否具备相关资质和资历,只有天知道。
至于所谓的培训师,更有不少来历不明者。尽管国家有相关规定,如高级企业培训师的最低要求是“本科学历,取得中级证书满4年”,但很多从业者根本没达到这个要求。他们或者之前在一些企业有相关经验,或者做过一段时间企业中高层,然后就自称专家。更有甚者,一点经验也没有,单靠嘴皮子利索就自封为培训师了。
诚然,培训师需要有一定的口才,但目前这个行业的最大问题是:培训师们似乎只剩下口才了。他们有三寸不烂之舌,更有指点江山的气度,能通过民间故事、通俗演义、军事历史或者世界500强企业的案例,把普通的事、普通的道理说得云山雾罩、天花乱坠。还有一些“高人”擅长讲黄段子、玩冷幽默。这样的培训师,其表演价值或许值得肯定,但对于受训者来说,捧腹大笑之后,却发现无非是听到了一堆“正确的废话”,就好像吃了一个金玉其外的桔子,里面即便不是败絮,也是一堆枯燥乏味的东西。因为那些名言警句带给受训者的往往只是感性认识,无法提供具体而系统的、可执行的建议或帮助。而其他所谓互动、游戏、讲故事之类的培训,多数时候也不过是让人短暂亢奋一下。
可以说,作为从欧美引进的优秀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企业培训在国内出现了异化。
反观发达国家的企业培训,不但针对性强,而且有一套较为完善可信的理论作为支持。培训的内容往往是多年研究总结的成果,既有数据支撑,也有经验验证。很多国外培训机构和培训专家,一生中只有几套培训模式,而且都是经过反复验证、千锤百炼的。而在我国,即便是有一定科学模式的培训机构,也常常生搬硬套,全然不符合国内实际。此外,国外更注重对培训手段和培训效果的监测,通过对效果的把控,不断调整培训方式;而目前我国的所谓培训,大多时候是上大课、听讲演。这种模式既缺乏互动,更缺少效果。
从整体看,中国的企业培训行业仍处于相对原始的起步阶段。究其原因,除了培训机构急功近利外,关键在于行业发展时间太短,服务标准等方面很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难以避免各种“大忽悠”的产生与传染。要想根除此类问题,中国的培训业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效果监测和监管体系。
对于企业主来说,必须认清培训行业的问题。先进有效的培训或许有共通性,但更要有针对性。这就是为什么麦当劳、英特尔等公司,都有一套独家的培训体系和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来说,虽然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培训体系,但至少在这个问题上要留个心眼,尤其不能把培训当成一种“有总比没有好”的工具。那些“大忽悠”培训师,不仅会骗走企业辛苦挣来的真金白银,还可能对企业文化产生不必要甚至有害的誤导。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中国企业主们对员工的培训问题日益重视。在很多大公司,培训师是“必需装备”;不少中小企业也愿意花重金为员工组织培训。但是不少企业主都苦恼于大把银子“打了水漂”,对培训效果极为失望。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企业并没有请到真正的专家,而是碰上了冒充专家的“大忽悠”。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中国的企业培训产业可谓如火如荼。根据某大型招聘网站统计,2013年最热门的10个行业中,企业培训师排在第一位。仅在该网站,这个职位的招聘需求就有2万个。一个新兴行业在短时间内变得如此火爆,势必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由于巨大的商业利益摆在眼前,似乎一夜之间,所谓的文化传播、潜能开发、拓展训练、行业咨询等名目繁多的培训公司和培训项目喷涌而出。这些公司是否具备相关资质和资历,只有天知道。
至于所谓的培训师,更有不少来历不明者。尽管国家有相关规定,如高级企业培训师的最低要求是“本科学历,取得中级证书满4年”,但很多从业者根本没达到这个要求。他们或者之前在一些企业有相关经验,或者做过一段时间企业中高层,然后就自称专家。更有甚者,一点经验也没有,单靠嘴皮子利索就自封为培训师了。
诚然,培训师需要有一定的口才,但目前这个行业的最大问题是:培训师们似乎只剩下口才了。他们有三寸不烂之舌,更有指点江山的气度,能通过民间故事、通俗演义、军事历史或者世界500强企业的案例,把普通的事、普通的道理说得云山雾罩、天花乱坠。还有一些“高人”擅长讲黄段子、玩冷幽默。这样的培训师,其表演价值或许值得肯定,但对于受训者来说,捧腹大笑之后,却发现无非是听到了一堆“正确的废话”,就好像吃了一个金玉其外的桔子,里面即便不是败絮,也是一堆枯燥乏味的东西。因为那些名言警句带给受训者的往往只是感性认识,无法提供具体而系统的、可执行的建议或帮助。而其他所谓互动、游戏、讲故事之类的培训,多数时候也不过是让人短暂亢奋一下。
可以说,作为从欧美引进的优秀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企业培训在国内出现了异化。
反观发达国家的企业培训,不但针对性强,而且有一套较为完善可信的理论作为支持。培训的内容往往是多年研究总结的成果,既有数据支撑,也有经验验证。很多国外培训机构和培训专家,一生中只有几套培训模式,而且都是经过反复验证、千锤百炼的。而在我国,即便是有一定科学模式的培训机构,也常常生搬硬套,全然不符合国内实际。此外,国外更注重对培训手段和培训效果的监测,通过对效果的把控,不断调整培训方式;而目前我国的所谓培训,大多时候是上大课、听讲演。这种模式既缺乏互动,更缺少效果。
从整体看,中国的企业培训行业仍处于相对原始的起步阶段。究其原因,除了培训机构急功近利外,关键在于行业发展时间太短,服务标准等方面很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难以避免各种“大忽悠”的产生与传染。要想根除此类问题,中国的培训业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效果监测和监管体系。
对于企业主来说,必须认清培训行业的问题。先进有效的培训或许有共通性,但更要有针对性。这就是为什么麦当劳、英特尔等公司,都有一套独家的培训体系和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来说,虽然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培训体系,但至少在这个问题上要留个心眼,尤其不能把培训当成一种“有总比没有好”的工具。那些“大忽悠”培训师,不仅会骗走企业辛苦挣来的真金白银,还可能对企业文化产生不必要甚至有害的誤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