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文化价值以及说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来揭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保持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性研究的主题和热点,也符合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的政策主旨。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世界的文化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孕育少数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巨变中受到强烈的威胁,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是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征上更注重表现少数民族的特色与风格。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服饰、饮食、风尚习俗以及民间仪式、节庆、竞技活动;各种地方戏曲和相关的面具、道具以及服饰制作工艺;民族或民间音乐及乐器制作工艺;各种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手工艺,如织染、刺绣、雕刻、陶艺、漆器、剪纸、年画等等。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文化,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它是由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长期积累培育出来的。民间的文学、戏曲、舞蹈、音乐、绘画和工艺品创作均属此类,它通常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固定下来,传于后世。另一类是行为文化,它是以民俗民风形式出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已形成定势起居动作之中的民俗文化就属于此类。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的丰富壮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显得更加绚丽多彩,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观。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因为各自的生活环境、文化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的不同孕育了不同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如北方草原地区、西部高原地区、东北森林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游牧或狩猎经济,性格强悍、勇猛,体现出这些少数民族在同恶劣环境进行抗争的历程中形成了粗犷的文化特点;南方农耕世界的少数民族实行以种植业为主的经济,性格细腻,体现出这些少数民族在定居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特别爱故土、爱家乡的文化传统;沿江、沿海、大湖地区的少数民族多以捕鱼经济为主,性格温柔,体现了这些少数民族在风里来雨里去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特别能吃苦耐劳的文化传统。各少数民族特色的多种多样的文化遗产的同时存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通过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可以为新的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当代许多影视、小说、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孕育出来的,很好地发挥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功能,充分利用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艺术价值。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有审美价值,就连民族社会习俗、服饰织染、婚丧礼仪等也普遍涉及美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审美艺术价值。
三、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社会和谐价值是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变成其合格的个体,标准和方法就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掌握本社会的文化。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学习社会独特的文化,接受、适应并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个体接受了社会独特的文化也就是对这个社会进行了价值认同,从而有效地融入社会而达到社会和谐。第二,在当今张扬个性的社会中,我们需要通过倡导传统伦理道德,鼓励向善的个人美德,而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在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选取、展示、宣扬其中的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将会极大地有益于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文化的国际交往有助于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对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样的功效。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往作用,通过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地区和谐稳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国家之间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民族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保持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性研究的主题和热点,也符合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的政策主旨。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世界的文化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孕育少数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巨变中受到强烈的威胁,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是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征上更注重表现少数民族的特色与风格。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服饰、饮食、风尚习俗以及民间仪式、节庆、竞技活动;各种地方戏曲和相关的面具、道具以及服饰制作工艺;民族或民间音乐及乐器制作工艺;各种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手工艺,如织染、刺绣、雕刻、陶艺、漆器、剪纸、年画等等。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文化,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它是由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长期积累培育出来的。民间的文学、戏曲、舞蹈、音乐、绘画和工艺品创作均属此类,它通常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固定下来,传于后世。另一类是行为文化,它是以民俗民风形式出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已形成定势起居动作之中的民俗文化就属于此类。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的丰富壮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显得更加绚丽多彩,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观。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因为各自的生活环境、文化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的不同孕育了不同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如北方草原地区、西部高原地区、东北森林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游牧或狩猎经济,性格强悍、勇猛,体现出这些少数民族在同恶劣环境进行抗争的历程中形成了粗犷的文化特点;南方农耕世界的少数民族实行以种植业为主的经济,性格细腻,体现出这些少数民族在定居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特别爱故土、爱家乡的文化传统;沿江、沿海、大湖地区的少数民族多以捕鱼经济为主,性格温柔,体现了这些少数民族在风里来雨里去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特别能吃苦耐劳的文化传统。各少数民族特色的多种多样的文化遗产的同时存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通过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可以为新的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当代许多影视、小说、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孕育出来的,很好地发挥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功能,充分利用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艺术价值。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有审美价值,就连民族社会习俗、服饰织染、婚丧礼仪等也普遍涉及美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审美艺术价值。
三、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社会和谐价值是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变成其合格的个体,标准和方法就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掌握本社会的文化。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学习社会独特的文化,接受、适应并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个体接受了社会独特的文化也就是对这个社会进行了价值认同,从而有效地融入社会而达到社会和谐。第二,在当今张扬个性的社会中,我们需要通过倡导传统伦理道德,鼓励向善的个人美德,而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在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选取、展示、宣扬其中的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将会极大地有益于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文化的国际交往有助于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对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样的功效。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往作用,通过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地区和谐稳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国家之间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民族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