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感言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深化和高中课改的到来,教研工作的职能也发生了诸多变化,由过去的研究、指导、管理转变为目前的研究、指导、服务,各级教研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两年来的调研论证和精心准备,根据我省省情和学情,综合考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情况和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进程,我省已确定从2008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起始年级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这项工作事关我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局,涉及面宽,社会关注度高,改革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前所未有。普通高中课改的即将到来,使我们面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教研工作如何充分发挥研究、指导的功能,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教研员如何将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基础教研部门任重而道远。教研员一定要振奋精神,全力以赴,未雨绸缪,提前介入,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做好充分准备,以迎接高中新课改的实施。
1.学习课改文件,提高认识水平。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研讨《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高对高中课改重要意义的认识,熟知高中课改的整体规划,明确教研工作在高中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以致用,增强针对性。
2.研究课标教材,准确把握内涵。要深入研究、探讨学科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过程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全面落实各学科课程目标。
3.成立指导机构,制订实施方案。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选拔成立各学科高中新课程专家指导组,发挥他们在高中课改中的专业引领作用。同时,要研究制订高中课改实验工作方案及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积极参与课改的整体规划和指导。
4.借鉴外省经验,提高服务水平。要认真学习、借鉴高中课改先进省(市、自治区)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结合我省实际,理清工作思路,以免走弯路。可通过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网上搜索及学习有关资料等形式,及时“充电”,提高引领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教研的有效性。
二、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校本教研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深化和高中课改的实施,教研工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研究、指导、管理转变为目前的研究、指导、服务。教研员的作用也由原来的研究、指导演变为现在的研究、引领。尤其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更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教研套路,改变原来的教研模式。教研员要沉下去,干实事,出成果。教研工作应以高中新课改为导向,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为对象,以实践研究为主轴,既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又注重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样的教研方式,可以帮助教研员在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研理念,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教研网,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省、市、县教研室和样本校、样本学科联动的教研工作新机制,形成全省上下互动的教研工作模式,以加大课改指导力度,提高工作效率。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和完善长效、常态性的教研制度,致力于解决区域内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搭建网络平台,开展校本教研。相对于传统教研,网络教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网络教研具有跨越时空交流的特点,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之间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性,使普通教师也可以与异地的同行、专家们一路同行。为此,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基础教研网”的作用。要进一步增添和更新设备,充实和完善内容,扩大信息量,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一线教师“雪中送炭”。
2.发挥传统优势,不断推陈出新。教研员在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因校、因人制宜。对于那些传统的、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教法,要依据新课改的理念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校本教研注入新的活力。
3.实行联片教研,破解课改难题。联片教研是根据农村学校或欠发达地区学校实际情况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是根据区域关系进行联结的一种松散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教育发展也不均衡。所以,教研工作一定要立足省情,重点关注农村学校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高中课改,要给予他们更好、更多的帮扶和支持,专业引领不应好高骛远,而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联片教研要讲究务实,要针对教学实际问题,下工夫做好“实”“活”“用”三字文章。“实”就是内容要实,“活”就是形式要活,“用”就是成果要用。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加强课题研究,推进高中课改
新课程实验中教研工作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指导、服务,而研究是做好指导和服务的前提。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和外省高中课程改革的经验证明:课题研究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最好抓手,是带动课程改革有关政策制定、解决操作层面问题、推进新课程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在高中新课改实验初期,广大教师对使用新课标教材教学会普遍感到不适应,如:课时不足、教学目标的“度”不易把握、不知道如何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课题,发动广大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能力,寻求具有创造性和校本特色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
1.要让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教研员必须先成为行家里手。一线教师虽然对课题研究有着内在的需求和渴望,也很想拥有自己的课题并通过自身的研究来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课题研究从方案的制订到具体的实施,都有一定的专业要求,迫切需要行家里手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引领。如果教研员自己都对课题研究知之甚少或兴趣索然,怎么去指导一线教师开展研究?所以,教研员需要自我加压,率先垂范,勤奋学习,潜心研究,才能成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当之无愧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所选课题应该来自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而不是指令下达。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给教师选择的课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有着明显的角色差别,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教育教学,故其研究要深深地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和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研究应该是行动研究,或者叫应用研究,研究的课题要从教育教学实践中筛选和提炼,要让教师自己选择课题,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自己最关注、最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开展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教师的研究才会充满激情和乐趣,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要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及时、有用的指导和帮助。课题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对我们的教研工作也有一定的服务要求。一线教师从课题选择、方案制订到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服务,我们都要有敏锐的感觉,并及时向基层学校提供咨询服务,送服务下乡、送培训下乡,为一线教师的研究把脉、问诊、开药方,指导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走好高中新课改教学研究路上的每一步,直到既定目标的实现。真正让课题研究成为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的抓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成为出名校、名师、名校长和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重要保证。
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普通高中新课程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与过去相比,都有不小的变化,其组织实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加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和指导,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提升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和能力。
1.要研究课程安排和学分管理办法。指导学校在全面把握国家和省有关课程设置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统筹做好学分分配和课程安排,制定具体的学校课程表并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对教学模块的研究和指导。引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好必修模块,逐步开全选修模块。要指导学校逐步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方案。对一个学期的课程设置方案要进行研究。是否合适,存在哪些问题,各种方案分别有哪些利弊,对体现课改精神和稳定教学质量各有哪些影响等,都需要及时总结,及时调整。
3.要及早研究高中选修课的开设。从高二开始,大量的选修Ⅰ课程将并行开设,这将给学校课程计划设置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教研室和教研员要指导学校尽早编制选修课开设预案,研究选修课指导和管理等有关问题,为高三大量开设选修课做好准备。
4.切实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从抓好制度、时间、师资、选题、评价等各项管理措施入手,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保证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类课程的正常开设。此外,其他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学生活动,例如学生社团活动、学生体育锻炼等,不但不应削弱,而且应当加强。
5.要指导学校独立开发或联合开发学校课程。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以满足选修Ⅱ课程的开设需要,全面落实课程设置目标。
五、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教研创新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任务繁重,困难很多。为此,我们必须创新教研思路,谋划教研载体,通过载体来提高师资水平,促进课改深化,通过载体来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所以,教研工作要以高中新课改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作为教研创新的载体。
1.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开展学习活动。学习研究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各版本教材,学习、借鉴外省同行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尽快领会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和新教材的体系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教育教学活动。
2.要开展“送理念、送案例、送课题”的“三送”活动,为一线教师排忧解难。要深入样本校和教学一线蹲点、调研、指导,与一线教师一道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搞好专业引领。同时,还要及时发掘、提炼、总结、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形成区域特色,推动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特别是对农村高中和薄弱地区的高中要给予重点帮扶和指导。
3.扎实开展“跟进式”培训活动。在搞好通识培训、课标和教材培训的同时,要扎实开展对一线教师的“跟进式”培训。在培训中要采用主体参与、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以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问题,提升教师驾驭课改的能力,确保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稳步推进。
4.开展常规性教研创新活动。在开展高中各学科优质课评比、优秀论文、案例评选活动中,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和示范引路作用,促进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在课改中成长和提高。
5.适时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有效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就课改中的普遍性问题及时进行专题研讨,解剖“麻雀”,会诊难点,以解决一线教师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中新课改在我省的实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我们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创新教研机制,加强指导、服务,就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高中课改中不辱使命,“有为有位”。
(责编 子 君)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深化和高中课改的到来,教研工作的职能也发生了诸多变化,由过去的研究、指导、管理转变为目前的研究、指导、服务,各级教研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两年来的调研论证和精心准备,根据我省省情和学情,综合考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情况和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进程,我省已确定从2008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起始年级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这项工作事关我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局,涉及面宽,社会关注度高,改革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前所未有。普通高中课改的即将到来,使我们面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教研工作如何充分发挥研究、指导的功能,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教研员如何将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基础教研部门任重而道远。教研员一定要振奋精神,全力以赴,未雨绸缪,提前介入,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做好充分准备,以迎接高中新课改的实施。
1.学习课改文件,提高认识水平。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研讨《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高对高中课改重要意义的认识,熟知高中课改的整体规划,明确教研工作在高中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以致用,增强针对性。
2.研究课标教材,准确把握内涵。要深入研究、探讨学科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过程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全面落实各学科课程目标。
3.成立指导机构,制订实施方案。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选拔成立各学科高中新课程专家指导组,发挥他们在高中课改中的专业引领作用。同时,要研究制订高中课改实验工作方案及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积极参与课改的整体规划和指导。
4.借鉴外省经验,提高服务水平。要认真学习、借鉴高中课改先进省(市、自治区)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结合我省实际,理清工作思路,以免走弯路。可通过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网上搜索及学习有关资料等形式,及时“充电”,提高引领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教研的有效性。
二、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校本教研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深化和高中课改的实施,教研工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研究、指导、管理转变为目前的研究、指导、服务。教研员的作用也由原来的研究、指导演变为现在的研究、引领。尤其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更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教研套路,改变原来的教研模式。教研员要沉下去,干实事,出成果。教研工作应以高中新课改为导向,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为对象,以实践研究为主轴,既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又注重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样的教研方式,可以帮助教研员在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研理念,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教研网,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省、市、县教研室和样本校、样本学科联动的教研工作新机制,形成全省上下互动的教研工作模式,以加大课改指导力度,提高工作效率。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和完善长效、常态性的教研制度,致力于解决区域内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搭建网络平台,开展校本教研。相对于传统教研,网络教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网络教研具有跨越时空交流的特点,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之间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性,使普通教师也可以与异地的同行、专家们一路同行。为此,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基础教研网”的作用。要进一步增添和更新设备,充实和完善内容,扩大信息量,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一线教师“雪中送炭”。
2.发挥传统优势,不断推陈出新。教研员在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因校、因人制宜。对于那些传统的、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教法,要依据新课改的理念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校本教研注入新的活力。
3.实行联片教研,破解课改难题。联片教研是根据农村学校或欠发达地区学校实际情况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是根据区域关系进行联结的一种松散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教育发展也不均衡。所以,教研工作一定要立足省情,重点关注农村学校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高中课改,要给予他们更好、更多的帮扶和支持,专业引领不应好高骛远,而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联片教研要讲究务实,要针对教学实际问题,下工夫做好“实”“活”“用”三字文章。“实”就是内容要实,“活”就是形式要活,“用”就是成果要用。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加强课题研究,推进高中课改
新课程实验中教研工作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指导、服务,而研究是做好指导和服务的前提。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和外省高中课程改革的经验证明:课题研究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最好抓手,是带动课程改革有关政策制定、解决操作层面问题、推进新课程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在高中新课改实验初期,广大教师对使用新课标教材教学会普遍感到不适应,如:课时不足、教学目标的“度”不易把握、不知道如何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课题,发动广大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能力,寻求具有创造性和校本特色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
1.要让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教研员必须先成为行家里手。一线教师虽然对课题研究有着内在的需求和渴望,也很想拥有自己的课题并通过自身的研究来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课题研究从方案的制订到具体的实施,都有一定的专业要求,迫切需要行家里手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引领。如果教研员自己都对课题研究知之甚少或兴趣索然,怎么去指导一线教师开展研究?所以,教研员需要自我加压,率先垂范,勤奋学习,潜心研究,才能成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当之无愧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所选课题应该来自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而不是指令下达。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给教师选择的课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有着明显的角色差别,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教育教学,故其研究要深深地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和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研究应该是行动研究,或者叫应用研究,研究的课题要从教育教学实践中筛选和提炼,要让教师自己选择课题,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自己最关注、最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开展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教师的研究才会充满激情和乐趣,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要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及时、有用的指导和帮助。课题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对我们的教研工作也有一定的服务要求。一线教师从课题选择、方案制订到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服务,我们都要有敏锐的感觉,并及时向基层学校提供咨询服务,送服务下乡、送培训下乡,为一线教师的研究把脉、问诊、开药方,指导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走好高中新课改教学研究路上的每一步,直到既定目标的实现。真正让课题研究成为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的抓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成为出名校、名师、名校长和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重要保证。
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普通高中新课程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与过去相比,都有不小的变化,其组织实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加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和指导,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提升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和能力。
1.要研究课程安排和学分管理办法。指导学校在全面把握国家和省有关课程设置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统筹做好学分分配和课程安排,制定具体的学校课程表并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对教学模块的研究和指导。引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好必修模块,逐步开全选修模块。要指导学校逐步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方案。对一个学期的课程设置方案要进行研究。是否合适,存在哪些问题,各种方案分别有哪些利弊,对体现课改精神和稳定教学质量各有哪些影响等,都需要及时总结,及时调整。
3.要及早研究高中选修课的开设。从高二开始,大量的选修Ⅰ课程将并行开设,这将给学校课程计划设置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教研室和教研员要指导学校尽早编制选修课开设预案,研究选修课指导和管理等有关问题,为高三大量开设选修课做好准备。
4.切实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从抓好制度、时间、师资、选题、评价等各项管理措施入手,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保证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类课程的正常开设。此外,其他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学生活动,例如学生社团活动、学生体育锻炼等,不但不应削弱,而且应当加强。
5.要指导学校独立开发或联合开发学校课程。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以满足选修Ⅱ课程的开设需要,全面落实课程设置目标。
五、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教研创新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任务繁重,困难很多。为此,我们必须创新教研思路,谋划教研载体,通过载体来提高师资水平,促进课改深化,通过载体来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所以,教研工作要以高中新课改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作为教研创新的载体。
1.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开展学习活动。学习研究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各版本教材,学习、借鉴外省同行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尽快领会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和新教材的体系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教育教学活动。
2.要开展“送理念、送案例、送课题”的“三送”活动,为一线教师排忧解难。要深入样本校和教学一线蹲点、调研、指导,与一线教师一道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搞好专业引领。同时,还要及时发掘、提炼、总结、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形成区域特色,推动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特别是对农村高中和薄弱地区的高中要给予重点帮扶和指导。
3.扎实开展“跟进式”培训活动。在搞好通识培训、课标和教材培训的同时,要扎实开展对一线教师的“跟进式”培训。在培训中要采用主体参与、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以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问题,提升教师驾驭课改的能力,确保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稳步推进。
4.开展常规性教研创新活动。在开展高中各学科优质课评比、优秀论文、案例评选活动中,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和示范引路作用,促进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在课改中成长和提高。
5.适时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有效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就课改中的普遍性问题及时进行专题研讨,解剖“麻雀”,会诊难点,以解决一线教师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中新课改在我省的实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我们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创新教研机制,加强指导、服务,就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高中课改中不辱使命,“有为有位”。
(责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