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翠菊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临床部军人康复休养部护士长,负责对军人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在这个岗位上的7年多时间里,她与患者朝夕相处,以一颗平等、怜爱的心对待每一名精神病人,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片片生命的绿洲。
以家人般的温暖呵护病人
精神病患者长时间处在封闭的空间里,有的一呆就是十几年,有的还被父母和亲人抛弃,心里充满了强烈的孤独感、自卑感甚至病耻感,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与疼爱。张翠菊很注重对他们的心理呵护,不管多苦多累,始终带着微笑工作,为患者送去亲人式的服务、家人般的温暖。
张翠菊每天逐个督促协助他们刷牙、洗脸、换衣服、刮胡子、剪指甲……;经常从外面买一些油条、蛋糕回来让他们换换口味,或带他们到外面点几个家乡菜改善伙食;换季时,给他们买一些棉拖鞋、内衣等;逢年过节时,陪他们一起包粽子、吃月饼、煮水饺、看晚会,让他们感受正常人的快乐生活。
去年春节,休养员小苏的姐姐打来电话要接他回家,小苏却拒绝道:“护士长要和我们一起过年,我就不回去了。”休养员老范精神分裂症已处于衰退期,意志和行为严重退缩,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认识,但每次问起护士长的名字,他总能口齿不清地说:“你叫张翠菊。”医院每季度搞问卷调查,在“最满意的护士”一栏内,他总能一笔一划地填上张翠菊的名字。
在张翠菊微笑服务的背后,也有着各种辛酸与委屈。她也曾偷偷地流过泪。2010年5月,她组织休养员集体劳动,精神偏执、狂躁的小王忽然犯病,不仅用恶毒的语言骂她,还气势汹汹地扯拽她,把她摔倒在地。事后,张翠菊主动找到小王,和他聊天,倾听他的想法,在生活上更加关注他、照顾他,终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彻底感化了他。2011年的一天晚上,小王旧病复发,趁护士不注意又跑出了医院,科主任和张翠菊带着两名护士在市里找了一整夜也不见他的踪影,第二天一早他却自己回来了,他告诉护士:“如果我走了,护士长会受连累,她对我这么好,我不能给她添麻烦。”2012年11月,小王康复出院,临走时抱着张翠菊泣不成声,说:“护士长,有您在这儿,我不想出院,想在这儿呆一辈子。”
点亮希望的心灯
处在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内心非常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极度渴望得到认可与尊重。张翠菊深刻了解信任和尊重对康复的重要性,因此在护理中特别注重保护休养员的自尊心。
许多病人曾经对她讲:“护士长,我什么都干不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张翠菊都特别地心痛,愈发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因此,她结合实际情况和休养员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在病区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让他们找回患病前的生活状态;每天活动时间,把他们从封闭的小院带到人多的大操场,让他们大声地喊口号、唱军歌,增强自我认同;组织病情稍好的休养员到书店买书、超市购物、早市买菜,让他们练习与社会沟通和交流;在病区设立小超市,让休养员自己进货、购物、结账、找兑,进行资金管理训练;建立了训练厨房,手把手教他们炒菜做饭,强化了他们回归社会前的角色适应和功能锻炼。她还注重让患者在劳动中认识自己的价值,带领他们在病区院子里种植了玉米、小麦、蔬菜、花生、红薯,饲养鸽子、兔子,平时还教他们制作一些十字绣、丝带绣、串珠、钻石画、陶艺、编织等手工艺品。每到收获的季节,她都组织他们品尝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2014年,她将患者用珠子编制的100多套纸抽盒、名片盒、笔筒等在全院推销,院领导带头购买,极大地鼓舞了休养员。患者小梁说:“看到大家都在吃我们种的花生,用我们做的手工艺品,我特别高兴,感觉自己有用了。”
每逢医院组织联欢会,张翠菊总是鼓励休养员积极参与。2015年,为了表演好“5·12”护士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他们利用下班时间反复排练,一句一句地纠正、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习,付出了比常人多10倍的辛苦和努力,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演出时,一曲歌伴舞《姑娘,我爱你》,赢得了全体观众的热烈掌声。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休养员的情绪越来越稳定,性格越来越乐观,在张翠菊担任护士长的7年多时间里,一百多名战友康复出院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很多已娶妻生子。
痛并快乐地奉献着
精神病患者情绪反复无常,甚至有的丧失了自理能力,护理他们需要特别细心、有耐性。休养员老范几乎丧失了判断饥饱的能力。一次,朋友给他送来五斤香蕉,他一口气吃了三四斤。之后,每次吃东西或吃饭时,张翠菊都要不断地提醒和控制他的饮食量。还有一次,她正在组织排练节目,稍不注意,休养员小梁跑到厕所砸碎瓷砖,用碎片不断地割自己的手腕,幸亏张翠菊及时发现并制止,才没有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她全身心的投入,对于家庭,张翠菊有着深深的愧疚。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两三个月回来一次,婆婆家远在青海,8岁的女儿只能由她一个人带。女儿放学,她从来没有去学校接过,每天都是孩子自己背着书包到病房,有时在病房里泡袋方便面就算一顿饭。每到值夜班和周末加班,为了防止孩子乱跑,张翠菊都把孩子反锁在家。一次,孩子发烧,一觉醒来没看到她,便哭喊着找妈妈。邻居阿姨找到科室,责怪她:“哪有你这样当妈的,孩子出事怎么办?”对孩子,她亏欠的太多。
问张翠菊,整天与精神病患者在一起是什么感觉?她开玩笑地回答:“我已经离不开他们了。”回想多年的工作,有很多艰辛和酸楚,但看到患者经过耐心护理,一点点地康复,过上正常的生活,张翠菊心里更多的是快乐和满足。她始终认为:虽然没穿军装,但要像军人那样勇于担当,冲在“战斗”第一线,无畏无惧、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 李婧
以家人般的温暖呵护病人
精神病患者长时间处在封闭的空间里,有的一呆就是十几年,有的还被父母和亲人抛弃,心里充满了强烈的孤独感、自卑感甚至病耻感,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与疼爱。张翠菊很注重对他们的心理呵护,不管多苦多累,始终带着微笑工作,为患者送去亲人式的服务、家人般的温暖。
张翠菊每天逐个督促协助他们刷牙、洗脸、换衣服、刮胡子、剪指甲……;经常从外面买一些油条、蛋糕回来让他们换换口味,或带他们到外面点几个家乡菜改善伙食;换季时,给他们买一些棉拖鞋、内衣等;逢年过节时,陪他们一起包粽子、吃月饼、煮水饺、看晚会,让他们感受正常人的快乐生活。
去年春节,休养员小苏的姐姐打来电话要接他回家,小苏却拒绝道:“护士长要和我们一起过年,我就不回去了。”休养员老范精神分裂症已处于衰退期,意志和行为严重退缩,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认识,但每次问起护士长的名字,他总能口齿不清地说:“你叫张翠菊。”医院每季度搞问卷调查,在“最满意的护士”一栏内,他总能一笔一划地填上张翠菊的名字。
在张翠菊微笑服务的背后,也有着各种辛酸与委屈。她也曾偷偷地流过泪。2010年5月,她组织休养员集体劳动,精神偏执、狂躁的小王忽然犯病,不仅用恶毒的语言骂她,还气势汹汹地扯拽她,把她摔倒在地。事后,张翠菊主动找到小王,和他聊天,倾听他的想法,在生活上更加关注他、照顾他,终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彻底感化了他。2011年的一天晚上,小王旧病复发,趁护士不注意又跑出了医院,科主任和张翠菊带着两名护士在市里找了一整夜也不见他的踪影,第二天一早他却自己回来了,他告诉护士:“如果我走了,护士长会受连累,她对我这么好,我不能给她添麻烦。”2012年11月,小王康复出院,临走时抱着张翠菊泣不成声,说:“护士长,有您在这儿,我不想出院,想在这儿呆一辈子。”
点亮希望的心灯
处在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内心非常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极度渴望得到认可与尊重。张翠菊深刻了解信任和尊重对康复的重要性,因此在护理中特别注重保护休养员的自尊心。
许多病人曾经对她讲:“护士长,我什么都干不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张翠菊都特别地心痛,愈发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因此,她结合实际情况和休养员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在病区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让他们找回患病前的生活状态;每天活动时间,把他们从封闭的小院带到人多的大操场,让他们大声地喊口号、唱军歌,增强自我认同;组织病情稍好的休养员到书店买书、超市购物、早市买菜,让他们练习与社会沟通和交流;在病区设立小超市,让休养员自己进货、购物、结账、找兑,进行资金管理训练;建立了训练厨房,手把手教他们炒菜做饭,强化了他们回归社会前的角色适应和功能锻炼。她还注重让患者在劳动中认识自己的价值,带领他们在病区院子里种植了玉米、小麦、蔬菜、花生、红薯,饲养鸽子、兔子,平时还教他们制作一些十字绣、丝带绣、串珠、钻石画、陶艺、编织等手工艺品。每到收获的季节,她都组织他们品尝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2014年,她将患者用珠子编制的100多套纸抽盒、名片盒、笔筒等在全院推销,院领导带头购买,极大地鼓舞了休养员。患者小梁说:“看到大家都在吃我们种的花生,用我们做的手工艺品,我特别高兴,感觉自己有用了。”
每逢医院组织联欢会,张翠菊总是鼓励休养员积极参与。2015年,为了表演好“5·12”护士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他们利用下班时间反复排练,一句一句地纠正、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习,付出了比常人多10倍的辛苦和努力,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演出时,一曲歌伴舞《姑娘,我爱你》,赢得了全体观众的热烈掌声。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休养员的情绪越来越稳定,性格越来越乐观,在张翠菊担任护士长的7年多时间里,一百多名战友康复出院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很多已娶妻生子。
痛并快乐地奉献着
精神病患者情绪反复无常,甚至有的丧失了自理能力,护理他们需要特别细心、有耐性。休养员老范几乎丧失了判断饥饱的能力。一次,朋友给他送来五斤香蕉,他一口气吃了三四斤。之后,每次吃东西或吃饭时,张翠菊都要不断地提醒和控制他的饮食量。还有一次,她正在组织排练节目,稍不注意,休养员小梁跑到厕所砸碎瓷砖,用碎片不断地割自己的手腕,幸亏张翠菊及时发现并制止,才没有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她全身心的投入,对于家庭,张翠菊有着深深的愧疚。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两三个月回来一次,婆婆家远在青海,8岁的女儿只能由她一个人带。女儿放学,她从来没有去学校接过,每天都是孩子自己背着书包到病房,有时在病房里泡袋方便面就算一顿饭。每到值夜班和周末加班,为了防止孩子乱跑,张翠菊都把孩子反锁在家。一次,孩子发烧,一觉醒来没看到她,便哭喊着找妈妈。邻居阿姨找到科室,责怪她:“哪有你这样当妈的,孩子出事怎么办?”对孩子,她亏欠的太多。
问张翠菊,整天与精神病患者在一起是什么感觉?她开玩笑地回答:“我已经离不开他们了。”回想多年的工作,有很多艰辛和酸楚,但看到患者经过耐心护理,一点点地康复,过上正常的生活,张翠菊心里更多的是快乐和满足。她始终认为:虽然没穿军装,但要像军人那样勇于担当,冲在“战斗”第一线,无畏无惧、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