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谈美术教学中的快乐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boy2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打破教师主宰的程式化教学的老模式,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各项要求,追求教法活、学兴浓、效果实的教学目标,“以快乐教学”是一种全新、有创意的教学模式。本文“从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这一理念出发,就“快乐教学”这一论题、试图探究如何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情境,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使学生快乐和乐于学习方面进行理论性的探讨。
  【关键词】美术课堂 情感驱动 快乐 乐于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12-02
  欠发达地区的中学美术教学现状,与目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美术教学改革仍存在很大差距。以“讲”为主的教师既当导演又当主角的旧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打破,在旧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仍在受挫,创新思维和求知欲望遭到抑制。为了打破教师主宰的程式化教学的老模式,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各项要求,追求教法活、学兴浓、效果实的教学目标,“以快乐教学”是一种全新、有创意的教学模式。
  教学则是从教学的主导“其”和被教育的客体“人”两者的条件关系上做了限定,即要使学生明了,教师首先必须明了,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经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却仍是“昏昏”的。这种现象在中学美术科教学上是较普遍的现象。而教师往往对这种现象一言以蔽之:“学生没听懂”。分析这种现象的实质,则在一个“听”字上。“听”反映了被教育者学生是通过教育者教师这个媒介间接接受知识的。间解接受的弊端是被动性,缺乏思维的直感性和参与性。所以,消化是不良的 、知识的储存是不牢的。“讲了多遍的内容,学生仍做不出来”,就在情理之中了。
  美术教学成效底下的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间接接受上。如何使间接接受向直接接受转化,这就存在着一个优化课堂情境的问题。优化是多方面的,快乐教学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快乐教学,就是使学生在乐中学,乐于学。宋代的陈颐曾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这样的话:“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所学的事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这说的就是快乐教学、就是优化教学情境。我国传统的教学就有“寓教于乐”的说法。《学纪》中讲的“不启不愤、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就含有使学生乐学和转化的因素。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也强调了乐学的重要性。
  如何实施快乐教学、首先应是优化课堂情境。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而刻板、程式化、按部就班的、作坊式的技术传授,很可能会加剧这种状态——由蛰伏转向思维的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参与欲望遭到无情的压抑。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却昏昏欲睡。然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美术学习也是一个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不断转换发展、互相作用的过程。所以,营造课堂氛围,使学生精神快乐是十分必要的。 乐,会产生一种感情的推动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施快乐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就是适当的、恰到好处地使用幽默语言。因为幽默的语言,可以放松学生的紧张心情,形成一种宽松的氛围。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也正如作家王蒙所说:“幽默是一种轻松、亲切、平等感。”当代教育学家,上海育才中学名誉校长段力佩曾说:“要使我们的课堂始终吸引学生,使大家人在课堂、心也在课堂,感到课堂上有无穷的乐趣。”我想这“无穷的乐趣”就包含着教师语言的幽默因素。
  我在一次听课中,教师介绍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的事迹后,说道:“罗马教皇在三百年后的今天,终于为伽利略平反昭雪,为伽利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了,科学终于战胜了宗教。”在这里,教师巧用了“平反昭雪”,“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二词,“中”为“洋”用,幽默风趣,在宽松活泼的氛围中,使学生领悟到深邃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幽默的语言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剂,是点燃学生灵犀、活跃课堂气氛的火星,也是一种游刃有余的教学优势。它可以收到新、活、实、趣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乐学,还可以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因为参与本身就有一种新鲜感,或者说乐在其中。实质上,就是一种参与,参与学习,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参与创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争辩,便是参与的一种,它可以形成活跃课堂气氛,促成学习上的竞争局面。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同时,讨论和争辩性的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养成切磋和琢磨的良好习惯,也能够使学生品尝到创造与成功的乐趣。因而对所学知识具有接受上的直接性,理解上的深刻性和储存上的牢固性。《学纪》上讲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学习、争辩、讨论,使学生享受学习上的快乐。实际上,教室空间处于“鸦雀无声”并不是完全必要的,而应使学生的思想进入“万马奔腾”的状态,让默默聆受变为研讨求索。除争辨、讨论的课型外,学生乐于参与的还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改编,剧本角色的创作表演,学生主持课堂,配合教学的第二课堂活动等。这些参与性的教学都是学生乐于做的。我发现这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重要的是这项活动是学生直接参与,也是对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同时也解决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问题。
  拓宽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也是快乐教学,所以,打破课堂教学格局,形成一种新的组合形式,对学生来说是新颖的,乐于接受的,例如,走出课堂的观察、调查、采访等。
  教学艺术的特质在于创造,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优选教学方法,创造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艺术氛围,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快乐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够得当运用,可以促进教学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学纪>译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2]《辞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进行,是目前一个热点讨论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用问题引导阅读教学,笔者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题设置问题,引导阅读教学;二是全文设置问题,引导阅读教学;三是生活设置问题,引导阅读教学;四是自我提出问题,引导阅读教学。  【关键词】问题 阅读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39-01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