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ll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接受美学出发,但从教学中的主体与受体、内容与形式,训练与教育等方面简述课堂结构的优化及教材的处理,力图从美学的角度来建构并阐述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和谐 渗透 情商
  
  语文课堂教学,因为教师的调控而使得它在整个立体式的流动过程中取得多重矛盾关系的和谐,使教学程序最大程度地优化,这就必然符合教育美学的普遍认可的规律与要求并成为美的载体,从而达到主体与受体、内容和形式、训练和教育等多重矛盾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受体,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状况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认为:课堂教学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忘记了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关系决定的。因而,课堂教学在承认这种关系时,又不得不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心、情、智和谐,这样能使学生心领神会、情动于衷,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独创的,而是由受体和主体共同创造的。教师既是主体和受体的中介,又是调控课堂的主体。最佳的教学效果往往来自于中介的积极主动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美好的情境氛围,并充分考虑教学双方达到最佳和谐的优化方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心”:关于课堂教育教学的指向,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由于教师的主动中介,心有灵犀,一点就通;“情”:关于文本的领会,其情动人,学生才会主动贴近文本,深入领会文本带来的美,学生的“情商”才会提高。“感人心者,莫先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它具有“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冯梦龙《古今小说·序》)的强烈感染力,教师在这里是起沟通作用的桥梁,如果在“情”上调控得当,将文体化为有声有色的教学内容,学生难道无动于衷?我们在承认美感的普遍性时,也承认美感的差异性,教师积极的中介作用,只要激发出学生的审美情感,就会努力缩小这一差异,从而使学生与文本联系起来,使课堂和谐起来、活跃起来,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进入到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从而较好地完成“智”的教育。
  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手段)的和谐,主要在于中介依据教学文本而借助于各种媒体设置的情境和运用。黑格尔认为:“形式必须要符合内容的要求。”形式对于和谐有特殊的意义,是构成和谐不可缺少的条件。美的形式,如画面、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能够引起主观认识功能的和谐,并能产生自由创造活动。教学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矛盾,特别是教学过程中人和物的矛盾,即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好教材,把握内容及重难点,怎样做到“物我同一”,并在介入过程中做到“物我两忘、神与物游”?(王国维《人间词话》)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文本的体裁的不同特点,创造出和谐的情境,或运用具有形式美的板书,或运用富有节奏美的朗诵,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优美的线条、直观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抒情的声音、互动的情景直接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实现美的创造。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潜心分析把握教材的血与肉,用心领会其神韵,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再以适当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语言训练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应是文与道的和谐统一。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原则是文道结合,文与道是不可分割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和谐呢?既然“文”与“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应有益于“道”,而“道”的教育也应有益于语言文字训练。“文”与“道”应是相互渗透、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而不是冠冕堂皇的说教。教师可从语言文字中努力挖掘美的情感因素。并使之转化为“道”的内容。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德育的本质是有社会功利性,智育实际是把握客观规律,在美育中,情感的因素却是本质的、核心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语言美、文字美、文学形象美、情感美等的分析、理解、欣赏,会使学生既得到美的愉悦和满足,同时又陶冶了性情、受到了教育。
  要达到文与道和谐统一,还应视受体的情况而定,特别要注意“渗透”的方法,不可贪求大功,也不可只言片语、急功近利,而应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润物无声”。其次,应根据文本的特点而定。文本不同,文道结合的方式也不一样。小说应抓住人物形象分析及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可抓住典型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来分析:散文要“披文入情”,洞悉其中地观照:诗歌则可渗透在朗读欣赏之中,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时,通过体验、思考、理解,从而接受思想教育。这样,既具有“渗透性”又顾及了教学的整体性,使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教育和谐统一。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存在着多重矛盾,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努力调控,使教学中的诸多矛盾和谐统一,从而使教与学达到最佳优化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班主任怎样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只有采取恰当的方法,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比较严重的缺点,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自卑感强。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2、逆
期刊
摘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善待学生 教育方法    基础教育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双重任务。为了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
期刊
初中阶段是国民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目前,不少农村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学生较为严重的留守现象。有时候,教师家访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学生大部分跟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甚至跟随其他临时监护人(叔伯姑姨之类),亲人们出于溺爱或无力管教,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较为严重的缺失。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教育均衡发展,既不是学生素质的平均提高,也不是平均主义的滥殇。作为农村初中的教师,我们认为,要让学生
期刊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
期刊
1949年,硝烟弥漫的淮海战役正在激烈地进行。人民解放军某野战军先遣纵队独立支队里,有一位叫朱全的女大学生,年方19岁。她下连队教战士们学文化、学唱歌,把部队的文化生活搞得十分活跃。战士们都当她是贫苦人家出身的闺女。可不久,大家惊奇地发现,这个朱全不仅文化程度高,行为举止间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大家闺秀风范。后来,大家终于知道:她原来是大画家徐悲鸿的女儿,真名叫徐丽丽。  一位小战士悄悄问她:“丽丽同
期刊
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在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中,“朗读”这个开口小、切入深的环节,以自己特有的魅力,亮出了一片更蓝的天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综合活动就是朗读。阅读教学要真正走出低效的困境,就必须呼唤“读的回归”,以读为本。朗读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
期刊
摘要 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是一篇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的战争小说。教学这篇小说时,应该在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这篇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和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时,引导学生充分鉴赏和品味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本文分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引导学生 鉴赏和品味 《芦花荡》 故事情节 原因    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是一篇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的战争小说。但是,我发现,许多老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只注
期刊
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实际上是与学生交往的艺术和专业技术的结合,是一门运用灵活的最基层的领导艺术。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与班级的管理目标并轨前进,相信是每一个班主任的一个严肃课题。  凡事都有一个根本,只有抓住了根本才不会做出本末倒置的事。任何一个学校的管理无非都是建立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基本点而发展的。教化是本,治理是末。学校的管理也是始于人而止于人。班主任
期刊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花园里一朵绚丽的奇葩,让学生熟记背诵一些古诗文,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感悟能力。因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背诵80首优秀古诗文,这么多古诗文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时间长了学生对背诵古诗文会失去信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能轻松自如地背诵,又能将学过的古诗文牢牢记住呢?    一、引导学生动手做画或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
期刊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