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非常关键。教师要合理分组,创设宽松自由的空间,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并加以引导,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合理分组;创设情境;思维空间;合作交流
近几年来,我们摸索尝试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对此教学方式的几点看法。
一、合理分组是前提
合理分组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成绩较好的和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平均分成各小组,目的是使他们形成互补。每个小组4~6人为宜,有时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我们班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是很好,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分组时,笔者采取了优差互补和学生自愿结合的形式,每组四人,有一个小组长。每个小组都取了一个组名,如“四大金刚”“四朵金花”“团结友爱”等。而且在安排学生座位时,把他们分成前后两桌,以便互相帮助和讨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创设各种问题和故事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下一步进行自主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笔者让两个学生分别拿着自制的两个圆环进行现场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去画“圆和圆具有的五种位置关系”。全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是保障
在让学生探索问题时,教师应给学生留有宽松的思维空间,以便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发展。有了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想到问题的多种解法;思维能力差些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解法。如在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这一定理时,笔者为学生留出了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学生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是关键
小组中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组织者,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对两种角色学生要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成员说明自己的见解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从而达成共识。合作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各小组互相交流,全班互动共同分享成果。交流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倾听。倾听要注意“四心”:一是细心,无论是听教师讲,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二是耐心,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误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法指出不足;三是虚心,当别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是用心,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不能盲从,要做到有选择地接受。交流时要做到说、听、思相互促进。如在学习“正方形”一节中,笔者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正方形学具,自己找一找正方形有哪些性质;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小组间交流,全班互动。经过交流合作,全班学生都很好地掌握了正方形的性质,并且绝大部分能灵活利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师的积极引导是动力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各个小组,适时与小组成员交流,真正体现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小组的活动情况并积极加以引导。教师在平时要多关心后进生,多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和思想交流,多鼓励他们,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如在学习“字母表示数”一节中:笔者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火柴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根据所得的规律,计算摆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笔者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让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在本小组内展示,最后让他们给全班同学展示,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发现火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它可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解法,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它可能并不十分正确,教师在指出不足的同时,更要给予赞赏和鼓励。比如在学习“轴对称”一节中,笔者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幅关于“轴对称”的图案,有很多学生设计出非常美丽的图案。笔者把这些图案张贴在墙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把问题往深处思考。比如在学习“四边形的内角和”一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法,但学生往往满足于解法的数量,而忽略了解法的类型和独特性。这时,笔者便引导学生得出“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的关键所在,并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加深理解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学观念的创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它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紧紧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深入探索,不断总结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一定会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曹新声.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
[2]张维忠.合作与探究 教学更精彩[J].新课程,2013(9).
关键词:合理分组;创设情境;思维空间;合作交流
近几年来,我们摸索尝试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对此教学方式的几点看法。
一、合理分组是前提
合理分组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成绩较好的和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平均分成各小组,目的是使他们形成互补。每个小组4~6人为宜,有时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我们班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是很好,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分组时,笔者采取了优差互补和学生自愿结合的形式,每组四人,有一个小组长。每个小组都取了一个组名,如“四大金刚”“四朵金花”“团结友爱”等。而且在安排学生座位时,把他们分成前后两桌,以便互相帮助和讨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创设各种问题和故事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下一步进行自主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笔者让两个学生分别拿着自制的两个圆环进行现场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去画“圆和圆具有的五种位置关系”。全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是保障
在让学生探索问题时,教师应给学生留有宽松的思维空间,以便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发展。有了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想到问题的多种解法;思维能力差些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解法。如在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这一定理时,笔者为学生留出了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学生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是关键
小组中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组织者,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对两种角色学生要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成员说明自己的见解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从而达成共识。合作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各小组互相交流,全班互动共同分享成果。交流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倾听。倾听要注意“四心”:一是细心,无论是听教师讲,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二是耐心,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误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法指出不足;三是虚心,当别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是用心,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不能盲从,要做到有选择地接受。交流时要做到说、听、思相互促进。如在学习“正方形”一节中,笔者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正方形学具,自己找一找正方形有哪些性质;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小组间交流,全班互动。经过交流合作,全班学生都很好地掌握了正方形的性质,并且绝大部分能灵活利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师的积极引导是动力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各个小组,适时与小组成员交流,真正体现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小组的活动情况并积极加以引导。教师在平时要多关心后进生,多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和思想交流,多鼓励他们,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如在学习“字母表示数”一节中:笔者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火柴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根据所得的规律,计算摆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笔者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让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在本小组内展示,最后让他们给全班同学展示,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发现火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它可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解法,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它可能并不十分正确,教师在指出不足的同时,更要给予赞赏和鼓励。比如在学习“轴对称”一节中,笔者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幅关于“轴对称”的图案,有很多学生设计出非常美丽的图案。笔者把这些图案张贴在墙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把问题往深处思考。比如在学习“四边形的内角和”一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法,但学生往往满足于解法的数量,而忽略了解法的类型和独特性。这时,笔者便引导学生得出“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的关键所在,并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加深理解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学观念的创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它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紧紧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深入探索,不断总结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一定会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曹新声.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
[2]张维忠.合作与探究 教学更精彩[J].新课程,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