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逐年扩大,导致缺乏劳动力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问题以及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并积极承担起保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13-0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其他地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需要其他亲人或者自己管理、照看自己的少年儿童[1]。它是伴随着偏远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所催生的必然产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了两千多万人,相应的,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与管理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亟待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同时,探索和研究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也成为摆在我们管理者和教育者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令人担忧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
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最直接的就是影响了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基本家庭环境,庞大的留守儿童被迫生活在只有“单亲”,甚至于“寄人篱下”环境中,由于缺乏完整家庭的生活、情感和教育环境,留守儿童表现出诸多的成长问题,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比较差。
一方面,农村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家庭贫困的现状导致他们不愿为孩子的学业花费太多的钱或者说承担不起接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很多学生会半路辍学,不能接受正常、正规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偏远农村家庭家长没有太高的文化素质,大都是初中甚至小学毕业。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农村孩子,毕业就失业,大多数家长都持有“上学无用”的观点,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业要求也比较底,基本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可;此外,还有隔代养育的缺陷上。相比较于父母,外祖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不仅仅表现在文化上的欠缺,无法给予孩子学习上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之外,而且还表现在年龄上、思想上、沟通上的代沟以及隔代溺爱的现象,纵容得多,要求得少,教育管理上存在较多的弊端。
2.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2]。然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连最起码的联系和沟通都很少,更不用说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爱和指导了。由于父母情感和教育的缺失,加上隔代溺爱的现象,导致很多孩子表现出内向,自卑,焦虑,敏感,孤僻,不合群,易冲动,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交流能力弱等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特点,严重影响留守儿童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心理发展有障碍。
中学阶段的学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于自身的变化,学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问题等多方面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生活烦恼和情感问题,不仅需要倾述的渠道和对象,而且需要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但是远离留守儿童的父母,连最起码的沟通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是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了。而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解决,长时间的挤压和累积,就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消极悲观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4.行为偏差易发生。
隔代监护是留守儿童必然要面对的一种监护方式,然而,隔代监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不可避免也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隔代代沟问题上。祖孙之间年龄差距太大,存在明显的“代沟”,祖辈思想保守,方法简单,但是当前的孩子却是不拘一格,喜欢求新。另一方面表现在隔代溺爱问题上。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和生活上的满足和宽容,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孩子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管教,肆意妄为,很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如在家里,不听教导,目无尊长;在学校,逃课,打架,有不良嗜好等等。
5.价值观念不正确。
随着农民务工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很多家长为了弥补自己在外不能照顾子女的愧疚,选择用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这样的做法极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从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炫富等陋习。再加上父母的“榜样”,子女也将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位在“打工”上,认为学习无用,产生厌学情绪,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6.人身安全无保障。
一方面,农村孩子安全意识比较差,心理上缺乏防范的意识,且没有具备足够的自我保护以及自救的能力;另一方面,山区农村自然条件比较差,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容易收到侵害。
二、实际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留守儿童的队伍非但不会减少,而且还会逐渐的扩大。因此,我们必须要研究出实际,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保证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正常,健全且完善的教育和管理。
1.开办寄宿学校,改变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环境。
农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基本没有寄宿的条件,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他们在缺乏家庭教育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他的教育和管理功能。因此,国家和政府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积极建设寄宿学校,改善寄宿条件,并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护,为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提供完整的、健康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2.加强学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应该是他们的家,没有第二。因此,学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一是建立健全,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并设立“留守儿童工作室”,有针对性的,专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二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特别的照顾和帮助,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来自班集体,来自老师和同伴的温暖;三是开通“家长热线”,既方便家长和子女及时得到沟通,培养情感,又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及时有效的给予留守儿童帮助;四是组织一些室内外的娱乐活动,既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创造更多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五是创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及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疏导,帮助儿童走出困惑,健康发展。
3.改变沟通方式,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现状。
除了对相关部门和学校的要求之外,父母也应该更多的考虑子女的成长。父母双方最好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及完整。即便是双方都外出务工,也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感和身体等多方面的情况,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环境中成长。
4.实施多方管理,形成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体系。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除了相关部门以及学校管理之外,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有效的改善他们各个方面的条件,感受到情感的温度。
参考文献:
[1]杨长兵,留守儿童管理策略浅谈[J],甘肃教育,2014年12期
[2]王素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年9期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13-0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其他地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需要其他亲人或者自己管理、照看自己的少年儿童[1]。它是伴随着偏远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所催生的必然产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了两千多万人,相应的,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与管理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亟待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同时,探索和研究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也成为摆在我们管理者和教育者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令人担忧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
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最直接的就是影响了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基本家庭环境,庞大的留守儿童被迫生活在只有“单亲”,甚至于“寄人篱下”环境中,由于缺乏完整家庭的生活、情感和教育环境,留守儿童表现出诸多的成长问题,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比较差。
一方面,农村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家庭贫困的现状导致他们不愿为孩子的学业花费太多的钱或者说承担不起接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很多学生会半路辍学,不能接受正常、正规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偏远农村家庭家长没有太高的文化素质,大都是初中甚至小学毕业。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农村孩子,毕业就失业,大多数家长都持有“上学无用”的观点,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业要求也比较底,基本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可;此外,还有隔代养育的缺陷上。相比较于父母,外祖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不仅仅表现在文化上的欠缺,无法给予孩子学习上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之外,而且还表现在年龄上、思想上、沟通上的代沟以及隔代溺爱的现象,纵容得多,要求得少,教育管理上存在较多的弊端。
2.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2]。然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连最起码的联系和沟通都很少,更不用说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爱和指导了。由于父母情感和教育的缺失,加上隔代溺爱的现象,导致很多孩子表现出内向,自卑,焦虑,敏感,孤僻,不合群,易冲动,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交流能力弱等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特点,严重影响留守儿童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心理发展有障碍。
中学阶段的学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于自身的变化,学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问题等多方面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生活烦恼和情感问题,不仅需要倾述的渠道和对象,而且需要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但是远离留守儿童的父母,连最起码的沟通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是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了。而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解决,长时间的挤压和累积,就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消极悲观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4.行为偏差易发生。
隔代监护是留守儿童必然要面对的一种监护方式,然而,隔代监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不可避免也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隔代代沟问题上。祖孙之间年龄差距太大,存在明显的“代沟”,祖辈思想保守,方法简单,但是当前的孩子却是不拘一格,喜欢求新。另一方面表现在隔代溺爱问题上。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和生活上的满足和宽容,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孩子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管教,肆意妄为,很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如在家里,不听教导,目无尊长;在学校,逃课,打架,有不良嗜好等等。
5.价值观念不正确。
随着农民务工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很多家长为了弥补自己在外不能照顾子女的愧疚,选择用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这样的做法极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从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炫富等陋习。再加上父母的“榜样”,子女也将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位在“打工”上,认为学习无用,产生厌学情绪,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6.人身安全无保障。
一方面,农村孩子安全意识比较差,心理上缺乏防范的意识,且没有具备足够的自我保护以及自救的能力;另一方面,山区农村自然条件比较差,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容易收到侵害。
二、实际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留守儿童的队伍非但不会减少,而且还会逐渐的扩大。因此,我们必须要研究出实际,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保证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正常,健全且完善的教育和管理。
1.开办寄宿学校,改变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环境。
农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基本没有寄宿的条件,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他们在缺乏家庭教育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他的教育和管理功能。因此,国家和政府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积极建设寄宿学校,改善寄宿条件,并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护,为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提供完整的、健康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2.加强学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应该是他们的家,没有第二。因此,学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一是建立健全,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并设立“留守儿童工作室”,有针对性的,专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二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特别的照顾和帮助,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来自班集体,来自老师和同伴的温暖;三是开通“家长热线”,既方便家长和子女及时得到沟通,培养情感,又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及时有效的给予留守儿童帮助;四是组织一些室内外的娱乐活动,既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创造更多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五是创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及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疏导,帮助儿童走出困惑,健康发展。
3.改变沟通方式,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现状。
除了对相关部门和学校的要求之外,父母也应该更多的考虑子女的成长。父母双方最好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及完整。即便是双方都外出务工,也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感和身体等多方面的情况,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环境中成长。
4.实施多方管理,形成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体系。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除了相关部门以及学校管理之外,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有效的改善他们各个方面的条件,感受到情感的温度。
参考文献:
[1]杨长兵,留守儿童管理策略浅谈[J],甘肃教育,2014年12期
[2]王素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