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错,错的是你的父母

来源 :优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xi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布雷萧是一个出生于酗酒家庭的孩子,而最令他不可思议的是,虽然在神学院读了10年书,但在准备成为牧师时,他却进了奥斯汀州立医院接受酗酒治疗。他饱受酒精的折磨长达17年,直到26年前,才终于戒了酒。
  现在他成为了心理辅导及著名的公共电视制作主持人,他以自身的经验印证了家庭对人产生的远大于我们想象的影响,并写下《家庭会伤人》。这本书既不温馨也不甜美,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痛楚,书中严正地指出父母可能给后代带来的伤害,却无意对父母的善意做任何指控与批判。因为他们已经穷尽半生精力,给了孩子在他们所知范围内最好的对待。
  当父母心中充满不正常的情绪,他们便不可能照顾好小孩
  在我家,酗酒的父亲经常不在家。我11岁那年,他离家之后就再没有回来,由于家中需要父亲,而我是最大的男孩,因此我成为母亲精神上的丈夫(代理配偶),这并非由我的母亲指定,而是由家庭系统决定的。我也因为系统中欠缺父爱而成为弟弟的“小爸爸”,在13岁时就发给弟弟零用钱。
  还有一位当事人,是在一个病态家庭中意外怀孕出生的孩子。他在母亲子宫中就感到被遗弃;长大后,他成为一个流浪不归的孩子,因为他早就接收到父母的信息:“走开!我们不欢迎你!”
  当父母心中充满不正常的情绪,他们便不可能照顾好小孩,反而需要小孩去照顾他们。心理疾病永远不是单独的、个人的现象,有行为问题的某一成员只是家庭生病的症状而已。事实上,许多孩子的偏差行为是为了化解父母婚姻关系中的冲突,他们借着自己的问题行为来维持整个家庭的平和。他们宁可使自己成为问题人物,好为家庭带来一些帮助。
  在这些家庭中,父母将烫手的山芋丢给了孩子
  在有问题的家庭里,常有着这些角色:“英雄”、“代罪羔羊”、“失落的孩子”……角色本身并非不好,但在问题家庭里却不是这么回事,因为这些角色不能自由抉择,必须配合家庭中各种或隐或显的需求而定。
  比如在父母酗酒的家庭里,也许有一个孩子被家庭系统指定扮演英雄的角色,以维持家庭所需的尊严;在没有温暖的家庭里,有一个孩子很自然地扮演起大家情绪的安慰者;一个对自己生活状态很不满意的母亲,当痛苦太大时就吼骂孩子,在她的指责下,孩子受到羞辱而成了代罪羔羊。
  在这些家庭中,父母将烫手的山芋丢给了孩子,甚至以羞辱孩子的方式防卫自身的羞愧,于是孩子的生存目标是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他们放弃了原本可以长成独特的自我,彼此拖累依赖。这种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带着防卫心情扮演自己的角色,这是维持表面亲密关系的方法,也使得家庭系统长期封闭。
  控制,是这种家庭赖以生存的法宝:羞愧的父母控制孩子,而孩子也以僵硬而固定的角色控制父母。相互依存,则是这些不健全的、封闭式家庭的生存状态。在这些家庭里,总有一个主要的压力来源,它可以是有工作狂的父亲、歇斯底里的母亲、真实或臆想的疾病。每个成员都将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家人被这股压力弄得团团转,且一直活在它的阴影下,最后变成和它相互依存。
  而在开放式的家庭系统里则持有一些新的信念,也主张用创新的思想和行为来打击旧有的陋规,他们敢于向毒性教条的假设提出挑战,而不再墨守成规。这些家庭的孩子不需负担来自父母自身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父母示范了自我完成的过程,而不需要孩子为他们完成生活中的一切,他们能够接纳彼此间的差异而不加批判,并明白不同并不一定不好。
  受“毒性教条”影响的孩子长大成父母后,历史往往重演
  艾丽斯·米勒(Alice Miller)曾在她的著作《都是为你好》中,把陈腐不宜的家庭、社会规则统称为“毒性教条”。这些“毒性教条”灌输给人们一些错误且未经证实的知识和观念,并在生活中重复出现,而受“毒性教条”影响的孩子长大成父母后,历史往往重演。
  毒性教条1:“你要找到你的另一半”
  我们常常说配偶是自己的“另一半”,可是两个期待由婚姻使自己完整的人,结果会比婚前更不完整。 两个“半人”的结合是,他们没有能力分离,因为他们在情绪上彼此依赖,两个人绑在一起,就像乘在一艘独木舟上,当一个人移动时,另一个人也被迫移动,毫无选择的余地。
  毒性教条2:“不准自我陶醉”
  如果父母早年的自恋需求被剥夺,他们也就不可能欣赏孩子的自我陶醉,而且会不知不觉地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不足,因为孩子就在掌握之中。孩子们没有能力背弃父母,只能借着不断表现及取得成就来博得父母的喜爱,但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被接受时,会认为是自己有问题,这种自贬最终会内化成对自己的轻视。
  毒性教条3:“你在挨打,我的心里比你还要痛”
  这其实是父母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的借口,而当孩子的哭声使父母心情烦躁时,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准孩子哭,这样的父母,他们的情绪是卡住的,而孩子强烈的情绪也无法释放,因为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结果如同冰块般冻结,成了堵塞的能量。
  毒性教条4:“你应该爱身边的人”
  毒性教条鼓励空泛的服从,认为人们应该感恩、有爱心,哪怕是伪装的,诚实地表现出不高兴及不喜欢则被认为是不懂事,哪怕是真实的。我们从小就知道要温和有礼,因为表现假装的温和胜过于表达真正的自己。假装的温和能使我们讨人喜爱,而真正的自己说不定会为我们惹祸。于是我们在伤心时微笑,在处理苦恼的事情时也带着僵硬的苦笑,为并不滑稽的笑话大笑。
  不健康的家庭设定了无数个“应该”、“必须”、“绝不能”,而它们通常由缺乏自律的父母合理化后灌输给孩子,许多戒律只是父母自身对生活的不满和愤怒的副产品,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每个出自不完美家庭的人,都需要寻找个新的、可归依的家,它可以是一个成长团体
  在青春期,我们挣扎着要离开家,这包括身体及情绪两方面与父母分离,这意味着你要告诉父母,你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且不再承载他们的寄托和愿望,这虽然艰难,仍可做到。
  宣布投降:在我加入酗酒治疗团体前,治疗者说因为我承认喝酒对自己健康和生活的伤害,可以称得上是个负责的人。因为戒酒会显示我的缺陷及不完美,而脱离强迫性或上瘾行为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自己的缺陷,这就是投降。   找到你的新家庭:当我第一次在指导下认真剖析我的五代家庭时,我发现自己负担着许多代流传下来的病态,在投降并承认自己的无力感后,我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心理团体,至此我才发现做自己原来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像一个有爱的健康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犯错不仅没关系,甚至被允许,每个人都一样重要,没有谁在领导谁。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对于有性、工作及食物瘾的人来说,一旦坦诚地面对自己,他们会迷惑到底怎么做才是正常及安全的,因为他们不能完全停止吃、性爱及工作。这些的确都是难以回答的问题,需要借着时间及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专心一意地生活是健康生活的关键。
  将遗憾还给父母
  蕾妮·佛瑞克森是家庭系统关系方面的权威,曾有人问她:“如果可以给当事人礼物,你会给什么?”她说她会给予他们停止解救家庭的勇气,并交给他们安排自身命运的勇气。
  将羞愧还给当年带给我们的人:当我们这样说时,指的是“这些羞愧乃承自他人”,它们本不属于我们,是亲人在保护自己时无意间加之于我们身上的。时光无法倒流,我们必然为失去的和未满足的需求悲伤,你深爱你的亲人,但也需要做回自己。
  离家:这意味着放弃那些使我们僵硬的角色。乔·柯德特说:“我们没有必要牺牲自己来换取爱。”真正亲密关系的前提是,能分开独立及保持一些距离,在这个距离之下,彼此相爱与尊重。你要找回隐藏在内心的孩子,并亲自将他带大,最终学习把他人给予的爱转为滋润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宽恕的阶段,我们宽恕自己及我们的父母,这意味着付出爱心一如往昔,并抛开心中的怨恨及释放束缚已久的能量。唯有打破这符咒,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成为家庭代代相传问题下的牺牲品。
  过去的尾声:当我们告别过去时,仍会继续听到内在父母的声音:“你要完美”、“做个坚强的人”、“取悦我”、“再多努力一点”以及“快一点,你就要落后了”。这些声音是源于过去的羞愧经历,经由内射作用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批评和轻视,我们必须认识这些声音,学习以新的自我肯定态度,面对充满压力的内在语言。
  我曾读过伟大的神秘主义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且为一个句子感触极深,他说:“我们必须格外能够特立独行,承受孤独。”孤独会勾起过去被遗弃的痛苦,当年困于相互依存中的我,非常害怕孤独。如今,我渐渐了解自我实现的真意。今天的我是属于自己的,而我能为生命和行为完全负责。现在我不再害怕进入自己的内在,也不再因为改变熟悉的方式而焦虑,我所体会到的喜乐,可用汤马士·吴尔夫的话来形容:放弃你所熟知的,你将知道更多;不怕失去所拥有的生命,将会获得更伟大的生命。“”
其他文献
平安夜后的第一个还有着水果香的清晨,打开枕边圣诞袜的那一刻,是的,这是所有的圣诞故事中最值得想象和回味的那一个。礼数周全上,分分寸寸表征了身分与品位。一个人能不能 HOLD住FASHION,并不在于TA是否穷极奢侈,而更多在于TA能不能够低调华丽——不屑时时拥有,更在乎每一次拥有都是限量的、独特的、乃至独一无二的!这一季、这一次,抢得一份“限量”的闪耀,取悦自己的与众不同。  限量 此处颜色独好 
期刊
当我们还在对那些有着出神入化般美容功效的玻尿酸、肉毒杆菌津津乐道时,当我们还在对那些有着常人不可忍受的护肤功效如鸟粪、果酸美容侧目而视时,美容圈儿已经又卷起一股蛇毒、蜂毒、蜗牛粘液,这些堪称重口味的护肤品,小清新们敢不敢尝试一把?  修复毒招:蜗牛黏液  惊悚指数:三颗星  起源:虽然席卷港台的蜗牛美容大风是从韩国刮来的,但早在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记载用碾碎的蜗牛覆盖在发炎的烧烫伤口上治愈。上世界8
期刊
如果你是美国人,一定想要一个像希拉里·达芙那样的女儿:能歌善舞的童星,影视剧里的花瓶,时尚界的潮姐儿,流行歌坛的白金天后,畅销小说的作者,运动员的娇妻,温柔贤惠的辣妈……她永远都是那么金发甜美。  自从13岁那年以主角身份出演《新成长的烦恼》(Lizzie McGuire)以来,无论戏里戏外,希拉里·达芙始终激励着全世界的青少年。她是男孩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友甚至妻子,是女孩们的励志目标。当布兰妮·斯
期刊
这里地面坑洼草木不生,只有向阳的一面长出厚厚的苔藓,据说阿波罗飞船登月前美国曾在这里体验月球生活。这里临近北极圈,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八分之一被冰川覆盖,同时又有上百座火山分布其间,因而这里的人们能在冬季一边泡着火山地热供给的温泉,一边欣赏极光。这里没有火车,对于刚满30万的人口而言,汽车已经足够,而外人想要窥探他们的生活只能乘坐他们的飞机入境。  当年,维京海盗是冰岛的土著,男海盗们出外强奸和
期刊
熟练地从裤兜或手包里捞出手机,从容地激活屏幕,随着大拇指灵活地上下翻飞,一个进入异次元空间的标准程序顺利完成。这个空间不是幻觉中的孤岛,它与现实世界紧密缠绕,而手机,提供了穿梭于这两个空间的坐标点。在这个空间里,你置身于被液晶屏包围的屋子,展开衣食住行社交娱乐的日常生活:你可以为房间墙壁选择喜爱的色彩主题和音乐背景,设计自己满意的虚拟形象,寻找志趣相投的伴侣……而这一切,只需要拿出手机动几下大拇指
期刊
只是隐约知道张浅潜患有抑郁症。我不了解这个病。张浅潜要来成都演出,就去看了。演出设在一家狭小咖啡馆。我进去时,几十个座位已经坐满了人,有不少人站着。我站在舞台边上,看着他们。舞台很小,背后堆着杂物。几个人在那里说话,做演出前的准备。经朋友指点,我才认出张浅潜——利落的短发,白毛衣,牛仔裤;个头不高,化过妆;昏黄的灯光下,看不出具体的年龄。后来知道,她已经45岁。  她摆弄着装了塑料套的苹果手机,矜
期刊
2014 VS 201S  虽然乔教主早已驾鹤西辞,但遗孤还在且神气不减,东渡到神秘的亚细亚天朝,让一众土豪们披挂一金好过年。而那些在2012里劫后余生,只想和属意的TA从2013跨步到2014,相爱一生一世的人们,不想却在201“S”的魔咒里沦陷下去。  魔咒绝非乔教主的独家法门,韩国、美国、天朝本土的各门派近年来纷纷挥出魔法棒,念咒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常在江湖行走,想要不中招简直是不可能的。他
期刊
手机抢戏,认真你就输了  曾听朋友讲周末和老婆到外地去玩,手机突然自动关机再不能重启。等周一进公司觉得气氛不对,平时相处蛮好的同事突然都不怎么搭理他,晚上回父母家吃饭,眼见老妈嘴边起了燎泡,嗓子也哑了,“我还以为出什么大事儿了呢,股票跌了?房产证丢了?上这么大的火!”一问才知道是昨天打了一天电话联系不到他急的。等抽空把手机修好才发现,周末时候同事微信群里有条老板发的信息,有个紧急的案子需要“有空的
期刊
这是关于一个女人的生活如何被手机所摧毁的故事。  这个女人漂亮、聪明,嫁给地位显赫的丈夫后,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女人有一部炫酷的智能手机。无所事事的时候,她喜欢打开手机查看自己的朋友圈尤其是粉丝数量的排名。因为她的美貌和地位,女人一直都是朋友圈里的人气冠军。直到有一天,手机显示她的冠军宝座突然被一个年轻女孩取代了。仅仅因为这件事,女人便怒火中烧,无论如何也无法重夺人气第一的她想到了最终极的解决手
期刊
上海,浦东新区,伽利略路上有那么一小片低矮的欧式楼群错落排布着,与周边马路的喧嚣嘈杂相比,仅一墙之隔的小院内安静异常。  前行不多时便望见一条甬道,尽头便是张宏伟的泛太建筑设计事务所位于上海的办公楼。张宏伟语速缓慢,亚银的眼镜框线条干净流畅,除了脖颈上垂下的一条暗酒红色大格纹BOSS围巾外,其它衣饰都选择了沉稳内敛的深咖色系,和他略显低沉的音色相得益彰。暗自讶异,如此近距离的端详竟未看到些许白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