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下面,我谈谈在这方面的点滴见解。
一、创设情境,感受语感
郝嘉杰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积淀语感是加强素质教育之根本。要善于通过创设典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境界,使学生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如《秋天》一课,作者描绘秋天的景色,按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的顺序,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展示了一幅迷人的秋天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示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稻田边。眼前是黄澄澄的稻子,一阵秋风吹过,满地落叶飞舞,池塘里的小鱼,田埂边的蚂蚁……随着老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了好似金子的稻子、南飞的燕子、丰收的喜悦……美的感受自然喷涌而出,从而达到“运用想象和联想,使感知的美的表象分外丰富”的目的,为培养其“长效语感”打下基础。
其次,要把学生带人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思维共鸣。语言来源于生活,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可结合《秋天》一课,组织学生秋游,寻找秋天的足迹,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秋游给孩子们带来的欢愉。当学生描述自己秋游的经历时,课文中描写的场面就活生生地展示在眼前,学生对语言的情感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作者一同沉浸在热爱秋天的喜悦之中。
二、推敲品析,增强语感
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往往通过一些词句或明叙或暗叙,只有引导学生在这些关键词句上“咬文嚼字”。才能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揣摩词句,培养语感的意境
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如教学《春雨》一课,可引导学生抓住“点红、染绿、唤醒”这些词语,领会含义,欣赏诗句恬静的美,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春回大地”的美景图。
2.品评体验,培养语感的情感
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中有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讲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使人想到什么?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议论纷纷:“雪”使人想到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艰苦的生活;“炭”令人想到温暖与热情。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了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誼吗?通过琢磨,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熟读深思,积淀语感
语感的过程,伴随着思维,要让学生懂得熟读和深思。一是要深一层去思。在直觉地感受语言表面意义之时,要努力感悟语言的内涵,想想它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弦外之音。二是要宽一些去思。在感受语言所表现的事物时,尽可能广泛发散、多向联系,找出类比事物。三是要创造性地思。要把捕捉到的信息和自己的经验,有关表象组合进来想,整体地把握语言信息,多思才能思维更敏锐,语感更快捷。
古人说:“熟读深思事自知。”自知一是要自觉去感知,对于语言信息要时时用心,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二是敏锐去感知,对语言文字中的音、形、义、情、理、法等信息,力求能直接敏锐地捕捉,对正误的辨析、义理的判断、情韵的领悟,力求一下子全面把握,但要能马上感出其中一点;三是要多用感官去感知。听说读写都要有,手脑并用。
四、积累语言,运用语感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熟读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培养语感是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古诗词背诵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子,使学生尽情将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内化。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进行朗读效果的检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如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大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竞赛”、“故事大王”等活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根据教材的内在特点,长期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一、创设情境,感受语感
郝嘉杰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积淀语感是加强素质教育之根本。要善于通过创设典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境界,使学生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如《秋天》一课,作者描绘秋天的景色,按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的顺序,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展示了一幅迷人的秋天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示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稻田边。眼前是黄澄澄的稻子,一阵秋风吹过,满地落叶飞舞,池塘里的小鱼,田埂边的蚂蚁……随着老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了好似金子的稻子、南飞的燕子、丰收的喜悦……美的感受自然喷涌而出,从而达到“运用想象和联想,使感知的美的表象分外丰富”的目的,为培养其“长效语感”打下基础。
其次,要把学生带人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思维共鸣。语言来源于生活,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可结合《秋天》一课,组织学生秋游,寻找秋天的足迹,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秋游给孩子们带来的欢愉。当学生描述自己秋游的经历时,课文中描写的场面就活生生地展示在眼前,学生对语言的情感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作者一同沉浸在热爱秋天的喜悦之中。
二、推敲品析,增强语感
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往往通过一些词句或明叙或暗叙,只有引导学生在这些关键词句上“咬文嚼字”。才能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揣摩词句,培养语感的意境
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如教学《春雨》一课,可引导学生抓住“点红、染绿、唤醒”这些词语,领会含义,欣赏诗句恬静的美,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春回大地”的美景图。
2.品评体验,培养语感的情感
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中有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讲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使人想到什么?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议论纷纷:“雪”使人想到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艰苦的生活;“炭”令人想到温暖与热情。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了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誼吗?通过琢磨,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熟读深思,积淀语感
语感的过程,伴随着思维,要让学生懂得熟读和深思。一是要深一层去思。在直觉地感受语言表面意义之时,要努力感悟语言的内涵,想想它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弦外之音。二是要宽一些去思。在感受语言所表现的事物时,尽可能广泛发散、多向联系,找出类比事物。三是要创造性地思。要把捕捉到的信息和自己的经验,有关表象组合进来想,整体地把握语言信息,多思才能思维更敏锐,语感更快捷。
古人说:“熟读深思事自知。”自知一是要自觉去感知,对于语言信息要时时用心,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二是敏锐去感知,对语言文字中的音、形、义、情、理、法等信息,力求能直接敏锐地捕捉,对正误的辨析、义理的判断、情韵的领悟,力求一下子全面把握,但要能马上感出其中一点;三是要多用感官去感知。听说读写都要有,手脑并用。
四、积累语言,运用语感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熟读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培养语感是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古诗词背诵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子,使学生尽情将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内化。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进行朗读效果的检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如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大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竞赛”、“故事大王”等活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根据教材的内在特点,长期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就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