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传承民族文化。”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改变原来的教学观念,不能一味抱着教参照搬译文,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体现主体地位,学生才能自觉地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文言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是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是对兴趣的最好阐释。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词义是相通相连的,學生的学习生活中就有大量耳熟能详的故事、成语、名句,这些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一旦被利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就会缩小。
(1)巧导入,激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上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情境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吸引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来。比如,教九年级的《陈涉世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谁知道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谁领导的?学生们一听这个问题,都觉得很熟悉,我顺势接着说,今天我们就要讲一篇文言文,就来了解这些知识。这样就把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拉近了。课上,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的知识,同时还重温了历史知识,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再如,讲《出师表》,我让学生查找有关三国的故事和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课上讲给大家听。学生们准备得很好,诸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故事。讲完后,还让他们说说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教学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了解了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故事后,对《出师表》思想感情的理解也会简单的多,背诵课文也会感到亲切许多。
(2)引名句,激兴趣。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愚公移山”等这些内容,课前我先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名句,进而追问是否知道它们的本义、引申义和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等课文的兴趣。这些有生命的词语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桥与路”,才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才会提高。
(3)搞竞赛,激兴趣。大脑处于竞赛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的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重点名句的默写竞赛、实词虚词的理解记忆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主动的品读文本,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讲”的课堂效果好的多。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什么,怎样讲,才能达到不教的程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首先,要帮助学生读课下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底的人阅读,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阅读课下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下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从而读通文意,初步达到理解内容的要求。
其次,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除了看课文的注解外,遇到难理解的字词,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适时讲解。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中的“落英”,教师要讲清楚:“初开的花”或“落花”。此外,诸如特殊句式(包括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也给学生讲。这些不要贪多求全,可在每节课遇到哪种句式就讲哪些句式,做到有所侧重,因文施教,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好笔记,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慢慢地提高自学能力,实现“不教”。
三、反复诵读,悟出语感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学生学习文言文,尤其是刚开始时,没有很强的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就应该把“读”字摆在首位。一定要在“读”上舍得花时间,并且注意指导学生的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都是说,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的能力。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都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学生仿读,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渐渐地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例如:《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一段和“若夫霪雨霏霏……”一段,在读时就是要把握好语气,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前一段在读时应轻快,表达愉悦的情感;而后一段就要用沉重的口吻来读,这样迁客骚人们的悲楚就表达出来了。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后,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诗文背诵,积累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要想写好作文,除了掌握一定的技巧外,作文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学生作文时,头脑中没有大量的词汇,怎能写出生动的语言,更不用谈成段的作文了。许建中教授讲过,熟读背诵是内化积累的良方,是学好语文的法宝。可见古文的积累多么重要。为此,我教每一篇文言文或古诗词,都要求学生背诵。开始,部分学生不情愿背诵,我就帮助他们,教给他们方法,一句一句的背诵,然后连句成段,一段一段的背诵,我和学生们一起背诵,请学生到讲台上背诵。时间长了,学生们对背诵古诗文产生了兴趣,而且都愿意到台前展示自己。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头脑中积累了很多古文名句、古诗词。在这一背诵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悟出了文言文的布局谋篇、段落结构,他们作文时也能模仿一二,背诵古文的同时不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提高了,作文水平也慢慢得到了显著提升。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主动学习文言文,教师教给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这样,文言文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