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0-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与作品风格,认知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特点。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培养学生品味幽默讽刺语言的特点,进而培养自己幽默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根据课文彩图,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说说你眼中的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心得体会。
三、文本赏析
1.你觉得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明理由。
生:滑稽可笑 可恶 怪异……
概括学生回答的理由,别里科夫身上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明确: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2.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
明确:胆小害怕(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性格孤僻,多疑,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3.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概括文章主旨。(学生讨论)
讨论后明确:本文成功塑造了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的性格封闭、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害怕变革的可悲可怜的典型形象——别里科夫。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的,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四、总结
契诃夫在日记里曾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是的,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别里科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五、布置作业
看课文插图,写一篇不少于200的作文,用准确、生动且幽默的语言描述“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和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纯真的爱情,那么,躲在“套子”的别里科夫在爱情面前又将会有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他可悲的婚姻和下场。
二、文本赏析
1.生活在套子里的人,有很多生活事迹可写,可作者为什么重点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学生讨论)
明确:纯真的爱情是世间最能激动人们心灵的生活内容之一。可是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死寂的内心,连爱情也不能激起他内心一点点的涟漪!这门“婚事”是在别人撮合、怂恿、游说下昏了头的行为。也许,他根本就没有爱情。从未透露过有活人感情的灵魂,实际上是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是专制统治下可悲的人。更加有力地抨击了沙俄的专制统治。
(此处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个性解读)
2.在这个情节里,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小说自始至终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可悲、可笑、可鄙的性格。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小说艺术地运用了讽刺的语言,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保守、落后、卑鄙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总结与延伸
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套子”?
明确: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拼搏,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阻止他人的进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此外,在生活中,骄傲是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一种套子,懒惰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羁绊,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四、布置作业
在别里科夫的葬礼上,请为其撰写墓志铭。要求简明扼要。
思路解说
一、教材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传统教学往往按故事的时间顺序用两课时的时间从头讲到尾,这种教法費时多,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中,一个好的课堂切入点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可打破小说时间顺序,全盘考虑,精心设计。
学生理解本文应该没有难度,但容易停于文字表面,忽略深层含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或提供材料,或巧妙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紧张的思考中和开心的笑声里体会作者对别里科夫和那个时代的嘲笑和批判。
二、一线串珠
首先,围绕人物设计了导入情节,即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人物形象。其次,让学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对文中主人公的初印象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及意义。接着,深入探究作者围绕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塑造重点记叙了哪一事件?为什么重点记叙这一事件?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设计了探究延伸题——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最后,围绕人物形象的设计了作业——为别里科夫写一句墓志铭。从人物到主题,再到写作特色都涵盖在内容,一环扣一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规律。总之,本教案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并以之贯穿全文,思路清晰、严谨,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三、师生归位
新课标实施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得更加响亮了。看看优秀的课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过,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习惯“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个人独占话语权,或者有的为了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形而上地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活动,而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缺乏独立思考、无益于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特别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此来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文章。比如设计的第一个问题“你觉得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就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后面的几个问题都是以学生讲为主,老师只是根据学生讲的内容作适当的引导,逐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本教案也得益于我校《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选点”艺术》课题,在参与该课题研究过程中,获益匪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与作品风格,认知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特点。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培养学生品味幽默讽刺语言的特点,进而培养自己幽默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根据课文彩图,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说说你眼中的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心得体会。
三、文本赏析
1.你觉得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明理由。
生:滑稽可笑 可恶 怪异……
概括学生回答的理由,别里科夫身上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明确: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2.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
明确:胆小害怕(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性格孤僻,多疑,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3.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概括文章主旨。(学生讨论)
讨论后明确:本文成功塑造了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的性格封闭、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害怕变革的可悲可怜的典型形象——别里科夫。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的,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四、总结
契诃夫在日记里曾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是的,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别里科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五、布置作业
看课文插图,写一篇不少于200的作文,用准确、生动且幽默的语言描述“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和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纯真的爱情,那么,躲在“套子”的别里科夫在爱情面前又将会有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他可悲的婚姻和下场。
二、文本赏析
1.生活在套子里的人,有很多生活事迹可写,可作者为什么重点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学生讨论)
明确:纯真的爱情是世间最能激动人们心灵的生活内容之一。可是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死寂的内心,连爱情也不能激起他内心一点点的涟漪!这门“婚事”是在别人撮合、怂恿、游说下昏了头的行为。也许,他根本就没有爱情。从未透露过有活人感情的灵魂,实际上是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是专制统治下可悲的人。更加有力地抨击了沙俄的专制统治。
(此处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个性解读)
2.在这个情节里,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小说自始至终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可悲、可笑、可鄙的性格。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小说艺术地运用了讽刺的语言,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保守、落后、卑鄙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总结与延伸
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套子”?
明确: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拼搏,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阻止他人的进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此外,在生活中,骄傲是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一种套子,懒惰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羁绊,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四、布置作业
在别里科夫的葬礼上,请为其撰写墓志铭。要求简明扼要。
思路解说
一、教材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传统教学往往按故事的时间顺序用两课时的时间从头讲到尾,这种教法費时多,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中,一个好的课堂切入点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可打破小说时间顺序,全盘考虑,精心设计。
学生理解本文应该没有难度,但容易停于文字表面,忽略深层含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或提供材料,或巧妙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紧张的思考中和开心的笑声里体会作者对别里科夫和那个时代的嘲笑和批判。
二、一线串珠
首先,围绕人物设计了导入情节,即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人物形象。其次,让学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对文中主人公的初印象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及意义。接着,深入探究作者围绕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塑造重点记叙了哪一事件?为什么重点记叙这一事件?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设计了探究延伸题——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最后,围绕人物形象的设计了作业——为别里科夫写一句墓志铭。从人物到主题,再到写作特色都涵盖在内容,一环扣一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规律。总之,本教案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并以之贯穿全文,思路清晰、严谨,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三、师生归位
新课标实施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得更加响亮了。看看优秀的课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过,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习惯“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个人独占话语权,或者有的为了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形而上地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活动,而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缺乏独立思考、无益于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特别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此来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文章。比如设计的第一个问题“你觉得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就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后面的几个问题都是以学生讲为主,老师只是根据学生讲的内容作适当的引导,逐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本教案也得益于我校《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选点”艺术》课题,在参与该课题研究过程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