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1日,《2007年我国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分析报告》出台。《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的纺织业,东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98.67亿元,同比增长16.33%;中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7.26亿元,增长53.76%;西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52亿元,增长32.95%。2007年全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高出东部地区37.43和16.62个百分点。
其中,我国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50%的省市有北京、甘肃、青海、云南、河南、湖南、安徽、广西、宁夏、河北等,而西藏、北京、甘肃、青海和云南投资增速超过100%。投资出现下降的有上海、广东、黑龙江等六个省市。
随着纺织行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幅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纺织产业之所以出现这种从东部沿海到内地的大转移,和东部地区的能源、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匮乏不无关系。另一层面,国家对企业投资中西部的扶持力度增大,而中西部地区也采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种种迹象表明,纺织产业西进是大势所趋。
纺织产业在增长中西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我国纺织业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第一生产大国。而由于地理环境和政策的扶持,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渤海湾地区和山东。
1996~2002年这六年,我国纺织产业迅猛增长,产量年均增速达到16.44%。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的增速都在24%以上,其中江西年均增速达到36.21%,中部五省中只有安徽增长相对缓慢,为0.33%。
2005年,我国服装产业高速增长态势继续保持。然而,中西部的增长仍然占主旋律,东部在与中西部的竞争中,暗淡无光,处于全面下风。
黑龙江、河南、广西、江西和四川增长较为突出,增幅分别达到88.0%、51.4%、47.2%、32.6%和29.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2倍到5.5倍。湖南、山东、辽宁、湖北、安徽和江苏等省份的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增幅分别达到27.1%、27.0%、25.4%、22.9%、21.5%和21.4%。
2006年上半年,河南增速达22.4%,江西在2006年的1~5月份增长40.46%,重庆增长超过50%以上,而江苏、浙江、广东的增长速度则低于国内平均速度。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亦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75亿元,同比增长27.5%;中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9亿元,增长105.7%;西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1亿元,增长97.1%。
纺织产业的“西进运动”昭然天下。
纺织产业为何西进
纺织产业为什么要向中西部进军?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纺织产业西进是成本逼迫下,东部地区纺织业的理性选择。
成本压力大、地区产业升级、纺织产业布局的调整等都是促成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迁移的重要原因。纺织类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装企业的出口量。许多企业出口转内销,所获利润大打折扣。棉花价格的上涨也使纺织行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增大。
近几年,东部地区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愈加明显,这对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影响巨大。劳动力是服装企业的灵魂,是其竞争力的表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经济》记者,对服装企业来说,如果员工不足又无人可招,必然导致其生产线的减少,制约其生产量,企业破产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同时,土地的相对不充足也是纺织产业西进的一大因素。众所周知,温州、虎门都是我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基地。而土地的极度短缺严重影响了其产业集群的建立和产业升级的速度。温州服装商会秘书长明确地告诉记者,温州的产业结构在“十一五”规划后,要向电子、机械等高科技产业转移,服装企业用地是得不到批准的,只能向安徽、江西等地区迁移了。
另外,东部地区能源的相对贫乏对纺织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束缚作用。服装企业是用电用水大户。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缺水、缺电现象使部分企业的生产受到限制,不能及时交货,影响了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
而中西部广阔的服装市场也在客观上吸引着东部服装企业进军中西部。东部是服装的生产地区,而中西部则有广阔的服装销售市场。服装生产企业投资中西部,在中西部建厂,将会很好地连接生产和销售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的成本消耗,一举两得。
东部地区将一部分服装企业西迁,保留一部分科技含量高、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也有利于纺织产业的升级,一点带面,不断复制,便于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整体实力。
中西部地区积极迎接西进服装企业
纺织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东部能源、劳动力匮乏等问题,对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部地区的大批企业计划并已经开始投入到中西部建设的浪潮中了。
材料表明,“老人头”、“耐克”等世界著名品牌的服装企业计划从浙江象山迁往江西鄱阳;山东如意集团投资40亿元在三峡库区的万州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紧密纺基地;上海三毛集团落户重庆;雅戈尔15万套西服在重庆下线,等等。
中西部地区也在为承接东部的服装企业做着积极的准备。
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周绍宁表示,“服装产业对于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陆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不断采取措施,开展活动,制定策略,招商引资,促进当地服装产业发展。”
2005年4月举行的第十三届北京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河南郑州银基商贸城率200多名有较强实力的经销商参会,为河南服装生产企业助阵;郑州政府牵头举办中国女裤行业高峰论坛,提出了“中国女裤看郑州”的口号。河南服装商会有关人员说,郑州女裤已成为中国化纤女裤领域的霸主,男裤成为全国第六大男裤生产基地。“这在吸引东部服装企业入驻河南上意义非凡。”该负责人表示。
重庆是2006年服装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为吸引外来品牌和加速本地服装企业的发展,重庆服装工业城正在规划建设“西部最大的服装基地”。
而江西省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电力资源。通过建设集中连片的工业开发区,江西吸引了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的大批纺织服装企业的目光。
近五年来,江西纺织服装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其中70%来自东南沿海地区。全省从北到南相继形成了六大纺织服装业集群区,南昌昌东工业园已聚集针织服装企业500多户,形成从针织布、印染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完整产业链,90%以上的产品出口。
安徽省纺织工业协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展棉纺织行业,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加上税收、企业贷款方面的一些优惠措施,对东部纺织产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业内人士分析,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企业西进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经济结构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必将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也表示,服装企业西进,不仅解决了东部资源紧缺问题,带动了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使东部其他服装产业大踏步发展,迅速实现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使纺织行业具有创造力。
虽然,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企业迁往中西部也有很多障碍,例如,一些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企业部分领导缺乏西迁的前瞻性意识、中西部到海港交通运费较贵、中西部某些地方基础设施不利于纺织产业发展等。但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从业人员思想意识的不断转变,中西部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些障碍会逐渐被克服。
随着纺织产业进军中西部的力度不断加大,无数成功的案例已经证明,这是我国纺织产业要取得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中,我国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50%的省市有北京、甘肃、青海、云南、河南、湖南、安徽、广西、宁夏、河北等,而西藏、北京、甘肃、青海和云南投资增速超过100%。投资出现下降的有上海、广东、黑龙江等六个省市。
随着纺织行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幅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纺织产业之所以出现这种从东部沿海到内地的大转移,和东部地区的能源、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匮乏不无关系。另一层面,国家对企业投资中西部的扶持力度增大,而中西部地区也采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种种迹象表明,纺织产业西进是大势所趋。
纺织产业在增长中西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我国纺织业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第一生产大国。而由于地理环境和政策的扶持,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渤海湾地区和山东。
1996~2002年这六年,我国纺织产业迅猛增长,产量年均增速达到16.44%。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的增速都在24%以上,其中江西年均增速达到36.21%,中部五省中只有安徽增长相对缓慢,为0.33%。
2005年,我国服装产业高速增长态势继续保持。然而,中西部的增长仍然占主旋律,东部在与中西部的竞争中,暗淡无光,处于全面下风。
黑龙江、河南、广西、江西和四川增长较为突出,增幅分别达到88.0%、51.4%、47.2%、32.6%和29.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2倍到5.5倍。湖南、山东、辽宁、湖北、安徽和江苏等省份的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增幅分别达到27.1%、27.0%、25.4%、22.9%、21.5%和21.4%。
2006年上半年,河南增速达22.4%,江西在2006年的1~5月份增长40.46%,重庆增长超过50%以上,而江苏、浙江、广东的增长速度则低于国内平均速度。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亦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75亿元,同比增长27.5%;中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9亿元,增长105.7%;西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1亿元,增长97.1%。
纺织产业的“西进运动”昭然天下。
纺织产业为何西进
纺织产业为什么要向中西部进军?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纺织产业西进是成本逼迫下,东部地区纺织业的理性选择。
成本压力大、地区产业升级、纺织产业布局的调整等都是促成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迁移的重要原因。纺织类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装企业的出口量。许多企业出口转内销,所获利润大打折扣。棉花价格的上涨也使纺织行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增大。
近几年,东部地区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愈加明显,这对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影响巨大。劳动力是服装企业的灵魂,是其竞争力的表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经济》记者,对服装企业来说,如果员工不足又无人可招,必然导致其生产线的减少,制约其生产量,企业破产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同时,土地的相对不充足也是纺织产业西进的一大因素。众所周知,温州、虎门都是我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基地。而土地的极度短缺严重影响了其产业集群的建立和产业升级的速度。温州服装商会秘书长明确地告诉记者,温州的产业结构在“十一五”规划后,要向电子、机械等高科技产业转移,服装企业用地是得不到批准的,只能向安徽、江西等地区迁移了。
另外,东部地区能源的相对贫乏对纺织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束缚作用。服装企业是用电用水大户。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缺水、缺电现象使部分企业的生产受到限制,不能及时交货,影响了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
而中西部广阔的服装市场也在客观上吸引着东部服装企业进军中西部。东部是服装的生产地区,而中西部则有广阔的服装销售市场。服装生产企业投资中西部,在中西部建厂,将会很好地连接生产和销售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的成本消耗,一举两得。
东部地区将一部分服装企业西迁,保留一部分科技含量高、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也有利于纺织产业的升级,一点带面,不断复制,便于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整体实力。
中西部地区积极迎接西进服装企业
纺织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东部能源、劳动力匮乏等问题,对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部地区的大批企业计划并已经开始投入到中西部建设的浪潮中了。
材料表明,“老人头”、“耐克”等世界著名品牌的服装企业计划从浙江象山迁往江西鄱阳;山东如意集团投资40亿元在三峡库区的万州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紧密纺基地;上海三毛集团落户重庆;雅戈尔15万套西服在重庆下线,等等。
中西部地区也在为承接东部的服装企业做着积极的准备。
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周绍宁表示,“服装产业对于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陆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不断采取措施,开展活动,制定策略,招商引资,促进当地服装产业发展。”
2005年4月举行的第十三届北京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河南郑州银基商贸城率200多名有较强实力的经销商参会,为河南服装生产企业助阵;郑州政府牵头举办中国女裤行业高峰论坛,提出了“中国女裤看郑州”的口号。河南服装商会有关人员说,郑州女裤已成为中国化纤女裤领域的霸主,男裤成为全国第六大男裤生产基地。“这在吸引东部服装企业入驻河南上意义非凡。”该负责人表示。
重庆是2006年服装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为吸引外来品牌和加速本地服装企业的发展,重庆服装工业城正在规划建设“西部最大的服装基地”。
而江西省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电力资源。通过建设集中连片的工业开发区,江西吸引了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的大批纺织服装企业的目光。
近五年来,江西纺织服装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其中70%来自东南沿海地区。全省从北到南相继形成了六大纺织服装业集群区,南昌昌东工业园已聚集针织服装企业500多户,形成从针织布、印染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完整产业链,90%以上的产品出口。
安徽省纺织工业协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展棉纺织行业,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加上税收、企业贷款方面的一些优惠措施,对东部纺织产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业内人士分析,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企业西进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经济结构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必将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也表示,服装企业西进,不仅解决了东部资源紧缺问题,带动了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使东部其他服装产业大踏步发展,迅速实现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使纺织行业具有创造力。
虽然,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企业迁往中西部也有很多障碍,例如,一些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企业部分领导缺乏西迁的前瞻性意识、中西部到海港交通运费较贵、中西部某些地方基础设施不利于纺织产业发展等。但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从业人员思想意识的不断转变,中西部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些障碍会逐渐被克服。
随着纺织产业进军中西部的力度不断加大,无数成功的案例已经证明,这是我国纺织产业要取得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