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约型园林应遵循的生态设计原理包括尊重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通过分析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与先进理论的基础上,从规划设计的层面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生态策略,建议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应避免决策失误并以自然风洛为主导。从节约土地、节约土壤、节约水资源、节约能源、节约人力、材料与经费方面阐述了节约型园林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生态设计;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资源短缺已经是世界范围内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国都致力于研究节能、环保型技术以缓解日益加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我国也把“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园林绿化行业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载体。而要真正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需要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养护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转换传统观念,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其中,规划设计是建设过程中实施最早也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
节约型园林的内涵与特征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指“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它包含3 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三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节约型园林应该是最合理、最经济、最高效的园林形式,同时,根据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节约型园林绿地应该是生态型园林,应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具有可持续、自我维持、高效率、低成本等基本特征。
园林绿地建设大力倡导节约的理念是为了顺应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反对当前绿化建设中的诸多铺张浪费之风而提出的,但不能因为节约就放松了对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在质量、标准、品位等方面的要求。最小的用地和投入,并非是绝对数量上的减少,而是通过提高资源与资金的利用率,从而达到相对数量的减少。这种减少不是以牺牲园林绿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为代价,而是在满足生态、环境和社会等综合效益前提下的最少投入,通过提高园林绿地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约的目的。
节约型园林的生态设计原理
地方性— —设计应根植于其本身所在的地方
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当地人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是多年场所生活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应是一个尊重当地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给予设计的启示。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生态设计中,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自然平衡,同时也是维护设计物本身的健康 。
当地材料
乡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生态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乡土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所以保护和利用乡土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而当地建材的使用不仅可以节省初始成本与运输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展现当地的特色与风貌,使人们对园林景观产生认同感、家园感与归属感。
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
2.1 保护(protect)
将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大规模的景观建设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
2.2 减量(Reduce)
这也是节约最狭义的定义。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以及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如何用有限的土地来建立满足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是更深意义上的“减量”概念 。
2.3 再利用(Reuse)
利用废弃的土地以及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
2.4 循环与再生(Recycle)
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一消费中心一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基于这一概念,莱尔等人提出了再生设计理论(Re—generative Design),即用“源一消费中心一汇”循环系统取代目前的线性流,形成一个再生系统(Regenerative system),使前一流程中的汇,变成下一流程中的源 。
让自然做功
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与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显露自然
景观设计师不单可以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他们还可以给自然现象加上着重号,突显其特征以引导人们的视野和生活。通过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显露和引导人们体验自然,来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 。
节约型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1. 1 科学规划,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態效能。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格局能够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率,是满足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景观、文化、休闲游憩、防护等功能要求的基础条件。理想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应顺应城市空气动力学、城市水文、城市热量耗散以及人类活动等城市物理驱动力规律,应具备布局均匀性、要素流动性、功能可达性、体系稳定性、空间开放性等基本特征,从而有利于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巨大作用,所有这些都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的规划对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节约的重要保证。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可以延长绿地的使用寿命,避免城市园林绿地的频繁改建,节约城建资金,从而实现经济上的节约。
1. 2 合理设计,提高园林绿地的利用率。提高园林绿地利用率的前提是园林绿地的选址正确,且设计合理。调查显示,城市园林绿地中那些占地面积很大的大尺度空间,如大面积的草坪或铺装场地,空间尺度宏大、壮观,但使用者寥寥无几,场地的利用率很低;反而那些占地面积较少的小尺度空间,如符合人们使用需要的休息、健身器材区域,常常人满为患。城市园林绿地除景观功能外还肩负着生态、健身、休闲、文化、防护等多重功能要求,设计时应该兼顾这些要求,以营造多样化的小尺度空间为主,减少冷漠而空旷的大尺度空间的设计,从而提高绿地的利用率,间接地节约土地资源。
1. 3 立体绿化,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率。立体绿化(Vertical Landscape Greening) 包括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高架桥绿化、天桥绿化等。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可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率,在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绿视率的同时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发挥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无法增加绿地面积的情况下,采用立体绿化和复层植被构建的技术措施,能明显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三维绿量与叶面积指数,丰富城市绿化覆盖层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当前立体绿化的技术已基本成熟,迫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的政策引导与项目扶持,在无法显著增加绿地面积的情况下,向空中、竖向发展,从而提高绿化效率。
节约水资源
乡土植物是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地域性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而且后期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 应作为园林建设中的首选植物类型;耐旱植物包括旱生植物、中生植物的耐旱种类,以及通过培育而成的耐旱园艺品种。耐旱植物的应用,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效果 。
结束语:
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理念,是我国为了适应日益加剧的能源短缺和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提出的,其建设理论与思路在节约、可持续、自我维持、循环再利用、高效率、低成本等方面体现了生态园林的实质与内涵。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也是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聂磊. 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 ]. 广东园林,2007 (4) :64- 68
[2] 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建筑科技,2006(07):28—31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生态设计;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资源短缺已经是世界范围内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国都致力于研究节能、环保型技术以缓解日益加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我国也把“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园林绿化行业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载体。而要真正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需要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养护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转换传统观念,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其中,规划设计是建设过程中实施最早也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
节约型园林的内涵与特征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指“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它包含3 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三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节约型园林应该是最合理、最经济、最高效的园林形式,同时,根据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节约型园林绿地应该是生态型园林,应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具有可持续、自我维持、高效率、低成本等基本特征。
园林绿地建设大力倡导节约的理念是为了顺应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反对当前绿化建设中的诸多铺张浪费之风而提出的,但不能因为节约就放松了对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在质量、标准、品位等方面的要求。最小的用地和投入,并非是绝对数量上的减少,而是通过提高资源与资金的利用率,从而达到相对数量的减少。这种减少不是以牺牲园林绿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为代价,而是在满足生态、环境和社会等综合效益前提下的最少投入,通过提高园林绿地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约的目的。
节约型园林的生态设计原理
地方性— —设计应根植于其本身所在的地方
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当地人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是多年场所生活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应是一个尊重当地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给予设计的启示。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生态设计中,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自然平衡,同时也是维护设计物本身的健康 。
当地材料
乡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生态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乡土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所以保护和利用乡土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而当地建材的使用不仅可以节省初始成本与运输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展现当地的特色与风貌,使人们对园林景观产生认同感、家园感与归属感。
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
2.1 保护(protect)
将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大规模的景观建设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
2.2 减量(Reduce)
这也是节约最狭义的定义。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以及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如何用有限的土地来建立满足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是更深意义上的“减量”概念 。
2.3 再利用(Reuse)
利用废弃的土地以及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
2.4 循环与再生(Recycle)
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一消费中心一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基于这一概念,莱尔等人提出了再生设计理论(Re—generative Design),即用“源一消费中心一汇”循环系统取代目前的线性流,形成一个再生系统(Regenerative system),使前一流程中的汇,变成下一流程中的源 。
让自然做功
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与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显露自然
景观设计师不单可以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他们还可以给自然现象加上着重号,突显其特征以引导人们的视野和生活。通过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显露和引导人们体验自然,来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 。
节约型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1. 1 科学规划,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態效能。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格局能够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率,是满足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景观、文化、休闲游憩、防护等功能要求的基础条件。理想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应顺应城市空气动力学、城市水文、城市热量耗散以及人类活动等城市物理驱动力规律,应具备布局均匀性、要素流动性、功能可达性、体系稳定性、空间开放性等基本特征,从而有利于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巨大作用,所有这些都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的规划对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节约的重要保证。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可以延长绿地的使用寿命,避免城市园林绿地的频繁改建,节约城建资金,从而实现经济上的节约。
1. 2 合理设计,提高园林绿地的利用率。提高园林绿地利用率的前提是园林绿地的选址正确,且设计合理。调查显示,城市园林绿地中那些占地面积很大的大尺度空间,如大面积的草坪或铺装场地,空间尺度宏大、壮观,但使用者寥寥无几,场地的利用率很低;反而那些占地面积较少的小尺度空间,如符合人们使用需要的休息、健身器材区域,常常人满为患。城市园林绿地除景观功能外还肩负着生态、健身、休闲、文化、防护等多重功能要求,设计时应该兼顾这些要求,以营造多样化的小尺度空间为主,减少冷漠而空旷的大尺度空间的设计,从而提高绿地的利用率,间接地节约土地资源。
1. 3 立体绿化,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率。立体绿化(Vertical Landscape Greening) 包括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高架桥绿化、天桥绿化等。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可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率,在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绿视率的同时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发挥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无法增加绿地面积的情况下,采用立体绿化和复层植被构建的技术措施,能明显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三维绿量与叶面积指数,丰富城市绿化覆盖层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当前立体绿化的技术已基本成熟,迫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的政策引导与项目扶持,在无法显著增加绿地面积的情况下,向空中、竖向发展,从而提高绿化效率。
节约水资源
乡土植物是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地域性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而且后期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 应作为园林建设中的首选植物类型;耐旱植物包括旱生植物、中生植物的耐旱种类,以及通过培育而成的耐旱园艺品种。耐旱植物的应用,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效果 。
结束语:
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理念,是我国为了适应日益加剧的能源短缺和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提出的,其建设理论与思路在节约、可持续、自我维持、循环再利用、高效率、低成本等方面体现了生态园林的实质与内涵。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也是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聂磊. 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 ]. 广东园林,2007 (4) :64- 68
[2] 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建筑科技,2006(07):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