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住培历史,溯源教学传承”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始建于1890年。它从百年前的风雨飘摇一路走来,伴随着新中国70年的征途,从1953年的山东省立二院,1957年的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再到新世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几代人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一个传承医学人文价值的“齐鲁医学”高地。
  作为一所百年名院,从建院之初的“传帮带”师徒传承模式到现行的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齐鲁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一直走在时代前沿,同时也沉淀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产。为发掘、追溯、记录齐鲁医院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百年齐鲁精神传承,由原医师培训处处长郭媛教授担任总策划,医师培训处副处长俞水调度协调,医师培训处启动“追寻住培历史,溯源教学传承”工作,并成立了专门项目组。该项目为医院住培创新性研究专项(ZPZX2017B15),通过对知名老专家们的深刻观察记录,追溯以住院医师、专科医师为主的医学教育发展脉络,以时代的眼光探寻其对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借鉴意义。
  这其中,不乏年龄在九十岁以上的医学大家:他们是1950年代以来齐鲁医学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引领者,他们用毕生之行动书写着“医道从德,术业求精”的齐鲁精神和“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齐鲁风范,他们的“师之道”也承载着齐鲁医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本期“生命”栏目,我们将目光对准我国知名神经科专家,山东省神经科专业重要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终身教授李大年。
  一代知识分子的初心和风骨
  1928年出生的李大年教授如今已过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从一名医学生到杏林满天下的齐鲁名医,他见证了穿越百年沧桑的齐鲁医院六十多年的人民医院阶段,作为医院建院史上第一位讲授神经病学的教师,参与创办了齐鲁医院独立的神经科。
  李大年1952年毕业于华西大学医学院(现华西医科大学),随后被派赴上海医学院,师从张汝昌教授专修神经精神病学。1953年夏季结业后分配至山东医学院,时任医学院院长的方春望教授亲自安排李大年教授到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工作,并开设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专科门诊。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承载着李大年为医者、师者、学者的使命和初心。在神经医学这条长河中,他已行走了六十多年。无数个鲜活的故事中,“医乃仁术”的精神始终贯穿在他对无数个患者的诊断、检查、治疗和创新的过程中。所谓医者惜苦,穿越岁月沧桑的李大年真切地理解患者的疾苦,“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本可以治好的病人”的信念里,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初心和风骨。
  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终身教授、齐鲁医学院终身奉献奖的获得者,是什么指引您成为神经领域方面的专家?
  李大年:如果把我的成就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认真做事。主要体现在对患者认真负责。首先把患者的症状弄清楚,争分夺秒,及时救治。即使患者还有一口气,我也要竭尽所能,希望把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拯救过来。
  我是神经科的大夫,神经科接收的患者的病理机制都是很复杂的,在诊断上会有很多困难,也不能完全靠现有的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手段等,更重要的是,依靠我们的临床思维和临床经验去分析疾病的病根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从病根处理。
  如果我今天看一位患者心里没底,做不到胸有成竹,那我会请他明天再来。因为有些疾病当时暴露得不够完整,或者是否还有别的因素引起,我会在当天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第二天患者也不用挂号,直接来找我。我接收的很多门诊的患者,因此治愈的几率增大。正是因為“凡事都认真”,所以挽救回来的危重症患者还是挺多的;也正是因为对患者认真负责,医患关系也比较融洽。
  “医道从德,术业求精”
  在李大年的弟子焉传祝教授眼里,老师是一个能“坐得住”的医生。李大年经常告诫身边的年轻医生,“要有耐心,要慢慢地磨炼技术。作为医生,向老师学习,从误诊误治的失败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这将是医生终身不变的学习模式。”
  李大年爱读书,刚来山东医学院工作的时候,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直到现在,许多书籍末页的登记卡上都会看到李大年的名字。好读书这个习惯,为李大年打下了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许多跟着李大年教授查过房的医生都深有体会,“跟着他查房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不仅分析当前的这个病例,还能举出很多相关的病例,旁征博引,有根有据。”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神经内科学的新进展,他70岁时还通过努力掌握了电脑的应用。
  访谈中,李大年通过个人早年的经历和个人体会,结合实例分析展示了在从医道路上,医术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更教导医学生注重临床和书本外,养成自学和创新的模式。“只要有利于患者的事情,就要想办法去做。”他在行医过程中坚持科学与人文并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认真去了解更多的疾病,不能轻易下手给患者治病。”
  如他所说,一个医生的成长要多读书,要多认真锤炼医术,要有医德,这,也正契合齐鲁医院的院训“医道从德,术业求精。”
  在您做住院医师的时候,当时的教学形式是怎样的?当时您接触到哪些方面的培训?您认为年轻医生的成长需要哪些要素?
  李大年:做住院医师的那几年,除了坚持认真做事,我也尤其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养成好的习惯。对住院医师,我的建议就是,年轻大夫一定要多学习,多认真地进行总结与反思。如果你治疗的患者手术效果或恢复得不理想,一定要总结反思造成这种“不理想”是否自己有责任,从误诊误治的失败中学习,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其次是要不断提高临床技能与水平,掌握好专业技术。好的医术是一个经验的积累,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你要有耐心,要慢慢地磨炼技术。遇到问题,你需要时间去认真想办法,多看点书,国内的专业书籍与文献都可以看。视野开阔后,一旦发现某位患者的病症你曾在书里见过,那这种情况就很容易诊断了。同时也要多创新出更有利于患者的新(诊疗)方法,只要对患者好,有利于患者的事情,就要想办法去做。   我年轻的时候曾遇到一个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家属已经准备好寿衣了。他之前病发的时候,主管大夫会给他打针注射一种药物,一打针症状就消除。但这种药物用的次数多了对他的身体有很大的副作用。他的主管大夫却认为这种药物疗效迅速,一再加大剂量注射。其实,这个病就是“重症肌无力”,普通的葡萄糖酸钙就可以治,国内有专家发表过这样的治疗经验,我按此给这位患者用药后,他恢复得很快。他完全恢复出院后,我们还在路上遇到过,他很远就认出我并和我打招呼。所以你不认真去了解更多的疾病,不能轻易下手给患者治病。
  再举个例子,我曾经抢救一个患者,已经住院七八天了但还不见任何好转。我后来给他计算每次用药应该用多少剂量。比如脱水剂,是一种血管病、瘫痪、昏迷等症状最常用的药物,但我们要掌握疾病早期急性期水肿的变化,然后给出合适的、正确的剂量,不能什么病都是用常规的剂量。年轻大夫不要轻易放弃,一定要有一股子“钻”劲,遇到不懂的或没见过的疾病,要多向高年资大夫请教,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本可以治好的病人。
  名医与传承:师生之道
  在李大年看来,人类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物,人类对自己本身的了解还很粗浅,临床医学更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选择做医生就是选择终身学习。
  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建设中,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师,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承续,也彰显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图谱。在医学领域,医学人文价值的传承也是如此。
  作为一所百年名院,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齐鲁医院多年来的优良传统,而且是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李大年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个普通医生容易,要想成为专家很难。”在他看来,成为一名医学界的专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得是个好医生,其次要是个好教师,再次还要是个好科研人员,只有医疗、教学、科研三个方面都有所建树,才能称之为专家。”
  作为医院第一位讲授神经病学的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李大年练成一项“绝技”——讲课的最后一句话能和下课的铃声同步。他诲人不倦,在每个学生的临床和学术实践都耗费了大量心力,他的“师之道”,书写和传承着“医道从德,术业求精”的齐鲁精神和“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齐鲁风范。
  您在這么长的职业生涯中,也带过很多学生,杏林满天下。在医学教育领域方面,您有哪些实践经验?
  李大年:当带教老师的时候,首先,如果我带的年轻大夫做的不正确或者不规范,我一定会指出来和纠正他,认真辅导他,这一点很重要。第二,我会把所学的知识逐一记录下来。医学知识很多很零碎,之前还没有电脑的时候,我就靠写在小卡片上做记录,然后把卡片分类,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小卡片上记录着某个疾病目前有哪些治疗进展,有哪些指导性的诊疗方法等等。我都会介绍给我带教的年轻大夫。第三,要请教更有知识的老专家。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带教老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
  听课的学生都知道,我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不管是病例讨论还是小讲课,我都认真准备每一节课。在内容方面,首先,我很注意授课的开场白。一定要在开始的几分钟把听者的注意力抓住;其次,对于易懂的地方要放手交给学生讲,给他们机会锻炼。若有难懂的知识点,自己要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这个难点解开,然后讲解给大家。第三,我很注重授课时间的把控。对授课时间的把控也考验一个老师的能力。大多数情况下,我讲完最后一句话,下课铃声正好响起。作为老师,我不建议随便延长课时,要让学生有时间调节,有精力准备下一节课。第四,就是授课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经常会邀请患者和我一起到教室去。在征求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带学生一起做一些检查。通过这种授课形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刘艺鸣、王培华、赵永鑫、王晓静对本文亦有帮助。)
其他文献
因惧怕被引渡到美国,埃斯科瓦尔绑架了九名哥伦比亚记者和一位政要亲属,作为和政府谈判的筹码。加西亚·马尔克斯用诗人的视角、利落的笔法,记述了人质所受的严酷折磨,以及营救者与绑匪进行的匪夷所思的谈判。  跨越23年时光,马尔克斯1996年完成的非虚构作品《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2019年年初在中国出版。一个伟大作家,亦是伟大的记者,一部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带领我们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哥伦比亚,走进一
期刊
“公共藝术”,是一种在欧美非常成熟的艺术形式。与那些枯燥沉闷的艺术展相比,潜伏在城市角落里的互动公共艺术作品会让你像一个在糖果世界里的儿童那样开心。将自己放在一个有趣的内容里,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所有的作品只有在参观者参与其中时,才算真正完成。不经意间,我们与陌生人进行了一场对话。在这个全民参与的时代,其实人人都是艺术家。
期刊
本刊讯 日前,山东对2019年度拟支持的50个新旧动能转换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进行公示,拟安排2亿资金进行支持。濟南17个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  从产业分布上看,50个项目分布于11个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工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各有6个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各有5个项目,医养健康产业有4个项目,现代海洋产业、现代高效农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金融产业各有3个项目。 
期刊
一百零八坊星罗棋布的长安城里,上元节辉煌的灯火亮起,突厥、狼卫、绑架、暗杀、烈焰、焚城,一场塌天大祸已近在眼前,而拯救长安的全部希望,只有一个即将被斩首的独眼死囚和这短短的十二个时辰……  近日,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甫一搬上荧幕,便口碑炸裂,被豆瓣8.7分封神,成为2019最值得期待的好剧。原著作者马伯庸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王小波门下走狗“马亲王”  2016年,知乎上曾有人提问:“如果你来给《
期刊
近日,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小清河复航工程专题会,调度小清河复航工程进展情况,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全面实施,三年完成通航目标。  山东省副省长凌文在会上指出,小清河复航工程要在3年内完成全线通航的目标。根据计划,小清河复航后可通行1800吨级船舶,济南规划设主城港区、章丘港区两个港区,济南、滨州、淄博、东营、潍坊5市将通过水路相连。3年后,小清河复航运营后,从济南乘船出海不再是
期刊
6月29日,由齐鲁书社主办、明府城发展服务中心协办的“泉城老舍情——老舍研究四十年暨新书出版座谈会”在济南百花洲芷兰第召开。张桂兴、魏建、昝亮、周长风、刘昌华、李耀曦、徐国卫、陈夫龙、张炜炜、王任、凌济、钱欢青等参加会议。  2019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老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留下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数量众多、脍炙人口的不朽作品。
期刊
郭德纲长子、德云社少班主,这两个身份是光环,也是阴影。郭麒麟必须与之共生。  说破无毒  小时候,郭麒麟收到父亲郭德纲的朋友送的一盒巧克力,他兴高采烈地和妈妈王惠炫耀,“你看你的儿子多好,大伙儿都知道我可爱,给我巧克力。”妈妈教育他,“不是因为你可爱给的,是看在爸爸面子给的。”此后,这句话像紧箍咒一样,套在郭麒麟头上。  每位“星二代”都面临两个困境:有时候得到的不是应得的,有时候得不到应得的。他
期刊
近几年,在国际化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出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低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一些为低龄留学服务的国际学校、公办高中国际班也因此应运而生。  记者梳理发现,近五年内大量高中国际教育学校在山东试水建设和招生,其中青岛的国际学校数量遥遥领先,烟台市和潍坊市紧随其后,济南市位居第四,截至2018年底,山东共有50余所国际学校,目前这一数字还在继续扩大中。  数量骤增  国际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国际学校
期刊
这是一个虚构的小城——蒙城,2003年,一个18岁的少年准备走进高考考场。同时,有两件事深深扎在他心底,一是国内的非典,一是国外的伊拉克战争。而影响更大的,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愫,他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缥缈,时间过得太快,18岁永远定格在历史……  萨达姆的春天  2003年,我18岁。  这一年3月20日,美军开始攻打伊拉克,中央台新闻频道罕见地进行全天候报道。每天吃饭的时候,我就站在学校餐厅(没
期刊
我记得村中的电影,黑影攒动,幕布荧荧;我记得村东的桃行,三月红粉,硕果中秋;我记得村南的场地,麦扬纷纷,垛积累累;我记得村西的公路,汽车闪过,顽童追随;我记得村北的小河,雨季潺流,白条窜游……  现在,榆首依旧是潘庄村的中心,摄像头凌空俯视着平整的水泥地;村民砍倒了最后一棵肥桃树,土豆和白菜种植承载起人们对生活的期望,也激起了人们在夏冬的繁忙;场地成为“牛地”,粗犷的收割脱粒一体机嗡鸣在绿夏里的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