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DY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舍的散文《想北平》在质朴平实的语言里表达了对北平的深情厚意,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在热烈深沉的直抒胸臆中表达的真情,在自然冲淡的平民生活中叙写的恋情,在沉重内敛的民族情绪中隐含的忧情。
  关键词:质朴;平民;情感
  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老北京为背景,展现了老北京的世俗人情,社会风貌。北京,对老舍来说,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是他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更是他心心念念的精神家园。在《想北平》这篇散文里,老舍以平实的语言娓娓叙来,深情地回忆了北平生活,表达了他对北平的深情厚意。这种深情厚意,或直抒胸臆,或含蓄蕴藉,字里行间无不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他的一腔赤子之爱。下面来作具体的分析。
  一、热烈深沉的直抒胸臆——真情
  文章一开始,老舍就用了9个“爱”,以一种直接热烈的方式高调地宣告了他对北平的爱,因为这种爱的深刻,他又用了4个这种爱的“说不出”来进行反复诉说,这就是一个散文家高明的地方,一个语言上如此有造诣的散文家怎会表达不出这种感情呢!这是作家以一种曲笔,以一种反常的方式,来说明这种爱的真挚深沉:世间最美的语言在这份爱面前都显得那么地苍白无力。接下来,老舍就顺理成章地把这份爱比做了对母亲的爱,这种爱,“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它是一个人出乎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个人最本能的真实情感,是作者说的“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它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动、喜悦与温暖这些美好的情愫。作为这种感情的高潮,老舍给与了这种情感最高度的赞美,“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这就是故乡的文化意义。诚如刘亮程说的:“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个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生存和精神空间。” 北平,是老舍精神的寄托滋养,是他灵魂的栖息之地。
  二、自然冲淡的平民生活——恋情
  这种如同对母亲的爱般的真情,是根植于一种对故乡生活的记忆的。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说:“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老舍生于北平,长于北平,“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可以说,什么样的北平滋养了北平人什么样的性格秉性,当然也滋养了老舍的性格秉性。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老舍以近乎白描的语言方式叙写了北平生活的特点,在平实素朴的语言外表下饱含了对北平生活的深深的眷恋和怀念。他写北平的动中有静,用了巴黎作对比,巴黎太热闹太旷,显得刺激、没有边际,北平就刚刚好,如同温和的香片茶;他写了很多的北平寻常的事物和生活画面,却让人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平淡冲和生活的舒适,他写“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是说它便宜好养活还会吸引蝴蝶,画面富有情趣,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他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时期的老舍,生活很简单很快乐很安静,这就是北平带给北平老百姓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讲到北平的物产,也是稀松不过的,但老舍说:“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一句写出了玉李的新鲜自然,老舍对北平有这样的物产感到了十分的自信和骄傲。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老舍仿佛信手拈来,其实是他对这种生活有真情实感,发自内心地喜爱,才能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无论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是那么地刻骨铭心。老舍在文章的最后说,“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这普普通通的北平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才是老舍最熟悉最真实最亲切的生活,是属于老舍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三、沉重内敛的民族情绪——忧情
  如果说我们仅仅把《想北平》当作思乡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怀来欣赏,这是不够的。文章结尾写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为什么要落泪呢?除了情至深处、心虽向往之、身却不能至的遗憾,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老舍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老舍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这篇文章也便多了一份沉重内敛的民族情绪。家园之思上升为民族伤痛。家、家园、国家就成为了一体。所以,当我们回过头去读读文章,便多了一种伤感惋惜沉重了:北平将何去何从?北平还能保护百姓多久?北平的百姓还能安稳生活多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舍的《想北平》这么地出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在字里行间倾注了对北平的深情厚意。他对北平的如同对母亲般的真爱,他对北平生活的深深眷恋,他对北平前途的忧心忡忡,最后他把这一切的情感都浓缩在短短的一句话“真想念北平啊”中,可谓一切尽在一“想”中!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尤其是那些语浅意深的文章,更需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厚的情感力量。
  参考文献:
  《文本精读:素养培养的智者之路》
其他文献
【摘要】:《桑青与桃红》是聂华苓的代表作,整个小说讲得是一个外乡人到处逃离的故事,走到哪里都找不到故乡,永远是无根的漂泊,同样被边缘化的“桑青与桃红”正是这样一种不断被一波又一波更强大的认同危机所蚕食所分裂的一个文化符号。  关键词:聂华苓;身份认同;现代性  《桑青与桃红》是聂华苓的代表作,同时也带有聂华苓自己的影子。整个小说讲得是一个外乡人到处逃离的故事,走到哪里都找不到故乡,永远是无根的漂泊
期刊
今天,妈妈从她“双十一”的战利品中拿出一个白色的小盒子,抓在手里仔细地看。我好奇地问:“妈妈,你在看什么?”妈妈说:“我在看使用说明呢。这是西门子洗衣机专用的内筒清洁剂,能有效去除洗衣机内筒外侧的脏东西,去除异味。”我很诧异:“洗衣机天天洗衣服,里面也会脏吗?”妈妈点点头:“是啊,洗衣机使用时间长了,会在内筒外侧堆积出一层污垢,滋生大量细菌。洗衣服时,污垢、病菌会被带入洗涤水中,对衣服形成二次污染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文学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和音乐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各显其长,音乐以音响的组合传递方式存在,文学以静态的文字形式展示出来,二者在审美观念与判断准则上具有一致性和共赏性。在歌曲创作和演唱过程中,词曲作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演唱者也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文学认知和巧妙的音乐表现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分工细密,文学和音乐才逐渐相对独立。本文主要从文学和音乐共融关系的角度
期刊
【摘要】:对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的讨论多止步于其文史校雠的理论或者史学与经学的关系,而对于其中文学与“道”的探讨未被充分注意。章学诚的文学理论如同其史学理论一样,都是为了“求道”而作,在《言公》三篇中章学诚讲述古人著述是为了公共的是使用;同时在文中也探讨了“文”与“道”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章氏《言公中》的解读,分析章学诚对于文与“道”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章学诚;《文史通义》; “文 ”;“道
期刊
【摘要】:在英国著名小说巨匠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当中,作者深入描写了相互对立的两种不同人物形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无不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本文从正面人物彰显人道主义精神和反面人物反衬人道主义精神等两个方面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狄更斯小说中人道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旨在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想法和目的,为学生们在品读和学习世界名著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关键词:人物形象;人道主义精神;利他主义  引
期刊
【摘要】:《达庄论》是阮籍后期转向庄子学说的代表作,在《达庄论》中,阮籍着重对庄子的齐物论思想进行了特别发挥,希望借此进入到纯任自然的超越境界,从而化解正始之际所带来的忧生之嗟。  关键词:阮籍;《达庄论》  “齐物论”是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各种观念与看法,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归根结底却是齐一的,用阮籍《达庄论》中的说法,即是谓“齐祸福而一死生,以天地为一物,以
期刊
【摘要】:“三权分置”政策的提出,使得土地经营权抵押成为了可能。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土地经营权抵押的具体问题还不明晰。本文试从中央文件精神出发,以服务于改革为目的,对土地经营权抵押进行综合研究,希望对正在进行的土地经营权抵押制度的改革和构建有所裨益。  【关键词】:三权分置;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土地经营权抵押  一、引言  目前,我国农地权利制度正面临第二次分置。第一次是农村集体土地所
期刊
《想親亲》民族管弦乐编制创意简析
期刊
【摘要】:郝景芳,小说作者,散文作者。2016年,小说《北京折叠》获第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提名,这是继刘慈欣《三体》后我国作家第二次获得该奖项。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长篇小说《流浪苍穹》真实的反映出了郝景芳在遣词造句中的独到之处。 整篇文章当中都涉及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总体来看,郝景芳在创作该长篇小说时,排比这个修辞格的运用应当算是文中经典之处。下面笔者将会对郝景芳在长篇小说《流浪苍穹
期刊
【摘要】:从1991年张德祥的《‘瑶沟’世界及其他——评阎连科四部中篇小说》到2017年,对阎连科的研究已有26个年头。归纳梳理后,阎连科研究大体上从三个方面展开:1.对阎连科小说的创作主题的研究;2.对阎连科小说的艺术特征的研究;3.对阎连科小说的总体性的研究。  关键词:阎连科;研究;三方面;综述  阎连科从1979年发表《天麻的故事》至今,写作生涯已有30多年,向文坛贡献了600余万字的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