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dt2530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方言有三大特点:一是快,二是发音较含混,三是儿化音很多。体现在萧乾先生的《吆喝》一文中就是句子短,儿化音多。《吆喝》,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方言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字詞鲜活、曲调优美、幽默诙谐、好懂耐听……
  【妙语品味】
  1.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先别说其他的叫卖声,单说一个要饭的乞丐都能把语言运用得这么好,可见北京方言文化底蕴有多深厚。这句要饭的话用普通话怎么说呢?应该是“行好的老爷太太,有剩饭剩菜赏我点吃。”这样不管怎么说都是陈述命令的语气,不但激不起人们的同情心,还会让人产生厌烦感。而文中这个乞丐的叫喊声:两句话中间有停顿,上句高扬,下句低沉,语言于变化中富有韵味,同时表明了乞丐已经饿得上气不接下气,再不吃点东西可能就会出人命。前一句“太太”两字中间加了一个“哎”字,目的是先将化音上扬,然后再下降,造成了音调上的韵味变化;而后一句中儿化音的运用,除了有韵味外,还有要求不高的意思。面对这样一个乞丐,极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心。通过这样的叫喊,这个乞丐基本上达到了吆喝的目的。
  2.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麦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同样是连词连句,同样是儿化音,但小贩在用北京方言吆喝的时候比用普通话底气要足。这样能使句与句之间换气时间不长,便于口齿清楚,韵味浓。最重要的是每一句还押韵,像这句话中的“炸”,干脆又响亮,有着浓厚的京味儿,而要用普通话吆喝这一句是叫出不来这个味儿的。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北京有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开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1993年,“南来顺”重新归置了100多种京味小吃,他专去捧场。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
  其实,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儒林外史》里正在灯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这大声喊叫的吆喝何时用作叫卖的吆喝?笔者没有考证,但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卖萝卜的吆喝:“萝卜赛梨哎——辣来换!”卖冰糖葫芦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嘞!”卖金鱼的吆喝:“一大一条,二大一条,我不是卖黄瓜的,我是卖大小金鱼的!”卖蟠桃的就更吆喝出个花儿:“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绣的,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
  ——张桂亭《旧北京民间绝活:吆喝》
  (1)吆喝词“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2)选段写了“吆喝”这一艺术活动的哪些特征?试选择其中一个吆喝词进行赏析。
  2.试分析下面选段中的语言特色。
  哎……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啊!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穿着个球鞋跑得快,打球赛跑不怕磨。秋衣秋裤后头垛,又可身来,又暖和……
  ——东北民歌《新货郎》
  3.请你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并运用到文章中,描写一位民间艺人。(300字左右)
其他文献
走一走自己中学时代走过的路。这是母亲几年前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这一次,她终于如愿以偿。  我们一家徒步走向那条窄窄的泥土路,那是母亲上学的必经之路。那时经常下雨,原本就蜿蜒曲折的小路更是一片泥泞,母亲家里的自行车派不上任何用场,所以她几乎每次上学都只能徒步行进,靠自己的双脚走完这条七公里长的路。  当我们终于踏上这条小径时,我才意识到,这七公里的路,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七公里。现在的路都是沥青、
期刊
学霸们高考结束了都在做什么?浙江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三·17班的毕业生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他们将班级在高考复习期间的资料汇编成册,制作成“学霸笔记”进行义卖,义卖所得的钱再以班级的名义捐赠出去。  这个班,说起来也真牛,高考录取还未正式开始,班上已经有多名同学通过三位一体招生,拿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3名清华、2名北大、2名复旦、9名上海交大,还有一人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学38万元的全额奖学金……  
期刊
门前的栀子花开了,夏天又到了。  午后,阳光射到屋内,我正静静地读着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着读着,不由得回忆起了我自己的百草园。①  那是三个月前的星期天,我以散心为由,出门随意地逛着。突然,看到了一个小园子,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所以很是寂静,我的好奇心油然而生。  走进去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洁白的栀子花,花香味扑鼻而来。这园子无人理会,以致杂乱不堪,但在我看来却是世外桃源,是一個
期刊
菲律宾小学生洛德·拉布,家庭贫困,买不起橡皮擦。一次,朋友告訴他橡皮擦是用旧鞋子做的,他脱下鞋子试了试,发现真的可以擦掉笔迹,于是就用自己的鞋子当作橡皮擦修改作业。老师表示,男孩并未因贫困放弃读书,而是比别人更认真,还好心分享“拖鞋橡皮擦”给朋友用。  【素材点击】  这个小男孩家境不好,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热爱上课的动力,他读书相当认真、用功,也很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方法。在感动于小
期刊
有些东西需要丢失,比如那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有些东西不能丢失,比如做人必须具备的诚信品质;而有些东西丢了还需重新捡拾起,比如学习上的自信及曾经的优秀。  自信满满的岁月,充满着诗意的阳光。那年的冬运会上,我参加100米赛跑,轻松夺冠,幸福的笑容陪伴着我站在众人羡慕的领奖台上,我感觉到我很成功,我无比兴奋。平常的体育课上,无论是跑步、跳高、跳远,我总是成为全班同学喝彩的对象,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语
期刊
从小到大,我把外婆家当成第二个家,我对外婆家的熟悉程度完全不亚于自己的家。可是,一次舅舅对我说:“你和儿时相比,不再愿意躲在外婆的臂弯下,反而和外婆越来越疏远了。”我并不以为然,直到那一天——  去年国庆小长假,我终于又回到外婆家。看着外婆期待与兴奋的眼神,我竟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思念,只是叫了声外婆,便径直上楼做作业去了。不一会儿,外婆端了一杯水上来,坐在我身旁,好像是要同以前一样跟我聊些什么,可
期刊
【技法简析】  作为老北京的一种传统文化,吆喝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深深烙进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老北京随处可闻、五花八门的吆喝,作者萧乾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北京街头淋漓尽致的吆喝声,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文章围绕吆喝从不同角度加以叙述描写,使文章充满了情趣。  一、从时间的角度写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吆喝声的特点、内容。  吆喝,一
期刊
“中国好作业”是上海教育新闻网发起的暑期学生网上公益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为青少年们布置富有特色的暑假作业,自2013年起已成功举办三届。  今年的活动由上海教育新闻网与上海纽约大学联合主办,共推出了十场线下活动,导师也从主打校园扩至社会各个领域。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受邀成为2016年“中国好作业”导师,布置的题目为《“可持续发展”从我做起》。他请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设计一个崭新
期刊
老家废物筐中的“废物”有一把攀枝花甑子,虽然它已经散架了,但甑梆、甑担、甑筛和篾箍、草盖等零部件一样也没有少。我敬佩长辈们的心志,我相信他们把木甑之类的物件保存下来,绝对不是想让这些物件成为古董或是文物。他们之所以不烧不扔,是因为他们不想背“过河丢拐棍”及“饱饭三天就忘了饿肚三年”的骂名。  去年春节,我带十二岁的儿子回老家。儿子跟他堂兄妹玩捉迷藏的时候,无意中在楼上发现了那只废物筐。当他看到竹碗
期刊
从乡下迁居小城,已十多个年头了。小城爆米花般地扩张,俨然是大都市的一角。路旁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街人穿梭往来,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已分不清是从哪间店铺传出来的,让人品足了时下小城的喧嚣。儿时过大年的盛景,也不及如今十一。  在纷杂的叫卖声中,那一声吆喝,虽没有“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情画意,但绝对可以称得上经典。如今,它已是回旋在小城人们心坎上的一首温馨的歌谣——“豆腐脑、八宝粥、粢饭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