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全球作为单一经济体来研究,可以发现,每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总有一个经济引擎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最近几十年,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分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基建投资,二战、冷战时期的军事工业,九十年代的电子信息产业,二十一世纪初房地产行业。
到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房地产业这一经济引擎失去动力。
2009年以来,全球性的经济刺激行动让世界经济看起来没有进一步恶化,甚至感觉有复苏的迹象。但由于没有新的经济引擎出现,所以这种复苏只是表面上的。就像一个人生病了,病根没有治好,用的药是针对症状的,看起来高烧退了、精神好了,但病根始终存在。靠长期经济刺激显然无法支撑世界经济发展,不管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刺激计划始终要退出。
于是,病根的问题没解决,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会显现。这就是目前世界经济的状况,旧的经济引擎消失了,新的经济引擎尚未出现,而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已显现。要根本解决目前世界经济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强劲的新经济引擎出现才行。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引擎的应该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其具体应用有4G通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D打印等。
未来十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将发生很大改变,世界经济将走出危机的困境,进入新的一轮高速发展。未来十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全世界经济的主线。美国力图发展实体经济巩固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欧洲希望通过改变规则来摆脱目前高福利高成本的运营模式;新兴经济体则靠调整结构来升级过去那种低效率、低利润的产业。
未来十年,随着资源、能源的紧张,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发生一定改变。新技术带来的益处使各国研发新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间合作机制多样化等因素,使重新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势在必行。
未来十年,美国将利用技术优势和军事优势进一步施加其对世界的影响力,“棱镜门”事件将美国试图长期掌控世界的野心暴露无遗。美国隔着两个大洋与欧亚大陆相望,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不相邻,使美国免除了很多地缘政治的麻烦。
向西,美国通过“北约”组织横跨大西洋,以军事结盟的方式领导欧洲,同时对非洲产生影响。向东,美国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横跨太平洋,以经济结盟的方式领导亚太。同时利用其亚太军事盟国,最大限度地为其在亚洲捞取利益。由于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让全球分担风险;美国经济复苏后,美国又通过美元升值让货币回流,利用国际资本帮助其实体经济重建。
未来十年,美国经济的世界领头羊地位不可撼动,即使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但在技术含量和经济实力上,都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从iPhone5S诞生我们也看到了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欲望,即使不再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像苹果这样的美国企业也不会错过任何创新的机会。
不过,美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发展也是有隐患的:美国政府多年的财政赤字使得政府的财政政策空间很小、预算窘迫;长期国际贸易逆差使美国的贸易政策也会受到影响,很多企业的国际化前景并不乐观;美国人的奢靡消费习惯使整个社会成本很高,产品竞争力受到影响,资源消耗过大。未来十年,尽管美国经济仍然走在世界的最前面,但相对新兴经济体,距离会更接近。
对欧洲而言,未来十年非常关键。欧债危机暴露出欧洲运营模式的问题和欧盟管理机制的缺陷:欧洲长期以来高福利社会导致成本攀升,企业竞争力削弱;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不统一的财政政策使得风险极易蔓延。
未来,欧洲经济复苏的节奏取决于如下三个方面:1、新技术研发能否跟上美国的步伐;2、能否形成新的管理机制,使欧洲各国政府增收节支;3、能否趁北非“阿拉伯之春”后经济亟待提升之机,输出技术和产业,利用非洲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让欧洲迅速复苏。欧洲发展的黄金期已经过去,欧洲经济将长期保持在一定水平,但无法再实现高速发展。
新兴经济体在未来十年将出现发展方式的分化。全球经济下行使得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等国的资源价格缩水,面临短期困难,但一旦经济复苏,这些资源大国将重新走上以资源输出为主要发展方式的道路。中国、印度等资源匮乏的国家却不能再走出卖资源和劳动力的老路,中印两国都将致力于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扩大国内市场来满足过剩的产能。
未来十年,中印两国的改革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最大亮点,一旦改革成功,这两个国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通过其旺盛的市场需求,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在拉美,未来十年将是巴西和墨西哥的“两强争霸”,虽然目前巴西走在前面,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巴西和墨西哥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巴西的大宗商品出口会受影响,使其经济放缓。而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对墨西哥有利,大量资本在未来十年会转投墨西哥,使墨西哥经济高速发展,迎来“黄金十年”。
未来十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节约能源和资源、更注重保护环境,科技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区域合作与经贸往来将更加频繁,世界各个经济体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关系更加明显。(作者系北京大汉九鼎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
最近几十年,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分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基建投资,二战、冷战时期的军事工业,九十年代的电子信息产业,二十一世纪初房地产行业。
到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房地产业这一经济引擎失去动力。
2009年以来,全球性的经济刺激行动让世界经济看起来没有进一步恶化,甚至感觉有复苏的迹象。但由于没有新的经济引擎出现,所以这种复苏只是表面上的。就像一个人生病了,病根没有治好,用的药是针对症状的,看起来高烧退了、精神好了,但病根始终存在。靠长期经济刺激显然无法支撑世界经济发展,不管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刺激计划始终要退出。
于是,病根的问题没解决,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会显现。这就是目前世界经济的状况,旧的经济引擎消失了,新的经济引擎尚未出现,而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已显现。要根本解决目前世界经济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强劲的新经济引擎出现才行。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引擎的应该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其具体应用有4G通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D打印等。
未来十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将发生很大改变,世界经济将走出危机的困境,进入新的一轮高速发展。未来十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全世界经济的主线。美国力图发展实体经济巩固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欧洲希望通过改变规则来摆脱目前高福利高成本的运营模式;新兴经济体则靠调整结构来升级过去那种低效率、低利润的产业。
未来十年,随着资源、能源的紧张,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发生一定改变。新技术带来的益处使各国研发新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间合作机制多样化等因素,使重新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势在必行。
未来十年,美国将利用技术优势和军事优势进一步施加其对世界的影响力,“棱镜门”事件将美国试图长期掌控世界的野心暴露无遗。美国隔着两个大洋与欧亚大陆相望,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不相邻,使美国免除了很多地缘政治的麻烦。
向西,美国通过“北约”组织横跨大西洋,以军事结盟的方式领导欧洲,同时对非洲产生影响。向东,美国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横跨太平洋,以经济结盟的方式领导亚太。同时利用其亚太军事盟国,最大限度地为其在亚洲捞取利益。由于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让全球分担风险;美国经济复苏后,美国又通过美元升值让货币回流,利用国际资本帮助其实体经济重建。
未来十年,美国经济的世界领头羊地位不可撼动,即使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但在技术含量和经济实力上,都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从iPhone5S诞生我们也看到了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欲望,即使不再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像苹果这样的美国企业也不会错过任何创新的机会。
不过,美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发展也是有隐患的:美国政府多年的财政赤字使得政府的财政政策空间很小、预算窘迫;长期国际贸易逆差使美国的贸易政策也会受到影响,很多企业的国际化前景并不乐观;美国人的奢靡消费习惯使整个社会成本很高,产品竞争力受到影响,资源消耗过大。未来十年,尽管美国经济仍然走在世界的最前面,但相对新兴经济体,距离会更接近。
对欧洲而言,未来十年非常关键。欧债危机暴露出欧洲运营模式的问题和欧盟管理机制的缺陷:欧洲长期以来高福利社会导致成本攀升,企业竞争力削弱;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不统一的财政政策使得风险极易蔓延。
未来,欧洲经济复苏的节奏取决于如下三个方面:1、新技术研发能否跟上美国的步伐;2、能否形成新的管理机制,使欧洲各国政府增收节支;3、能否趁北非“阿拉伯之春”后经济亟待提升之机,输出技术和产业,利用非洲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让欧洲迅速复苏。欧洲发展的黄金期已经过去,欧洲经济将长期保持在一定水平,但无法再实现高速发展。
新兴经济体在未来十年将出现发展方式的分化。全球经济下行使得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等国的资源价格缩水,面临短期困难,但一旦经济复苏,这些资源大国将重新走上以资源输出为主要发展方式的道路。中国、印度等资源匮乏的国家却不能再走出卖资源和劳动力的老路,中印两国都将致力于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扩大国内市场来满足过剩的产能。
未来十年,中印两国的改革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最大亮点,一旦改革成功,这两个国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通过其旺盛的市场需求,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在拉美,未来十年将是巴西和墨西哥的“两强争霸”,虽然目前巴西走在前面,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巴西和墨西哥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巴西的大宗商品出口会受影响,使其经济放缓。而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对墨西哥有利,大量资本在未来十年会转投墨西哥,使墨西哥经济高速发展,迎来“黄金十年”。
未来十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节约能源和资源、更注重保护环境,科技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区域合作与经贸往来将更加频繁,世界各个经济体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关系更加明显。(作者系北京大汉九鼎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