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那么一些人,什么事都推到改革身上,把改革当作万能药或者推延问题解决的幌子并因之乐此不疲,不是自欺欺人即是别有用心。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加利福尼亚州电力改革所代表的美国电力改革,实际上要算一场得不偿失的情绪化运动。
历史上,美国的电力供应采取的是区域特许垄断经营体制,加利福尼亚州也不例外,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以及南加州爱迪生公司几乎控制了加州所有的发电和输配电业务。
从1996年开始,在全美范围内,放松发电和零售环节的管制,强行拆散发、输、配、用链条,对一体化管理的区域垄断性电力公司进行重组,成为能源领域“政治正确”的“不二法门”。
现在回望,反垄断或是主要动因。至少从加州看,改革的最大力量来自那些电力成本至少占到管理费用25%、拥有迅速配套自我供电条件或者早就在自我供电的大客户,如钢铁厂、水泥厂、采矿企业等。它们强烈感受到,自营电力要比从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以及南加州爱迪生公司购电便宜得多。不但如此,改革还为其提供了充满诱惑的预期:发电业务完全可以从“垄断者”那里分一杯羹。
改革中,大用户直购电、售电端放开以及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以及南加州爱迪生公司与发电脱钩的三驾马车共同发力。经过各方博弈,电力零售价格最终锁定在1996年6月每度6美分的水平,家庭消费者在此基础上还可有10%的优惠。舆论乐观预测,假以时日,电价或将进一步更大走低。
然而,事与愿违。伴随美国经济1996年到2000年的增长提速(比上个五年的年均增速要高出近1个百分点),加之油气价格上涨、北美大旱等因素,经济比重占美国1/5强的加州,一系列折射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随之出现。2000年6月,2001年1月,2001年5月,出现了三次大停电。电价几乎可以用飙升两个字来形容,电力批发价格2000年上半年尚为每度20美分,11月就涨到了每度40美分。这种情况下,“窃电”现象亦屡禁不止,2001年上半年窃电额在4亿美元以上。
“变了味的电力改革”,使美国电力改革前哨沦为阻滞改革的“熊孩子”。之后,美国近6成的州选择置身改革之外,而4成左右的改革州中,则有1/3中断了电力改革。世界银行关注到了这场改革,指出“电力行业改革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过程”,改革制定者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世界银行的评论如此犀利?因为它在支持马尼拉水务改革的过程中感触到了类似的切肤之痛。
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世界银行的推介和撮合,1992年,为了降低水价、改善用水基础设施、提升供水能力,菲律宾拉莫斯政府决心把马尼拉的供水、排水从国营机构转至两家分别由菲律宾本土私企、外资专业水务公司合作成立的非国营单位运营,并立即收获了拥护市场、改革举措果断等国际赞誉。但老百姓不久就发现“被忽悠”了。不但启动改革时把水费锚在每吨4美分的目标没实现,2002年两家非国营水务运营机构的水费意向10年更翻了10多倍增至49美分,更可怕的是,这些机构还因经营不善解聘工人,并置一座城市的供水安全和与其相关的民生秩序于不顾,公开叫板菲律宾政府要“毁约”。
以上这两则案例,并非仅有的个案。为什么改革会“变味”?
对改革必要性的客观衡量以及改革定力,几乎是决定所有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不是花架子,所以,不能为改革而改革,全由个体好恶决定;改革不是急就章,所以,不能听风就是雨,听凭社会情绪左右。否则,改革必是社会问题滋生的温床,以及别有用心者维护、扩大私利的助力。
所以,如果有那么一些人,什么事都推到改革身上,把改革当作万能药或者推延问题解决的幌子并因之乐此不疲,不是自欺欺人即是别有用心。
加州电力改革失意,电力行业发展失速,电力市场失序,叫苦连天的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以及南加州爱迪生公司有何损失?政府支付巨额财政补贴为售电价格稳定提供“稳定器”,2000年、2001年,利润持续高企,高达几亿、十几亿美元。马尼拉水务改革,用水越来越难、越来越贵,百姓越来越苦,水务公司如何?赚钱越来越多,越来越会装可怜。
为这一切埋单的是谁?是纳税人,是政府,是全社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加利福尼亚州电力改革所代表的美国电力改革,实际上要算一场得不偿失的情绪化运动。
历史上,美国的电力供应采取的是区域特许垄断经营体制,加利福尼亚州也不例外,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以及南加州爱迪生公司几乎控制了加州所有的发电和输配电业务。
从1996年开始,在全美范围内,放松发电和零售环节的管制,强行拆散发、输、配、用链条,对一体化管理的区域垄断性电力公司进行重组,成为能源领域“政治正确”的“不二法门”。
现在回望,反垄断或是主要动因。至少从加州看,改革的最大力量来自那些电力成本至少占到管理费用25%、拥有迅速配套自我供电条件或者早就在自我供电的大客户,如钢铁厂、水泥厂、采矿企业等。它们强烈感受到,自营电力要比从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以及南加州爱迪生公司购电便宜得多。不但如此,改革还为其提供了充满诱惑的预期:发电业务完全可以从“垄断者”那里分一杯羹。
改革中,大用户直购电、售电端放开以及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以及南加州爱迪生公司与发电脱钩的三驾马车共同发力。经过各方博弈,电力零售价格最终锁定在1996年6月每度6美分的水平,家庭消费者在此基础上还可有10%的优惠。舆论乐观预测,假以时日,电价或将进一步更大走低。
然而,事与愿违。伴随美国经济1996年到2000年的增长提速(比上个五年的年均增速要高出近1个百分点),加之油气价格上涨、北美大旱等因素,经济比重占美国1/5强的加州,一系列折射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随之出现。2000年6月,2001年1月,2001年5月,出现了三次大停电。电价几乎可以用飙升两个字来形容,电力批发价格2000年上半年尚为每度20美分,11月就涨到了每度40美分。这种情况下,“窃电”现象亦屡禁不止,2001年上半年窃电额在4亿美元以上。
“变了味的电力改革”,使美国电力改革前哨沦为阻滞改革的“熊孩子”。之后,美国近6成的州选择置身改革之外,而4成左右的改革州中,则有1/3中断了电力改革。世界银行关注到了这场改革,指出“电力行业改革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过程”,改革制定者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世界银行的评论如此犀利?因为它在支持马尼拉水务改革的过程中感触到了类似的切肤之痛。
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世界银行的推介和撮合,1992年,为了降低水价、改善用水基础设施、提升供水能力,菲律宾拉莫斯政府决心把马尼拉的供水、排水从国营机构转至两家分别由菲律宾本土私企、外资专业水务公司合作成立的非国营单位运营,并立即收获了拥护市场、改革举措果断等国际赞誉。但老百姓不久就发现“被忽悠”了。不但启动改革时把水费锚在每吨4美分的目标没实现,2002年两家非国营水务运营机构的水费意向10年更翻了10多倍增至49美分,更可怕的是,这些机构还因经营不善解聘工人,并置一座城市的供水安全和与其相关的民生秩序于不顾,公开叫板菲律宾政府要“毁约”。
以上这两则案例,并非仅有的个案。为什么改革会“变味”?
对改革必要性的客观衡量以及改革定力,几乎是决定所有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不是花架子,所以,不能为改革而改革,全由个体好恶决定;改革不是急就章,所以,不能听风就是雨,听凭社会情绪左右。否则,改革必是社会问题滋生的温床,以及别有用心者维护、扩大私利的助力。
所以,如果有那么一些人,什么事都推到改革身上,把改革当作万能药或者推延问题解决的幌子并因之乐此不疲,不是自欺欺人即是别有用心。
加州电力改革失意,电力行业发展失速,电力市场失序,叫苦连天的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以及南加州爱迪生公司有何损失?政府支付巨额财政补贴为售电价格稳定提供“稳定器”,2000年、2001年,利润持续高企,高达几亿、十几亿美元。马尼拉水务改革,用水越来越难、越来越贵,百姓越来越苦,水务公司如何?赚钱越来越多,越来越会装可怜。
为这一切埋单的是谁?是纳税人,是政府,是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