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职业中专教育必须得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教育中需要增加对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例如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微课这一新型模式应用起来,以此来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夠对提升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微课;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78-01
引言
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职业中专院校必须得对其加强重视,以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微课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为微课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有效的提升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效率。
一、合理的构建师生交流平台,不断完善微课内容
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课的方式来进行辅助教学,具体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就是学校需要注重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在校园中铺设相应的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然后就是需要提升教师微课教学水平,例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微课制作技术学习中,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将微课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提升中专学生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中专教师还可以合理的应用微博以及微信等平台和学生进行交流,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学生常用的交流平台中以供学生学习。然后就是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发表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和问题,而教师则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最后就是在交流平台中,学生还能够交换学习方法和心得,实现学生共同进步。
二、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来合理的融入微课
中专学生普遍存在对语文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结合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便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合理的融入微课,这样不仅仅能够很好的激发中专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够很好的提升教学质量[1]。例如在文言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将文言文中的基本知识制作成为动画视频,然后在预习阶段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来自学文言文基本知识,这样便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又如在《鸿门宴》这一课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课文中的“为”、“举”以及“斗”等兼词,这是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便可以将文章中出现的词汇使用规律和问题通过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便能够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从而有着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文章结构以及探讨文章情感等,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创建科学全面的评价制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中专语文课程标准来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使得语文教学可以更好的发挥出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等特点,这不仅仅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并且对于中专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意义,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评价上做出积极的创新改革,绝对不能够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性的评价[2]。例如在实际评价中,中专语文教师可以增加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分析能力、收集能力等,从而使得语文教学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合理的应用微课则就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一点,中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平台来观看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反馈情况,这样便能够很好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预习积极性、预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
四、改善语文条件,提升微课教学效率
微课教学模式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收集有关于月亮特殊含义的资料,然后整理融入微课中以供学生预习,这样学生在课前就能够很好的掌握文章背景知识,从而在实际教学中便能够与教师展开积极的互动,这样不仅仅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并且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3]。除此之外,教师在微课中还可以将富有活力和创新力的语文特点通过科学性以及艺术性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能够促使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更好的构建,提升中专语文教学效果。最后,中专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语文学习难重点进行合理的“解剖”,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使得他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职业中专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掌握和学习新型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合理的应用微课则是能够很好的促使这一点的实现,并且其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性。因此,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应该灵活的应用微课,以此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在今后学习和发展中能够将自身价值更好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国华. 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成才之路, 2016(2):47-47.
[2]徐倩. 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J]. 成才之路, 2016(22):38-38.
[3]王玲, 高开平. 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J]. 好家长, 2017(50):214-214.
【关键词】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微课;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78-01
引言
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职业中专院校必须得对其加强重视,以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微课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为微课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有效的提升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效率。
一、合理的构建师生交流平台,不断完善微课内容
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课的方式来进行辅助教学,具体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就是学校需要注重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在校园中铺设相应的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然后就是需要提升教师微课教学水平,例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微课制作技术学习中,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将微课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提升中专学生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中专教师还可以合理的应用微博以及微信等平台和学生进行交流,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学生常用的交流平台中以供学生学习。然后就是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发表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和问题,而教师则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最后就是在交流平台中,学生还能够交换学习方法和心得,实现学生共同进步。
二、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来合理的融入微课
中专学生普遍存在对语文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结合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便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合理的融入微课,这样不仅仅能够很好的激发中专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够很好的提升教学质量[1]。例如在文言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将文言文中的基本知识制作成为动画视频,然后在预习阶段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来自学文言文基本知识,这样便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又如在《鸿门宴》这一课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课文中的“为”、“举”以及“斗”等兼词,这是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便可以将文章中出现的词汇使用规律和问题通过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便能够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从而有着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文章结构以及探讨文章情感等,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创建科学全面的评价制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中专语文课程标准来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使得语文教学可以更好的发挥出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等特点,这不仅仅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并且对于中专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意义,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评价上做出积极的创新改革,绝对不能够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性的评价[2]。例如在实际评价中,中专语文教师可以增加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分析能力、收集能力等,从而使得语文教学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合理的应用微课则就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一点,中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平台来观看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反馈情况,这样便能够很好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预习积极性、预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
四、改善语文条件,提升微课教学效率
微课教学模式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收集有关于月亮特殊含义的资料,然后整理融入微课中以供学生预习,这样学生在课前就能够很好的掌握文章背景知识,从而在实际教学中便能够与教师展开积极的互动,这样不仅仅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并且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3]。除此之外,教师在微课中还可以将富有活力和创新力的语文特点通过科学性以及艺术性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能够促使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更好的构建,提升中专语文教学效果。最后,中专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语文学习难重点进行合理的“解剖”,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使得他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职业中专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掌握和学习新型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合理的应用微课则是能够很好的促使这一点的实现,并且其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性。因此,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应该灵活的应用微课,以此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在今后学习和发展中能够将自身价值更好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国华. 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成才之路, 2016(2):47-47.
[2]徐倩. 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J]. 成才之路, 2016(22):38-38.
[3]王玲, 高开平. 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J]. 好家长, 2017(50):21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