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特区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深圳视察期间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2014年3月6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说:“深圳的发展是一个奇迹。1978年我去的时候还是一个渔村,现在变成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城市。我们生长的时代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
   深圳,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历程,诉说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伟大觉醒,彰显历史担当,推动伟大创造,做改革的弄潮儿的故事。
  
   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了来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新闻代表团。代表团团长格奥尔格·内格韦尔,是联邦德国新闻情报局对外司的司长,大概相当于我国当时新闻出版署的一个司局级干部。
   今天看来,邓小平亲自会见这样一个外国代表团,规格似乎有点不对称。但是,从谈话的内容看,邓小平似乎有一种急迫心情,要向世界传递中国的一个重要信息。
   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明确使用了“开放”一词。他说: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各国学习的时候了。我们过去有一段时间,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作“崇洋媚外”。现在大家明白了,这是一种蠢话。我们派了不少人出去看看,使更多的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面貌。关起门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
   此时的中国,酝酿对外开放已有一段时间了。
   5个月前,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中国政府经济代表团赴西欧访问考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向西方派出的第一个高规格的政府经济代表团。
   这次考察历时一个多月,代表团访问了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和比利时。除了看到中西方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外,他们还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这些国家当时资金过剩,技术要找市场,产品要找销路。因此,他们的官员和企业界人士都有很强烈的愿望,希望同中国发展经贸关系。德国的一些州长表示,可以给中国提供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贷款。
   代表团回国后,邓小平听取谷牧汇报时明确表示,引进这件事一定要做,要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要抓紧。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也召集会议,专门听取谷牧的详细汇报。利用外资,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决策,开始在中央领导层酝酿。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这样,在1978年,中国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需要寻找市场和出路;一方面,中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需要资金和技术。中国抓住了这个机遇,一拍即合。
   要实行对外开放,突破口在哪里呢?
   在比邻香港的南国边陲,有一个人开始考虑利用外资来兴办工业区的事情。这个人就是袁庚。
   袁庚出生在广东省宝安县。当他年轻时离开家乡参加革命的时候,他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的后半生还要在家乡这块土地上,进行另一场“革命”。
   1978年10月,年过花甲的袁庚被派到香港担任交通部所属的香港招商局第29届常务副董事长。上任后的袁庚在香港考察时,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招商局的船不經过任何检查,也不用办手续,可以在内地和香港之间自由往来。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在沿海建立出口加工基地。他后来回忆说:我们要在香港搞个工业区很困难,因为没有地皮。如果我们能够在靠近香港的宝安县蛇口公社搞一个就非常好。
   袁庚他们是算了账的。当时香港中区的地价很高,仅次于日本东京的银座,一平方英尺要1.5万元港币,劳动力工资也很高。如果利用广东毗邻港澳的土地和劳动力,利用香港的资金和技术,搞工业区的成本就很低,香港任何财团都无法与他们竞争。
   袁庚的提议得到交通部和广东省的支持。1979年1月,广东省和交通部联名向中央呈递报告。中央要求袁庚进京向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谷牧当面汇报。
   袁庚后来回忆起这次汇报的情景时说:当汇报这个问题的时候,先念同志非常兴奋,他说,我们就是要把外面的优势和我们的优势结合起来,但是,这个钱我们是不会给的。先念同志当时就问谷牧同志怎么办,谷牧同志说,你批一个字,我找有关方面谈一下。先念同志说好,他就在上面批了:“就照此办理,请谷牧同志召集有关同志议一下。”
   就在招商局构想蛇口工业区时,广东省委负责人也酝酿着一个更大胆的设想。
   主持省委工作的习仲勋,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广东可以吸收港澳、华侨资金,从香港引进一批先进设备和技术,搞来料加工、补偿贸易。他们决定搞一个“先富区”,将毗连香港、澳门的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外贸出口基地,并将两县分别升格为深圳市和珠海市。
   在著名侨乡汕头,人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1979年1月,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吴南生来到汕头市。本来,他的任务是传达刚刚闭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料,家乡人却向他谈起了另外一个话题。吴南生后来回忆说:当时他们说你敢不敢办个自由港呢?像香港、新加坡、台湾的工业区,那就最快了。我当时连夜给省委发了封电报,说关于这个地区发展经济的问题,已经想到一个办法。如果能够这样做,几年以内就可以很快改变了。
   对在汕头市内划出一块地方办出口加工区的设想,习仲勋非常赞同。他要求起草一份文件,带到即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去汇报。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习仲勋在中央政治局召集的汇报会上,汇报了搞出口加工区的设想,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听后留下了那几句著名的话: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最初的文件叫“出口特区”,后来又正式定名为“经济特区”。
   在国内划出一块地方搞经济特区,这是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结果会怎么样?不光国内有人担忧,海外也有担忧。有人提出,最好得到法律保证。
   1979年12月,广东省人大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本来,作为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人大通过,就算是立法了。但是,举办特区,不是一件小事,有人提议最好还是提交全国人大通过。
   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是叶剑英元帅。吴南生回忆说:叶帅办公室王主任给我打电话,说叶帅要他告诉我,北京有些同志不大同意,说全国人大常委会从来没有讨论过地方的法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是广东省的,怎么拿到全国人大来讨论了。我就说王主任,你跟叶帅讲,特区是中国的特区,只是在广东办,所以叫广东特区,但是立法一定要全国人大立法,因为它是中国的特区,这是社会主义,以前没有这种情况,没有立法,我们不敢办。
   1980年8月,叶剑英主持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讨论《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受国务院委托,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在会上作了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会议决定,批准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的建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完成立法程序,大规模的经济特区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外国媒体评论说:“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深圳特区的建设故事,是从罗湖开始的。
   罗湖口岸是深圳的南大门,也是创办特区前内地通往香港的唯一正式出口。当年,这里是一片洼地,一下大雨,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湖”,来深圳的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只能脱下鞋子挽起裤脚,蹚过积水进出火车站。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的景象了。
   1979年12月,有一位港商就是坐在自行车的后架上,经过罗湖桥,进入深圳的。这位港商就是刘天就,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他是到深圳投资的第一位港商。
   与此同时,45岁的骆锦星也从惠阳来到深圳,被任命为房地局副局长。这两个人的人生,很快有了第一次交集。
   要搞建設,房地局就要建房子。没有钱怎么办?骆锦星着急得不行。一位香港朋友对他说,你是守着金碗讨饭吃,为什么不学学香港的办法,把土地变黄金。于是,房地局向市委汇报,与港商合作开发房地产。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事。
   与港商合作的消息传出后,刘天就率先派出谈判代表到深圳洽谈。他们提出,由深圳出土地,港方出资金,合作兴建“东湖丽苑”高级住宅楼。港方负责销售,利润四六分成,深圳得六成。当时深圳方面不同意,提出港方得两成,深圳得八成。港方代表当即打电话回去请示刘天就。不料,刘天就说,港方只要一成半就行了。
   刘天就的慷慨,让深圳方面大为疑惑,但谜底很快就揭开了。原来,在楼盘还处于设计图纸阶段时,港方就在香港登出广告,出售266套高级公寓,平均售价每平方米2730港元,比香港楼价便宜一半以上,很快便预售一空。港方通过这种“卖楼花”的办法,获得建造楼房的全部资金,深圳市没花一分钱,也获利数百万元。
   这件事对深圳人启发很大。后来他们干脆不搞合作开发,直接将土地出租给外商,用收来的租金搞建设。当时认为“地租”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为了规避舆论和政策禁区,他们改称“土地使用费”。
   后来,面积仅0.8平方公里的罗湖小区,用1个亿的投资换回了15个亿的回报,为深圳的前期开发准备了资金。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建设特区是一件新鲜事。究竟怎么搞?没有一点经验。有些今天看来不是问题的事,在当时就是大事。曾任福建省省长的胡平回忆过这么一件事:办特区对外交往中有时要招待外宾吃饭,可由于当时地方基层同志很少接触外国人,按外事纪律规定,请外宾吃饭必须经省长批准。这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当年就是事实,说明当时搞改革开放,每一步都很难。
   而对基层干部来说,很多都是新事物,从来没有遇到过。厦门第一个合资企业叫印华地砖厂。当时外商看中了厦门同安的土,但村干部不敢卖给他,说要逐级向上请示。
   经济特区究竟“特”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当时人们也并没有系统的认识,只是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9月底至11月,江泽民率团赴六个国家,考察八个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为特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半年后,1981年5月至6月,谷牧主持召开广东、福建两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提出特区建设的十条政策性意见。在此基础上,后来逐步完善形成更加具体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根据这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经济特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一是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吸收和利用外资,产品主要供出口;二是特区内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这不同于内地的以计划经济为主;三是对于来特区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出入境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比如所得税税率为15%,比内地低一半;四是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有更大的自主权。
   一些原来在特区工作的领导同志,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还纷纷表示:特区最大的使命就是改革,改革旧体制。在由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中,先行先试,创造经验。没有改革就没有特区的发展。
   在改革的大潮中,经济特区出现了很多新事物。
   继1980年罗湖“用地换钱”后,1983年,宝安开始“以股筹资”。这一年7月,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成立,并向社会公开发行了第一只股票。
   这一年,深圳蛇口工业区挂出了一幅石破天惊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一年9月,两万基建工程兵脱下军装,集体转业,成为特区的建设者,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记录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的著名摄影作品《升》,曾获得1984年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奖。作者周顺斌,当年也是一位基建工程兵,后来成为深圳电视台的一名摄影师,还曾担任过深圳摄影学会副会长。
   周顺斌后来回忆起1981年随部队来到深圳的情景时说:那时条件非常艰苦,老鼠和蛇经常出没营区,早上起来发现枕头下面趴着蛇的事情常有。天气非常热,施工时胶鞋经常粘在钢板上脱不下来。没有塔吊,也没有挖掘机、装载机,基本靠人推肩扛。
   1983年一声令下,两万多工程兵集体转业,毫无怨言。他们对深圳的付出,今天的人们是无法想象的。
   在特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传奇的,还有很多外来打工者,郑艳萍就是其中一位。1982年,深圳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招工,郑艳萍和几百名年轻姑娘一起,分别从韶关、汕头等地来到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
   25年后的2007年,郑艳萍等凯达姐妹登门探视袁庚,这位90岁的老人突然取下帽子说:“我要向你们鞠躬!”随后向第一代打工妹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意思是感谢她们为特区建设所作的贡献。这一举动令在场的人无比动容。
   袁庚的鞠躬,是在向特区的早期建设者致敬,也是在向一个伟大的时代致敬。2008年,在深圳宝安,建起了一座“中国劳务工博物馆”。
   基建工程兵和成千上万的打工者,是特区早期建设者们的一个缩影。为纪念早期建设者的奋斗和奉献,1984年,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立起一座名为“孺子牛”的铜雕。然而,人们更习惯称它为“拓荒牛”。铜雕牛四蹄坚挺、埋头奋进。深圳早期建设者们就像这拓荒牛一样,披荆斩棘,筚路蓝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特区的面貌,在創业者的艰辛奋斗中迅速发生变化。
   特殊的政策,在深圳创造了很多奇迹,但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对于这样一项全新的创举,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意见。这些不同意见,一方面是囿于传统观念束缚,对特区新事物不了解、不接受,认为背离了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当时特区内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走私贩私、贪污受贿等。一些人错误地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创办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说是“资本主义又一次向我们的猖狂进攻”,甚至要求中央取消“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停办特区。
   谷牧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曾说过:有的很高的领导就公然在会议上讲,说特区我去看过了,那个地方除了五星红旗还在以外,别的都没有了。有的还说得更难听:想不到啊,搞了多少年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据地,短短几天就变了。
   在一片争论声中,1984年1月,邓小平来到了深圳。他说要亲自到特区看一看。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邓小平先后到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接着又去了一趟上海。每到一处,他都仔细地看,认真地听,却很少发表意见。
   虽然没有发表意见,但看完深圳的邓小平,心中已经有底了。
   在珠海,邓小平说话了。他对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马万祺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看来路子走对了。”他还先后为珠海、深圳、厦门三个特区题词。在为深圳特区补写题词时,他耐人寻味地将日期写成1月26日,这是他离开深圳的日子。
   回到北京后,邓小平立即约请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要增加开放的城市。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84年三四月间,中央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决定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同时决定开放从辽宁大连到广西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此后,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省成立,海南岛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始开发开放。这样就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以创办特区为突破口,中国的对外开放开始起步并不断深入。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看到的则是,自己的生活水平在实实在在地不断改善和提高。
   在深圳与香港之间,有一条界河叫深圳河。隔河相望的有两个村庄:一个是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深圳罗芳村,一个是香港的绞寮村。改革开放以前,土肥水美的罗芳村连自己的村民也养活不了,村里有一半人逃到了对岸的绞寮村。创办深圳特区后,从1983年起,逃港的罗芳村人又陆续从对岸回来了。他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其他文献
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和完成艰巨任务,深刻阐明了干部为什么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着重提高哪些能力、怎样提高能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篇重要讲话站位高远、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情真意切,为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充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总书记的教诲再次告诫我们:无论何时,“人民”二字重千钧;无论何地,群众利益须当先;无论何种情况,百姓之事大于天。   坚持人民至上。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利益,党没有自己
期刊
每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著述,就如同畅游在一条蕴藏着无限美景和无尽能量的浩荡长河。缘由何在?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著述本身就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学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展现出灿烂的真理魅力。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升华,也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发展。   美在信仰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理直气壮讲共产主义、讲马克思主义、讲社会主义,旗帜鲜明讲中国共产党能、讲马克思主义
期刊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2020年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期刊
一朝入伍,一生忠诚。当兵,保家卫国,甘洒青春热血;退役,本色不改,奋战脱贫攻坚。8年时间,连续扎根4个村,村村大变样、户户奔小康。这就是退役老兵、株洲市民政局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袁桂雄的工作“成绩单”。他入驻的湖田村、左江村,成为株洲市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市委、市政府先后在这里召开党建帮扶座谈会和脱贫攻坚现场会,总结推广两村农村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经验。他本人也先后获评市县“扶贫工作先
期刊
2013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期间,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罗伯特·阿泽维多谈话时指出:“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基础,是任何区域贸易安排都无法替代的。”“一个开放、公正、透明的多边贸易体制,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坚定的支持者,将一如既往做负责任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建设。”   中
期刊
中國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和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其凝练为“以人民为中心”,并作为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化建设乃至外交国防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在
期刊
他生于洞庭、逝于洞庭,用一生守护洞庭。   他年少时发誓学好水利造福家乡,25年来夙兴夜寐奔走在水利建设管理一线,46岁时倒在家乡的土地上。   这位以身许国的水利专家叫余元君,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总工程师,共产党员。  恒如水   2019年1月19日,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垸分洪闸工程的工地上,寒冷而泥泞。余元君一早来到这里,进行现场协调和技术指导。简单用过午餐,没有午休,在工棚主持调度会
期刊
近段时间,一位退伍老兵深藏功名几十年、默默奉献一辈子的先进事迹在三湘四水广为传颂。他就是浏阳市文家市镇退伍军人甘厚美。人如其名,德厚心美、甘甜怡人。93岁高龄,70年党龄,从军10年,多次立功。岁月苍老了人生,却侵蚀不了英雄的光芒,愈沉淀、愈纯粹。70多年来,无论是从军当战士,还是回乡干工作、退休做农民,甘厚美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共产党人的本色,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是真正的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7月9日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本期我们节选刊登邓小平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着力推动机关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实落地,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个支部都成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  7月9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