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情况下,现代学徒制在酒店管理中进行应用付诸实践,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行业同步发展,以及促进学校和企业进行相互合作、互利互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酒店管理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231-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在进行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其劳动力对整个产业的转化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当前,酒店不断升级,酒店标准不断提升,国际化以及高端化酒店不断产生,新型的服务型酒店以及私人订制型酒店也在蓬勃发展,酒店企业对于管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这种形势之下,对于酒店员工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当前,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为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酒店管理的实践提供了平台,对酒店职业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是酒店发展需要的要求
在我国,近些年来高素质人才已然供不应求,而相对应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接受的教学不能和社会上的实际需求相挂钩,加之经济以及社会的某些因素,酒店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相对较高,从而产生酒店员工用工荒情况的出现。为应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专业教育上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实践。学徒制的合作管理模式,使得酒店企业与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更好地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酒店企业文化得到了充分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储备酒店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而有效地解决其用人以及留人的难题。
(二)对于当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时,往往无法和实际酒店的用工需求完美地对接,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性不强,其和高职酒店管理中需求的高素质、强技能以及善管理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过渡到工作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是高职院校以及酒店企业进行人才的培养的重要合作方式,这种培养制度能够有效地将校园文化以及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技术的优化升级以及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对于此种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发展的机会,降低失业率。
(三)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学徒制下,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就注定了其双重身份,即学生和学徒的身份。进入学校既是学习的开始,同时又是为未来工作铺垫道路,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无需过多的适应时间。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对其主要是进行专业基础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使其可以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工作经验,在学校的学习将为其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大多数企业所采取的培养人才模式都是校企共同培养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使企业可以参与到对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真正实现了共同培养,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通过这样的培训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毕业以后快速地成长起来,为酒店储备一大批合格的接班人,也可以使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其作为酒店培训的准职业人这一身份,使其在学习培训阶段就享有了和酒店现有员工同样的权益和各种保障,同时还可以获得酒店给与的一定数额的报酬。最后,当其毕业以后可以无需经过酒店的试用期,从而直接晋升为酒店正式员工,这样做从根本上大大缩短了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时间以及简化了其以后的晋升程序。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酒店行业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酒店企业与学校作为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参与者,必须共同参与、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做到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做到学生毕业以后进入酒店工作岗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当前各企业与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时间一般都采取的是“2 1”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两年,而后在酒店进行实际岗位实习一年。而且,现在大多数酒店一直存在着注重实习生的现实价值,而严重忽略了其潜在价值的问题。这就造成了虽然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但是由于企业本身参与太少而使得人才培养出现偏差。
(二)高职院校管理体系过于僵硬
当前,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机制上存在着比较僵硬的问题,各种规章制度繁琐复杂。这是因为其一方面受制于体制约束,另一方面是自身缺乏自我创新的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学校现阶段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还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对教师发展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对于自身要求不严格,不注重教师双师业务的专业认定,更没有为教师的业务培训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虽然有很多学校聘请酒店企业教师来进行兼职授课,但是这样做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还需要更进一步地不断完善与改革。为了可以使学生可以全方位学习基础知识与未来酒店岗位管理体系的专业知识,需要更多的企业与学校一同携手紧密合作,更加深入地开展交流,这样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
要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现代学徒制最终的受益者,酒店管理专业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备全方位管理才能及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当前,酒店管理专业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其学生主体以90后,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数思想比较叛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为了使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其双重身份的重要性,在结束学校学习后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全社会摒弃传统的对于酒店行业的偏见与认识,再辅以劳动价值观的深层次转变,从而使学生真正提高对酒店服务行业的认知及认同。
三、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案 (一)发挥政府优势,做好顶层设计
旅游产业目前在我国正处于升级换代时期,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大批的专业的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政策引导下,各个院校与企业对于如何更加紧密地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这样既可以加大各行各业对于教育力度的参与与支持,同时最大限度上实现对教育的支持。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摸索,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与帮助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以后将不再迷失方向,最大限度地解决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为政府部门减轻负担,同时为院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高职院校的资金短缺难题。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具体政策,明确规定企业与院校在这一新兴培养模式下需要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应该尽到的相关义务。在政府的支持与政策的扶持下,企业和院校真正意义上实现优势互补,使得企业有优质的人才培养基地,院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这就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还将提高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效率,为其快速发展积累更多的经验。
(二)调动酒店行业企业育人积极性
长久以来严重影响及困扰酒店快速发展的重要难题是人才短缺。由于后备人才的储备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酒店业的发展壮大。要使这一难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就需要院校、行业以及企业三方紧密地合作。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施与发展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长期困扰酒店行业发展的难题,使酒店行业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通过酒店企业走进学校,与学校一同面对广大学生,使学生了解其入学即工作的意义,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这种培养模式的先进与意义。在学习期间,院校企业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其实习时间,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提前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以及环境,更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与基础知识。作为酒店行业未来主力军的90后一代,更加需要院校企业积极紧密的配合,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对岗位及企业的忠诚度,从而真正做到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实现真正的意义上的双赢。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现代学徒培养模式能付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是,如何积极有效地调动作为其中主体的“90后”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增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通过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对酒店管理专业产生认同感,使广大学生明确认识到如何成为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使其深刻认识到其在培训学习期间所面对的机遇,为以后成为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夯实心理基础。其次,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为其做出详细的、长远的职业规划,使其深刻意识到实现这一长期规划必须付出怎样的努力,要从最基础的服务做起,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一步步实现其职业规划,为以后走上更高的职位打下基础。这就需要企业与院校在学生进入学校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最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于学生主管能动性的培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其不断接触先进的酒店管理及思维模式,通过接触与学习先进的思维及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加技能,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求知的欲望,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一个前期的、积极的铺垫。
四、结束语
在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体系大力支持下,现代学徒制度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需要各个行业、企业积极地与高职院校展开紧密合作。当然,在其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与挑战,但是只有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为以后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摸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也只有在不断的进取与摸索中,才能找到契合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特点的方式,进而为以后的现代学徒培模式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罗晓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3):27-29.
[2]常卫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5(06):122-123.
[3]郝迎成.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探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04):33-34.
[4]姚海云.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4):236-237.
[5]刘丽娜.“现代学徒制”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好家长,2015(21):99.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酒店管理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231-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在进行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其劳动力对整个产业的转化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当前,酒店不断升级,酒店标准不断提升,国际化以及高端化酒店不断产生,新型的服务型酒店以及私人订制型酒店也在蓬勃发展,酒店企业对于管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这种形势之下,对于酒店员工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当前,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为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酒店管理的实践提供了平台,对酒店职业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是酒店发展需要的要求
在我国,近些年来高素质人才已然供不应求,而相对应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接受的教学不能和社会上的实际需求相挂钩,加之经济以及社会的某些因素,酒店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相对较高,从而产生酒店员工用工荒情况的出现。为应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专业教育上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实践。学徒制的合作管理模式,使得酒店企业与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更好地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酒店企业文化得到了充分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储备酒店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而有效地解决其用人以及留人的难题。
(二)对于当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时,往往无法和实际酒店的用工需求完美地对接,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性不强,其和高职酒店管理中需求的高素质、强技能以及善管理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过渡到工作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是高职院校以及酒店企业进行人才的培养的重要合作方式,这种培养制度能够有效地将校园文化以及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技术的优化升级以及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对于此种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发展的机会,降低失业率。
(三)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学徒制下,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就注定了其双重身份,即学生和学徒的身份。进入学校既是学习的开始,同时又是为未来工作铺垫道路,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无需过多的适应时间。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对其主要是进行专业基础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使其可以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工作经验,在学校的学习将为其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大多数企业所采取的培养人才模式都是校企共同培养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使企业可以参与到对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真正实现了共同培养,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通过这样的培训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毕业以后快速地成长起来,为酒店储备一大批合格的接班人,也可以使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其作为酒店培训的准职业人这一身份,使其在学习培训阶段就享有了和酒店现有员工同样的权益和各种保障,同时还可以获得酒店给与的一定数额的报酬。最后,当其毕业以后可以无需经过酒店的试用期,从而直接晋升为酒店正式员工,这样做从根本上大大缩短了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时间以及简化了其以后的晋升程序。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酒店行业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酒店企业与学校作为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参与者,必须共同参与、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做到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做到学生毕业以后进入酒店工作岗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当前各企业与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时间一般都采取的是“2 1”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两年,而后在酒店进行实际岗位实习一年。而且,现在大多数酒店一直存在着注重实习生的现实价值,而严重忽略了其潜在价值的问题。这就造成了虽然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但是由于企业本身参与太少而使得人才培养出现偏差。
(二)高职院校管理体系过于僵硬
当前,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机制上存在着比较僵硬的问题,各种规章制度繁琐复杂。这是因为其一方面受制于体制约束,另一方面是自身缺乏自我创新的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学校现阶段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还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对教师发展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对于自身要求不严格,不注重教师双师业务的专业认定,更没有为教师的业务培训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虽然有很多学校聘请酒店企业教师来进行兼职授课,但是这样做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还需要更进一步地不断完善与改革。为了可以使学生可以全方位学习基础知识与未来酒店岗位管理体系的专业知识,需要更多的企业与学校一同携手紧密合作,更加深入地开展交流,这样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
要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现代学徒制最终的受益者,酒店管理专业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备全方位管理才能及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当前,酒店管理专业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其学生主体以90后,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数思想比较叛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为了使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其双重身份的重要性,在结束学校学习后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全社会摒弃传统的对于酒店行业的偏见与认识,再辅以劳动价值观的深层次转变,从而使学生真正提高对酒店服务行业的认知及认同。
三、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案 (一)发挥政府优势,做好顶层设计
旅游产业目前在我国正处于升级换代时期,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大批的专业的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政策引导下,各个院校与企业对于如何更加紧密地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这样既可以加大各行各业对于教育力度的参与与支持,同时最大限度上实现对教育的支持。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摸索,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与帮助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以后将不再迷失方向,最大限度地解决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为政府部门减轻负担,同时为院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高职院校的资金短缺难题。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具体政策,明确规定企业与院校在这一新兴培养模式下需要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应该尽到的相关义务。在政府的支持与政策的扶持下,企业和院校真正意义上实现优势互补,使得企业有优质的人才培养基地,院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这就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还将提高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效率,为其快速发展积累更多的经验。
(二)调动酒店行业企业育人积极性
长久以来严重影响及困扰酒店快速发展的重要难题是人才短缺。由于后备人才的储备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酒店业的发展壮大。要使这一难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就需要院校、行业以及企业三方紧密地合作。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施与发展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长期困扰酒店行业发展的难题,使酒店行业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通过酒店企业走进学校,与学校一同面对广大学生,使学生了解其入学即工作的意义,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这种培养模式的先进与意义。在学习期间,院校企业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其实习时间,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提前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以及环境,更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与基础知识。作为酒店行业未来主力军的90后一代,更加需要院校企业积极紧密的配合,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对岗位及企业的忠诚度,从而真正做到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实现真正的意义上的双赢。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现代学徒培养模式能付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是,如何积极有效地调动作为其中主体的“90后”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增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通过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对酒店管理专业产生认同感,使广大学生明确认识到如何成为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使其深刻认识到其在培训学习期间所面对的机遇,为以后成为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夯实心理基础。其次,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为其做出详细的、长远的职业规划,使其深刻意识到实现这一长期规划必须付出怎样的努力,要从最基础的服务做起,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一步步实现其职业规划,为以后走上更高的职位打下基础。这就需要企业与院校在学生进入学校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最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于学生主管能动性的培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其不断接触先进的酒店管理及思维模式,通过接触与学习先进的思维及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加技能,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求知的欲望,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一个前期的、积极的铺垫。
四、结束语
在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体系大力支持下,现代学徒制度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需要各个行业、企业积极地与高职院校展开紧密合作。当然,在其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与挑战,但是只有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为以后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摸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也只有在不断的进取与摸索中,才能找到契合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特点的方式,进而为以后的现代学徒培模式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罗晓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3):27-29.
[2]常卫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5(06):122-123.
[3]郝迎成.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探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04):33-34.
[4]姚海云.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4):236-237.
[5]刘丽娜.“现代学徒制”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好家长,2015(21):99.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