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尚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古典文献之一,体现了两千多年前人们一系列的政治、 军事、文化、 法律等思想,这其中有许多是值得当代借鉴和吸收的。笔者试图从《尚书》的相关政治思想入手,希望总结出一些有助于加强当今社会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 《尚书》加强社会管理 启示
一、“德政”思想对加强社会管理的启示
行“德政”是贯穿《尚书》的重要政治思想之一。“德”成为了可以与“天”相比较的重要概念,所谓“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周武王在分析为什么能够打败夏桀时说:“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因而“戎商必克”。同时如果圣明的君主敬慎德行,天下就会归顺。即“明王慎德,四夷咸宾”。可见,是否行“德政”已经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使得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那么,如何行“德政”呢?大禹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养民思想。皋陶在回答禹提出的这一问题时说:“慎厥身、修思永…… 在知人、在安民”。此外要行德政就必须任用贤才去治理国家,做到“官不及私昵,惟其能”,“任贤勿贰”。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加强社会管理的启示主要有:
(一)提升社会管理者行德政的意识。
社会管理者是一个社会管理活动能否取得预定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是社会各项政策、计划的制定者、实施者、指导者,他们有无德政意识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实现和维护。社会管理者如何处理一已私利与社会公利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在追求政绩的同时具有“德政”的意识。提升社会管理者的“德政”意识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加强对他们“以德治国”思想的教育。
(二)确立德才兼备的用人意识。
“任官为贤才”,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与任用在注重能力、才干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其“德性”的要求与考察。要将有无德、是否贤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来衡量、选拔和任用社会管理者。避免那些有德无才甚至有才无德无才无德的人,来领导社会管理活动。事实证明,这些人所占的比例越大、地位越高,对社会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就越严重,对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就越不利。只有那些德才兼备的管理者才能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益,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也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二、“民本”思想与加强社会管理的启示
“敬德保民”是《尚书》中连贯一致的政治思想体系。“民本”思想常常伴随着“敬德”思想而出现。将这一思想表达的最为明确的便是《五子之歌》篇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句。直接提出只有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國家才会安宁的政治思想。在《洪范》篇中箕子除了向周武王建议要“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民”,即要重视老百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尚书》将民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与“天”的关系也渐渐达到了一致,甚至某种程度上说“民”的地位已经高于了“天”。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种重“民本”的政治思想,不仅来自理论的发展,更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召公在向周王总结了夏和殷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说:“智藏瘝在……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移易)”。天下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智者隐藏,恶人当政,那么统治者的权利自然无法维持了。这些民本思想今天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中。对加强今天社会管理的启示主要有:
(一)坚持民本思想,实现社会管理的民主化。
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在现实中的社会管理中就应该尽可能得体现人民的意志。真正做到人民当家做主。“只有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国家各项建设上来。”也只有实现社会管理的民主化、透明化,加强社会成员对社会管理活动的监督力度,才能有效解决社会管理过程中的种种腐败问题。所以社会管理民主化,不能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应该是切实体现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管理方式。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应该具体体现在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管理过程的民主化以及管理结果评价的民主化等方方面面中。
(二)坚持民本思想,促进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变革。
传统社会管理,更多的是表现在凌驾全社会之上,“管理者习惯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习惯于对社会成员的控制而非服务,习惯于帮公民做主而非共同治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这种单一的管理手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广大民众强烈的社会参与的愿望要求。甚至是许多问题(如贪污、浪费等)的导火线。要实现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就必须坚持民本思想,重视一般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培育各类公民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逐步使公民社会组织和公民转变为社会管理的真正主体之一”。由传统的社会单一管理手段到社会成员共同治理方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公民的社会参与度,充分利用、吸收广大公民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缓解、解决很多的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增科,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杨雪冬,陈家刚.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
(编辑王影)
关键词 《尚书》加强社会管理 启示
一、“德政”思想对加强社会管理的启示
行“德政”是贯穿《尚书》的重要政治思想之一。“德”成为了可以与“天”相比较的重要概念,所谓“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周武王在分析为什么能够打败夏桀时说:“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因而“戎商必克”。同时如果圣明的君主敬慎德行,天下就会归顺。即“明王慎德,四夷咸宾”。可见,是否行“德政”已经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使得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那么,如何行“德政”呢?大禹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养民思想。皋陶在回答禹提出的这一问题时说:“慎厥身、修思永…… 在知人、在安民”。此外要行德政就必须任用贤才去治理国家,做到“官不及私昵,惟其能”,“任贤勿贰”。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加强社会管理的启示主要有:
(一)提升社会管理者行德政的意识。
社会管理者是一个社会管理活动能否取得预定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是社会各项政策、计划的制定者、实施者、指导者,他们有无德政意识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实现和维护。社会管理者如何处理一已私利与社会公利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在追求政绩的同时具有“德政”的意识。提升社会管理者的“德政”意识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加强对他们“以德治国”思想的教育。
(二)确立德才兼备的用人意识。
“任官为贤才”,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与任用在注重能力、才干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其“德性”的要求与考察。要将有无德、是否贤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来衡量、选拔和任用社会管理者。避免那些有德无才甚至有才无德无才无德的人,来领导社会管理活动。事实证明,这些人所占的比例越大、地位越高,对社会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就越严重,对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就越不利。只有那些德才兼备的管理者才能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益,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也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二、“民本”思想与加强社会管理的启示
“敬德保民”是《尚书》中连贯一致的政治思想体系。“民本”思想常常伴随着“敬德”思想而出现。将这一思想表达的最为明确的便是《五子之歌》篇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句。直接提出只有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國家才会安宁的政治思想。在《洪范》篇中箕子除了向周武王建议要“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民”,即要重视老百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尚书》将民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与“天”的关系也渐渐达到了一致,甚至某种程度上说“民”的地位已经高于了“天”。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种重“民本”的政治思想,不仅来自理论的发展,更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召公在向周王总结了夏和殷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说:“智藏瘝在……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移易)”。天下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智者隐藏,恶人当政,那么统治者的权利自然无法维持了。这些民本思想今天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中。对加强今天社会管理的启示主要有:
(一)坚持民本思想,实现社会管理的民主化。
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在现实中的社会管理中就应该尽可能得体现人民的意志。真正做到人民当家做主。“只有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国家各项建设上来。”也只有实现社会管理的民主化、透明化,加强社会成员对社会管理活动的监督力度,才能有效解决社会管理过程中的种种腐败问题。所以社会管理民主化,不能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应该是切实体现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管理方式。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应该具体体现在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管理过程的民主化以及管理结果评价的民主化等方方面面中。
(二)坚持民本思想,促进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变革。
传统社会管理,更多的是表现在凌驾全社会之上,“管理者习惯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习惯于对社会成员的控制而非服务,习惯于帮公民做主而非共同治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这种单一的管理手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广大民众强烈的社会参与的愿望要求。甚至是许多问题(如贪污、浪费等)的导火线。要实现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就必须坚持民本思想,重视一般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培育各类公民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逐步使公民社会组织和公民转变为社会管理的真正主体之一”。由传统的社会单一管理手段到社会成员共同治理方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公民的社会参与度,充分利用、吸收广大公民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缓解、解决很多的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增科,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杨雪冬,陈家刚.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
(编辑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