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92-01
【经典案例】
在2015年我担任高三年级班主任的时候,3月12号晚上,班上有一名女生没有来上晚自习,于是我给她母亲打电话以询问情况,她母亲说孩子吃完饭就上学去了。因要给其它班上晚自习,我建议他们先去找一下孩子。在晚上10点钟的时候,她父母在市火车站找到了她。第二天,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我让孩子安静地坐在我的办公桌前写“心情说明书”,以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她最近的想法。她写的摘录如下:
石老师:
说实话,作为一名学生,我觉得我一直都做的不够合格,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我都做得很差,感觉到一无是处的时候,总是不想来学校。
昨晚没来上课,也没有请假,是因为我觉得理由不够充分。硬是没有想出来编个什么样的谎话去骗你,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变的诚实了,还是我真笨到一种境界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精神涣散,原因挺多的。在学校,我觉得很孤独,往日的朋友变成了敌人,和敌人抬头不见回头见的心情,着实不好过。
关于明天,我想了很多,多的让我觉得很累的时候,我就真的不愿意去想了。我现在只想安安静静的过下去,能学一点就学一点,不学也不能打扰别人。等到今年高中毕业,……老师,说实话,我挺不求上进的,但是我真的想让自己活的开心一点。这个社会现实让我不能呼吸。
老师,你知道吧,我这次考试考了个倒数第二!
学生:···
2013年3月13号
【心理确诊】
上面的“心情说明书”中写到:“作为一名学生,我觉得我一直都做的不够合格······感觉到一无是处的时候,总是不想来学校。”说明孩子内心比较自卑,想回避与他人的接触。“在学校,我觉得很孤独······着实不好过。”表明孩子内心孤独,在学校找不到可以倾诉和玩耍的朋友。“我现在只想安安静静的过下去,能学一点就学一点,不学也不能打扰别人。”反映该生沉默寡言、孤僻、对人对事冷淡。“我挺不求上进的,但是我真的想让自己活的开心一点。这个社会现实让我不能呼吸······”体现出孩子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和不满。她母亲告诉我,她们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孩子曾离家出走且有过自伤行为(如用刀划伤胳膊);孩子不爱和她们交流,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写博客。
【心理解惑】
1.社会环境因素
当代社会,人类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一部分人在潜意识里产生了对信息的排斥和对人际交流的厌倦,社会竞争的加剧、生存压力的加大,使一些家庭没有亲情爱意,这是孤独症或孤独感的一大诱因。有一种“蛋壳理论”认为,现代住宅过于封闭,孩子被关在里面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客观上容易导致孩子患上程度不同的孤独感。
2.教育因素
现在教育的功利化程度越来越高,学校过度重视学习活动,把学生“软禁”在教室里,使学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初中和高中考试次数频繁,考试后给学生排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久而久之,学习不好的学生在成绩面前抬不起头,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导致个别学生自卑感越来越强。
3.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长工作普遍比较劳累和紧张,无暇陪伴孩子。一些家长平日里忙于应酬、工作,对孩子漠不关心,受了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有些孩子本来有一些孤独倾向,父母却因他表现不如别的孩子,就对他大肆指责,甚至大施拳脚,使倾向演变成真正的孤独症,很少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4.自身因素
在诱发孤独的所有因素中,人自身因素是最主要的。造成孤独的心理原因大致有三类:一是目空一切,非常自傲。二是妄自菲薄,非常自卑。三是愤世嫉俗,追求完美的“理想世界”。我班上这位学生性格内向,不爱和人交往,喜欢生活在自己的空间中,无形中给自己上了枷锁。
【心理调节】
1.学校和教师是心理调节的保障
学校教育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通过集体活动,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克服“只看分数不看发展“的错误倾向,公平对待学生。多正面鼓励,多正确引导,多共同接触。
2.家庭是心理调节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孤独症或有严重孤独感孩子的成长。家长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和进行户外运动等方式,扩大孩子的兴趣范围。控制孩子上网、看电视的时间。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给孩子制定合适的目标,使孩子树立信心,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
3.学生是心理调节的重心
人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孤独症或有严重孤独感的学生要想摆脱孤独,主要依靠自我认知。摆脱孤独感可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自己积极主动去接近别人,一是通过改变自我,使别人愿意接近自己。其中,积极主动地接近别人是最好方法,如果主动帮助别人,可能为自己赢得一位朋友。
古语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孤独症或有严重孤独感的学生的纠正有时可能收效甚微,但不可因此而泄气,只有坚持,才能帮他们离开孤独的阴霾,寻找到心灵的阳光!
【经典案例】
在2015年我担任高三年级班主任的时候,3月12号晚上,班上有一名女生没有来上晚自习,于是我给她母亲打电话以询问情况,她母亲说孩子吃完饭就上学去了。因要给其它班上晚自习,我建议他们先去找一下孩子。在晚上10点钟的时候,她父母在市火车站找到了她。第二天,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我让孩子安静地坐在我的办公桌前写“心情说明书”,以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她最近的想法。她写的摘录如下:
石老师:
说实话,作为一名学生,我觉得我一直都做的不够合格,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我都做得很差,感觉到一无是处的时候,总是不想来学校。
昨晚没来上课,也没有请假,是因为我觉得理由不够充分。硬是没有想出来编个什么样的谎话去骗你,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变的诚实了,还是我真笨到一种境界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精神涣散,原因挺多的。在学校,我觉得很孤独,往日的朋友变成了敌人,和敌人抬头不见回头见的心情,着实不好过。
关于明天,我想了很多,多的让我觉得很累的时候,我就真的不愿意去想了。我现在只想安安静静的过下去,能学一点就学一点,不学也不能打扰别人。等到今年高中毕业,……老师,说实话,我挺不求上进的,但是我真的想让自己活的开心一点。这个社会现实让我不能呼吸。
老师,你知道吧,我这次考试考了个倒数第二!
学生:···
2013年3月13号
【心理确诊】
上面的“心情说明书”中写到:“作为一名学生,我觉得我一直都做的不够合格······感觉到一无是处的时候,总是不想来学校。”说明孩子内心比较自卑,想回避与他人的接触。“在学校,我觉得很孤独······着实不好过。”表明孩子内心孤独,在学校找不到可以倾诉和玩耍的朋友。“我现在只想安安静静的过下去,能学一点就学一点,不学也不能打扰别人。”反映该生沉默寡言、孤僻、对人对事冷淡。“我挺不求上进的,但是我真的想让自己活的开心一点。这个社会现实让我不能呼吸······”体现出孩子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和不满。她母亲告诉我,她们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孩子曾离家出走且有过自伤行为(如用刀划伤胳膊);孩子不爱和她们交流,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写博客。
【心理解惑】
1.社会环境因素
当代社会,人类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一部分人在潜意识里产生了对信息的排斥和对人际交流的厌倦,社会竞争的加剧、生存压力的加大,使一些家庭没有亲情爱意,这是孤独症或孤独感的一大诱因。有一种“蛋壳理论”认为,现代住宅过于封闭,孩子被关在里面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客观上容易导致孩子患上程度不同的孤独感。
2.教育因素
现在教育的功利化程度越来越高,学校过度重视学习活动,把学生“软禁”在教室里,使学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初中和高中考试次数频繁,考试后给学生排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久而久之,学习不好的学生在成绩面前抬不起头,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导致个别学生自卑感越来越强。
3.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长工作普遍比较劳累和紧张,无暇陪伴孩子。一些家长平日里忙于应酬、工作,对孩子漠不关心,受了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有些孩子本来有一些孤独倾向,父母却因他表现不如别的孩子,就对他大肆指责,甚至大施拳脚,使倾向演变成真正的孤独症,很少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4.自身因素
在诱发孤独的所有因素中,人自身因素是最主要的。造成孤独的心理原因大致有三类:一是目空一切,非常自傲。二是妄自菲薄,非常自卑。三是愤世嫉俗,追求完美的“理想世界”。我班上这位学生性格内向,不爱和人交往,喜欢生活在自己的空间中,无形中给自己上了枷锁。
【心理调节】
1.学校和教师是心理调节的保障
学校教育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通过集体活动,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克服“只看分数不看发展“的错误倾向,公平对待学生。多正面鼓励,多正确引导,多共同接触。
2.家庭是心理调节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孤独症或有严重孤独感孩子的成长。家长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和进行户外运动等方式,扩大孩子的兴趣范围。控制孩子上网、看电视的时间。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给孩子制定合适的目标,使孩子树立信心,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
3.学生是心理调节的重心
人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孤独症或有严重孤独感的学生要想摆脱孤独,主要依靠自我认知。摆脱孤独感可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自己积极主动去接近别人,一是通过改变自我,使别人愿意接近自己。其中,积极主动地接近别人是最好方法,如果主动帮助别人,可能为自己赢得一位朋友。
古语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孤独症或有严重孤独感的学生的纠正有时可能收效甚微,但不可因此而泄气,只有坚持,才能帮他们离开孤独的阴霾,寻找到心灵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