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货币供求上我们国家每年都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但仍然在金融运行中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对我国当前宏观金融运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别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并给出了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宏观;金融运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90-01
当前,我国的宏观金融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对货币供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下面将分别具体论述我国当前宏观金融运行中的问题、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一、关于当前我国国内信贷收支与外汇收支的平衡策略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资金流通出现了微观的资金紧缺与宏观的资金宽松并存格局,并且,这一态势还在不断发展。这不仅导致了企业资金的紧缺,银行的资金宽松;而且还会使得信贷收支宽松和金融收支紧张等多重矛盾并存,资金的流通情况就会变得复杂,使我们的政策选择陷入微观需求变宽松,宏观需求变紧缩的两难境地。
我认为,要客观的认清问题的原因,准确的把握宏观金融政策的取向,就要从开放经济的条件下的金融格局出发,将国际收支因素当成一个重要变量来分析国内的信贷收支与外汇收支的影响。假如这设想成立,引进“外汇储备”这一变量后,对社会的资金“微观紧缺,宏观宽松”这矛盾的现象做的解释就是正确的。
外汇储备是用人民币来买的, 近些年外汇储备增加了将近1200亿美元,则占用的人民币资金多达10,000亿元。央行的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中有40%是来购买外汇,减少了国内的资金的供应量。这样,就客观的说明了一个道理:外汇收支对信贷的收支平衡作用大大的增强了。所以,在政策的取向上,必须要从信贷的收支与外汇的收支综合的角度,研究新的政策。这样才能正确的实施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针对这样的问题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一)制定低利率政策,抑制外资的套利,进而减轻外汇压力;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的效益。(二)要增加进口,提高用汇,刺激國内的投资需求,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三)坚持实施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的对冲措施。 (四)要提高出口的退税率、降低进口设备关税等措施。
二、关于调整银行的信贷结构,减少金融的风险问题
关于应该如何支持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改革,关键就是要加强调整银行的信贷结构。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产品的结构、技术的结构、经济的结构调整。对信贷结构的调整,可以综合考虑提高其中三钟贷款的比例。首先要提高企业技术改进的贷款比重,要适当的减少流动资金贷款的比重其次要增加对民营经济贷款的比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进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后要加强对第三产业贷款的力度,加快第三产业额发展和劳动力商品化的进程,提高市场的深度,为国企实的战略性的重组让路。
另外,银行的信贷结构的调整还得考虑到区域经济的极端的不均衡的事实,信贷的政策安排必须得防止区域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由于属于“抓大”范畴的这部分在占国企总数量5%的大企业,即便产值、利润、设备和职工岗位在70%以上,但是仍旧在区域空间的布局上略显不平衡。假如95%的“小”企业不能发展,5%的“大”企业改组也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抓大放小”战略会造成资源投入上的悬殊差异,必须结合各区域的客观实际来制定其他的配套措施,比如说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以及实行适度的差异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等等。
三、关于宏观调控的方式转变对我国经济的运行和货币的供应量的影响及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问题
从1998年1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取消其对国有的商业银行长期实行的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取而代之的是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并且在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采取 “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型管理的体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这一举措,对于提高金融领域的宏观调控质量和效率,约束和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保持宏观总量的平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宏观的金融调控方式由贷款的限额控制到比例管理过度后,会对经济额运行和货币的供应量的调控产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那么目前将会预见到的以及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这种比例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对各大商行增加存款的激励,这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存款大战”和利率大战?会不会再次出现新的金融秩序混乱?如果这样,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措施措施来给予有效的防止呢? (二)这种比例管理在客观上会加剧地区经济的发展资金供给的“马太效应”,那么这会不会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差距? (三)这种比例管理是逐级控制,还是集中一级法人考核?如果是逐级控制那么会容易导致资金的“划地为牢”,会阻碍资金的自由调度和流动,而如果集中一级法人考核可能还会出现管理的“虚化”问题,使比例管理只是流于形式。
四、关于如何对待国内的金融风险和国际金融风险的问题
究竟该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个人认为,必须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个理性认识,首先是金融风险和金融经济制度间的关系;其次是国际的金融风险与国内的金融风险在各自的成因上有何区别;再次是国际的金融风险和国内的金融风险在外化形式及结果上有什么不同;最后是防范和化解国内外金融风险的对策选择问题。
我认为,目前我国国内的金融风险有很大的特殊性。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转轨时期的金融风险和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风险相比,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以及不一样的外化形式。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风险是典型的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的发生的外化结果就是金融得挤兑,从而引发支付危机,大量的金融机构因此倒闭,从而发生兼并以及收购的产权重组,加速金融资本的集中。而我们国家目前的金融风险不是一种市场风险,而是一种制度性的风险,这样,中国建立的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关键不是技术性因素,更不能完全效仿国外的作法,而是要抓住减少和消除“制度性风险”的生成因素,在金融的制度创新深化的同时,相应的进行整体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体制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难点与改革思路[J].望,2010(08).
[2]我国金融开放进程与金融监管的国内外协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0).
[3]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初显[J].金融博览,2009(11).
[4]分散化:纽约伦敦金融机构布局新特点[J].财金贸易,2010(01).
[5]对2006年常州金融运行的分析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02).
关键词:宏观;金融运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90-01
当前,我国的宏观金融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对货币供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下面将分别具体论述我国当前宏观金融运行中的问题、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一、关于当前我国国内信贷收支与外汇收支的平衡策略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资金流通出现了微观的资金紧缺与宏观的资金宽松并存格局,并且,这一态势还在不断发展。这不仅导致了企业资金的紧缺,银行的资金宽松;而且还会使得信贷收支宽松和金融收支紧张等多重矛盾并存,资金的流通情况就会变得复杂,使我们的政策选择陷入微观需求变宽松,宏观需求变紧缩的两难境地。
我认为,要客观的认清问题的原因,准确的把握宏观金融政策的取向,就要从开放经济的条件下的金融格局出发,将国际收支因素当成一个重要变量来分析国内的信贷收支与外汇收支的影响。假如这设想成立,引进“外汇储备”这一变量后,对社会的资金“微观紧缺,宏观宽松”这矛盾的现象做的解释就是正确的。
外汇储备是用人民币来买的, 近些年外汇储备增加了将近1200亿美元,则占用的人民币资金多达10,000亿元。央行的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中有40%是来购买外汇,减少了国内的资金的供应量。这样,就客观的说明了一个道理:外汇收支对信贷的收支平衡作用大大的增强了。所以,在政策的取向上,必须要从信贷的收支与外汇的收支综合的角度,研究新的政策。这样才能正确的实施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针对这样的问题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一)制定低利率政策,抑制外资的套利,进而减轻外汇压力;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的效益。(二)要增加进口,提高用汇,刺激國内的投资需求,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三)坚持实施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的对冲措施。 (四)要提高出口的退税率、降低进口设备关税等措施。
二、关于调整银行的信贷结构,减少金融的风险问题
关于应该如何支持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改革,关键就是要加强调整银行的信贷结构。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产品的结构、技术的结构、经济的结构调整。对信贷结构的调整,可以综合考虑提高其中三钟贷款的比例。首先要提高企业技术改进的贷款比重,要适当的减少流动资金贷款的比重其次要增加对民营经济贷款的比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进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后要加强对第三产业贷款的力度,加快第三产业额发展和劳动力商品化的进程,提高市场的深度,为国企实的战略性的重组让路。
另外,银行的信贷结构的调整还得考虑到区域经济的极端的不均衡的事实,信贷的政策安排必须得防止区域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由于属于“抓大”范畴的这部分在占国企总数量5%的大企业,即便产值、利润、设备和职工岗位在70%以上,但是仍旧在区域空间的布局上略显不平衡。假如95%的“小”企业不能发展,5%的“大”企业改组也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抓大放小”战略会造成资源投入上的悬殊差异,必须结合各区域的客观实际来制定其他的配套措施,比如说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以及实行适度的差异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等等。
三、关于宏观调控的方式转变对我国经济的运行和货币的供应量的影响及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问题
从1998年1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取消其对国有的商业银行长期实行的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取而代之的是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并且在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采取 “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型管理的体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这一举措,对于提高金融领域的宏观调控质量和效率,约束和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保持宏观总量的平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宏观的金融调控方式由贷款的限额控制到比例管理过度后,会对经济额运行和货币的供应量的调控产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那么目前将会预见到的以及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这种比例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对各大商行增加存款的激励,这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存款大战”和利率大战?会不会再次出现新的金融秩序混乱?如果这样,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措施措施来给予有效的防止呢? (二)这种比例管理在客观上会加剧地区经济的发展资金供给的“马太效应”,那么这会不会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差距? (三)这种比例管理是逐级控制,还是集中一级法人考核?如果是逐级控制那么会容易导致资金的“划地为牢”,会阻碍资金的自由调度和流动,而如果集中一级法人考核可能还会出现管理的“虚化”问题,使比例管理只是流于形式。
四、关于如何对待国内的金融风险和国际金融风险的问题
究竟该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个人认为,必须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个理性认识,首先是金融风险和金融经济制度间的关系;其次是国际的金融风险与国内的金融风险在各自的成因上有何区别;再次是国际的金融风险和国内的金融风险在外化形式及结果上有什么不同;最后是防范和化解国内外金融风险的对策选择问题。
我认为,目前我国国内的金融风险有很大的特殊性。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转轨时期的金融风险和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风险相比,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以及不一样的外化形式。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风险是典型的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的发生的外化结果就是金融得挤兑,从而引发支付危机,大量的金融机构因此倒闭,从而发生兼并以及收购的产权重组,加速金融资本的集中。而我们国家目前的金融风险不是一种市场风险,而是一种制度性的风险,这样,中国建立的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关键不是技术性因素,更不能完全效仿国外的作法,而是要抓住减少和消除“制度性风险”的生成因素,在金融的制度创新深化的同时,相应的进行整体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体制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难点与改革思路[J].望,2010(08).
[2]我国金融开放进程与金融监管的国内外协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0).
[3]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初显[J].金融博览,2009(11).
[4]分散化:纽约伦敦金融机构布局新特点[J].财金贸易,2010(01).
[5]对2006年常州金融运行的分析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