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论述文写作教学是浙江省高中语文郑可菜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一个教研重点。依托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工作室申请了“论述文写作教学”专题学时培训,“学科带头人”全员参与——既做培训者又做参训学员。培训立足于教学需求,着眼于教学问题,注重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以下两篇论文和一个教学设计案例是工作室近期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 要:面对论述类文章,学生“读不懂”“不理解”“不会写”的背后,隐藏的是思维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论述文写作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开阔眼界,通过经验建立自己的常识体系,建立自己的参照思维体系。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批判性思维;写作教学
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是现今中学语文教育的难解之痛。学生对论述类文章的写作表现出一贯的惶恐,常常不知所措,“读不懂”“不理解”“不会写”,而最终写作的结果也往往难如人意。如2016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作文题:
有一个家庭农场,叔侄养牛、挤奶,收入高于一般人,日子过得充实惬意。但也有苦恼,他们不能出远门,不能旅行,因为牛每天要产奶。牛被人驯化、圈养,其实人也被牛束缚了。
生活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有了汽车、手机、互联网,以为生活空间大了,其实也可能被它们掌控了;掌握了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以为有助于交流,也可能又陷入一种思维定势。
对这类现象,你有什么体验或看法?写一篇文章。
这本是关于控制与被控制、发展和限制的议题,却有好些学生理解为“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关于牛场的生活,解决问题是关键”,还有学生仅就“手机使用”发表评论,也有一些学生以类似“人生多苦恼,应改变思维方式”来立意,都偏离了题意。
学生“读不懂”“不理解”“不会写”的状况背后,首先还是思维的问题,其次才是表达的问题。学生缺少这样的写作经验,缺少这样的事例见闻,缺少这样对事例的思考,缺少这样的逻辑习惯,也缺少这样的理性表达语言。写作难度可想而知。由此,建立论述文写作的批判性思维,首先是要开阔眼界,通过经验建立自己的常识体系,建立自己的参照思维体系。个体的批判性思考和参照思维体系的建立,并不完全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而是一个边练习思考边逐步建立的过程,即在经历中提高,在训练中完善。
一、以常识夯基础
眼界影响境界,影响一个人思维的能力,影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拓宽眼界才能增长常识。一个人如果对某些事物缺少基本的了解,又何谈有针对性的批判性思考呢?罗伯特·恩尼斯定义的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这些都建立在最基础的常识之上。一个学生如果连智能手机都没有听说过,又如何去判断它的价格和价值呢?他都未曾了解“贸易战”的所指又如何去判断它的价值和意义呢?更何况是用更高级的批判性思维去分析思考它的原因和趋势。
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显然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它可以来自于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思维者需要有对常见事物的基本认知和理解,知道“是什么,不是什么”,知道“怎么样”,知道基本的区别。这些常识是批判性思维体系的基石。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董毓老师概括的批判性思维的六类技能是阐释、分析、推理、评估、解说、自律。做到这些技能,还需要了解有关事物的前身后世、影响条件,懂得社会历史文化科技方方面面的一些知识,掌握一些专业的原理规律、定则共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技术的进步,我们获取这些常识的数量和速度都成倍增长,现在已变得轻松简单了。参照思维系统的建立,不能只仅仅依赖简单的了解性知识和识记性知识,深度认识显然更加重要。要进入认知的深层,就需要建立起知识联结的网络。我们需要把这些分散凌乱的知识整理联结,构成有机的网络。只有在多维的知识网络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这个人或者事的各种侧面,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这个人的言行、这个事的趋势,进而得出自己的相对理性的看法和見解。决定我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是我们建立在常识之上的知识网络,即这种深度认知。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个常识也容易形成成见,囿于自我认识而影响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建立参照体系
每个人在常识之外,还往往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有这些构成了这个人的参照思维体系。参照思维体系是一个人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标准。经过自己的参照思维体系的比照和审视,我们作出自己的选择,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群体之中生活。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思维模式生活,按自己的思维体系处世。个体的思维体系与社会标准之间常发生碰撞,或相符认同,或矛盾背离。个人要接受社会公共价值和公共逻辑的校正,用批判性思维反思“个人之理”,从而走向“公共说理”。个人与社会标准之间的校正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过程。个人只有尽可能摆脱自己的成见,站在公共立场上分析各种观点和理据,权衡利弊,才能作出合理而公正的判断。
个人囿于自己的成见作出的判断,有时候往往会背离社会的价值体系。在写作课上讨论“23岁消防队员姚为君因救95岁老太而牺牲”的事件时,有不少学生认为:“我们每个人追求的东西都不一样,这是个人的选择。有些人只想让自己过得好,觉得外面的世界跟自己没关系,这无可厚非。”这种自私的个人主义论调,就和我们当前主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持有这种观点的学生在进行批判性思考后,比照社会公共价值,权衡反思,就会慢慢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靠拢、校正。在美国佛罗里达情人节校园枪击惨案中,同样为救人而牺牲的华裔男孩王孟杰,他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还体现了社会公共价值之人性至善。“在个人主义泛滥的美国,西方太需要这种精神来凝聚整个社会的力量了。”“特朗普评价:勇敢地为了帮助他人而献身,这样惨烈的悲剧只有英雄才能面对。”(《被盖上星条旗的美国少年英雄和被解构的赖宁》共青团中央微博,2018年02月21日)中美两国人民的一致赞扬也反映了这一壮举是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人生活在具体的时空当中,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断一定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和约束,所以要校正自己的判断,来趋近社会公共的核心价值。在众多的观点中,我们需要学会校正自身的思维体系,比对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在整个社会中的坐标。 人对事物的思考,会受到外部世界的诸多影响,所受的影响也未必是正向的,有时候往往表现为个体理性的迷失和盲从。当今社会,互联网发达,智能设备先进,舆论场中各种论调喧嚣尘上,鱼龙混杂,似是而非,常常迷人耳目,乱人心神。所以批判性思维在当下社会尤其显得重要。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警惕思维黑洞
现代社会媒体发达,我们获得信息资讯就变得非常容易,遇到问题,随时可以上网查找信息寻求答案,但实际上,我们的思维可能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框架之中,这就患上了“路径依赖症”。“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美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各种媒体软件在你使用的时候,会依据一个人的浏览记录呈现的偏好,不断推荐符合其口味和价值观的内容,慢慢地使其养成阅读习惯,也慢慢地潜在地影响了人,而受众却无知无觉。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其轻易走不出去,从而被固化、窄化。
应对的策略就是多方面获得信息和观点,多角度思考问题,或者说就是要使用批判性思维,走出路径依赖。
而另一方面,看似纷繁的网络世界,信息铺天盖地,但想要获得完整的信息却不太可能。因此,建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树立起“信息是不完美也是不完全的”这一观念。我们在生活之维中所遇见的事件,包括各种信息和观点,都很难完全知悉它的来龙去脉、发生的背景条件、关涉的各方利益等等,所以,很多事件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有很多信息的盲点。这正类似于博弈论和经济学里的“不完全信息”和“不完美信息”两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上的信息不全问题。因此,我们在批判性思考之前,就要建立信息有瑕疵的观念,而不能完全绝对地依赖这些信息作出判断。现在社会上、网络上有很多事情常常出现“反转”一说,都是因為这一点。
明了这些之后,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就要留意各种缺失和漏洞。谨慎等待显然比匆忙发表观点要明智得多,而且表达用语方面,显然更需要审慎、委婉。
四、优化训练策略
常识需要学习增进,而思维能力需要训练提高。深度认知的联结、思维体系的建立、个体价值观的确立,都只能在训练过程中、在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中真正建立起来。而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还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讲授只能传递知识,而且知识的留存率也不高,但是学生的自主训练、“做中学”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思维水平。作家龙应台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确实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堂课前三分钟时事演讲、每周三篇随笔的教学设置,能给予学生表达输出的压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寻找材料,去分析,并在分析中学会分析、在批判中学会批判、在判断中学会判断,在具体的案例、事件中去生成自己对这个事件、这个社会的看法。所以,论述文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如何推动学生去阅读论述类文章,如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写作指导,如何设置任务、提供情境以减少学生写作时所遇到的困难,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学生提供练习支架,为学生提供诸如思维导图、鱼骨图、因果关系追问法等等思维工具,为学生提供诸如破窗理论、剧场效应等理论工具,为学生提供诸如“引—议—联—结”微时评基本结构等论述文模板,都是应有的教学内容。其最终也是为了促进学生自身去练习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建立自己的参照思维系统,去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拥有了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和工具,并不能保证有效地思考、运用。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态度,需要长期反复的运用、反思,以养成习惯。
思维的品质是论述文写作的根本,只注重语言表达而不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师须引导学生拓宽眼界,增长常识,建立自己的参照思维体系,建立批判性思维,并在写作中有效地运用批判性思维。
摘 要:面对论述类文章,学生“读不懂”“不理解”“不会写”的背后,隐藏的是思维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论述文写作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开阔眼界,通过经验建立自己的常识体系,建立自己的参照思维体系。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批判性思维;写作教学
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是现今中学语文教育的难解之痛。学生对论述类文章的写作表现出一贯的惶恐,常常不知所措,“读不懂”“不理解”“不会写”,而最终写作的结果也往往难如人意。如2016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作文题:
有一个家庭农场,叔侄养牛、挤奶,收入高于一般人,日子过得充实惬意。但也有苦恼,他们不能出远门,不能旅行,因为牛每天要产奶。牛被人驯化、圈养,其实人也被牛束缚了。
生活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有了汽车、手机、互联网,以为生活空间大了,其实也可能被它们掌控了;掌握了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以为有助于交流,也可能又陷入一种思维定势。
对这类现象,你有什么体验或看法?写一篇文章。
这本是关于控制与被控制、发展和限制的议题,却有好些学生理解为“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关于牛场的生活,解决问题是关键”,还有学生仅就“手机使用”发表评论,也有一些学生以类似“人生多苦恼,应改变思维方式”来立意,都偏离了题意。
学生“读不懂”“不理解”“不会写”的状况背后,首先还是思维的问题,其次才是表达的问题。学生缺少这样的写作经验,缺少这样的事例见闻,缺少这样对事例的思考,缺少这样的逻辑习惯,也缺少这样的理性表达语言。写作难度可想而知。由此,建立论述文写作的批判性思维,首先是要开阔眼界,通过经验建立自己的常识体系,建立自己的参照思维体系。个体的批判性思考和参照思维体系的建立,并不完全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而是一个边练习思考边逐步建立的过程,即在经历中提高,在训练中完善。
一、以常识夯基础
眼界影响境界,影响一个人思维的能力,影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拓宽眼界才能增长常识。一个人如果对某些事物缺少基本的了解,又何谈有针对性的批判性思考呢?罗伯特·恩尼斯定义的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这些都建立在最基础的常识之上。一个学生如果连智能手机都没有听说过,又如何去判断它的价格和价值呢?他都未曾了解“贸易战”的所指又如何去判断它的价值和意义呢?更何况是用更高级的批判性思维去分析思考它的原因和趋势。
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显然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它可以来自于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思维者需要有对常见事物的基本认知和理解,知道“是什么,不是什么”,知道“怎么样”,知道基本的区别。这些常识是批判性思维体系的基石。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董毓老师概括的批判性思维的六类技能是阐释、分析、推理、评估、解说、自律。做到这些技能,还需要了解有关事物的前身后世、影响条件,懂得社会历史文化科技方方面面的一些知识,掌握一些专业的原理规律、定则共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技术的进步,我们获取这些常识的数量和速度都成倍增长,现在已变得轻松简单了。参照思维系统的建立,不能只仅仅依赖简单的了解性知识和识记性知识,深度认识显然更加重要。要进入认知的深层,就需要建立起知识联结的网络。我们需要把这些分散凌乱的知识整理联结,构成有机的网络。只有在多维的知识网络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这个人或者事的各种侧面,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这个人的言行、这个事的趋势,进而得出自己的相对理性的看法和見解。决定我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是我们建立在常识之上的知识网络,即这种深度认知。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个常识也容易形成成见,囿于自我认识而影响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建立参照体系
每个人在常识之外,还往往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有这些构成了这个人的参照思维体系。参照思维体系是一个人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标准。经过自己的参照思维体系的比照和审视,我们作出自己的选择,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群体之中生活。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思维模式生活,按自己的思维体系处世。个体的思维体系与社会标准之间常发生碰撞,或相符认同,或矛盾背离。个人要接受社会公共价值和公共逻辑的校正,用批判性思维反思“个人之理”,从而走向“公共说理”。个人与社会标准之间的校正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过程。个人只有尽可能摆脱自己的成见,站在公共立场上分析各种观点和理据,权衡利弊,才能作出合理而公正的判断。
个人囿于自己的成见作出的判断,有时候往往会背离社会的价值体系。在写作课上讨论“23岁消防队员姚为君因救95岁老太而牺牲”的事件时,有不少学生认为:“我们每个人追求的东西都不一样,这是个人的选择。有些人只想让自己过得好,觉得外面的世界跟自己没关系,这无可厚非。”这种自私的个人主义论调,就和我们当前主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持有这种观点的学生在进行批判性思考后,比照社会公共价值,权衡反思,就会慢慢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靠拢、校正。在美国佛罗里达情人节校园枪击惨案中,同样为救人而牺牲的华裔男孩王孟杰,他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还体现了社会公共价值之人性至善。“在个人主义泛滥的美国,西方太需要这种精神来凝聚整个社会的力量了。”“特朗普评价:勇敢地为了帮助他人而献身,这样惨烈的悲剧只有英雄才能面对。”(《被盖上星条旗的美国少年英雄和被解构的赖宁》共青团中央微博,2018年02月21日)中美两国人民的一致赞扬也反映了这一壮举是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人生活在具体的时空当中,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断一定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和约束,所以要校正自己的判断,来趋近社会公共的核心价值。在众多的观点中,我们需要学会校正自身的思维体系,比对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在整个社会中的坐标。 人对事物的思考,会受到外部世界的诸多影响,所受的影响也未必是正向的,有时候往往表现为个体理性的迷失和盲从。当今社会,互联网发达,智能设备先进,舆论场中各种论调喧嚣尘上,鱼龙混杂,似是而非,常常迷人耳目,乱人心神。所以批判性思维在当下社会尤其显得重要。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警惕思维黑洞
现代社会媒体发达,我们获得信息资讯就变得非常容易,遇到问题,随时可以上网查找信息寻求答案,但实际上,我们的思维可能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框架之中,这就患上了“路径依赖症”。“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美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各种媒体软件在你使用的时候,会依据一个人的浏览记录呈现的偏好,不断推荐符合其口味和价值观的内容,慢慢地使其养成阅读习惯,也慢慢地潜在地影响了人,而受众却无知无觉。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其轻易走不出去,从而被固化、窄化。
应对的策略就是多方面获得信息和观点,多角度思考问题,或者说就是要使用批判性思维,走出路径依赖。
而另一方面,看似纷繁的网络世界,信息铺天盖地,但想要获得完整的信息却不太可能。因此,建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树立起“信息是不完美也是不完全的”这一观念。我们在生活之维中所遇见的事件,包括各种信息和观点,都很难完全知悉它的来龙去脉、发生的背景条件、关涉的各方利益等等,所以,很多事件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有很多信息的盲点。这正类似于博弈论和经济学里的“不完全信息”和“不完美信息”两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上的信息不全问题。因此,我们在批判性思考之前,就要建立信息有瑕疵的观念,而不能完全绝对地依赖这些信息作出判断。现在社会上、网络上有很多事情常常出现“反转”一说,都是因為这一点。
明了这些之后,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就要留意各种缺失和漏洞。谨慎等待显然比匆忙发表观点要明智得多,而且表达用语方面,显然更需要审慎、委婉。
四、优化训练策略
常识需要学习增进,而思维能力需要训练提高。深度认知的联结、思维体系的建立、个体价值观的确立,都只能在训练过程中、在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中真正建立起来。而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还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讲授只能传递知识,而且知识的留存率也不高,但是学生的自主训练、“做中学”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思维水平。作家龙应台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确实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堂课前三分钟时事演讲、每周三篇随笔的教学设置,能给予学生表达输出的压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寻找材料,去分析,并在分析中学会分析、在批判中学会批判、在判断中学会判断,在具体的案例、事件中去生成自己对这个事件、这个社会的看法。所以,论述文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如何推动学生去阅读论述类文章,如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写作指导,如何设置任务、提供情境以减少学生写作时所遇到的困难,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学生提供练习支架,为学生提供诸如思维导图、鱼骨图、因果关系追问法等等思维工具,为学生提供诸如破窗理论、剧场效应等理论工具,为学生提供诸如“引—议—联—结”微时评基本结构等论述文模板,都是应有的教学内容。其最终也是为了促进学生自身去练习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建立自己的参照思维系统,去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拥有了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和工具,并不能保证有效地思考、运用。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态度,需要长期反复的运用、反思,以养成习惯。
思维的品质是论述文写作的根本,只注重语言表达而不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师须引导学生拓宽眼界,增长常识,建立自己的参照思维体系,建立批判性思维,并在写作中有效地运用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