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共识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_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雪夏雨,春华秋实,可谓自然界之常识。人自幼经寒历暑,会慢慢明白自然之理。人慢慢长大,在家庭熏陶和社会熏染中,便知美丑妍媸,人礼待道。成人之后,经过历练,知道了社会担当和人性的微妙,晓得了善恶是非,可谓有了点社会公德方面的常识,算个“社会人”了。
  自然常识,只要不是天生智力缺陷,一般都能理解,容易达成共识。所以,公司之间、单位之间,在谈项目说事时,一般会先聊两句天气,其实是希望所谈的事,也像谈的天气一样,达到双方认同。
  然而,社会公德之常识,却很难像老天爷制定的规律一样,让天下人不得不认同。当下一些人,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以后的发展,专门靠挖别人大厦的墙角,来修自己的小破屋,完全置契约、公德等常识于不顾。
  朋友说,有一亲戚干装修,给一皮毛加工厂做装修,下水管用了家庭装修用的直径三四厘米的管。朋友劝亲戚:人家做皮毛加工,用这样的管,三两天不就堵了?亲戚说:不管这些,只要验收时通了,就“欧”了!———为一点蝇头小利,就给人埋雷。一叶障目,利欲熏心。
  在自然常识方面,人們不得不尊重自然,并达成共识。你大雨天出门不打伞,愣头愣脑在雨中飘,那可能真是想让脑子进水———当然,现在看来,之前过分注重人定胜天,人为改变地形地貌的一些工程,已经遭到大自然的报应了。而在文明公德方面,你若没一点公德心与同理心,有常识没共识,报应也是迟早的事。
  此前还看过一个故事,说一同胞去美国旅游,看到当地一年轻乞丐,四肢发达,身体倍儿棒,举着帽子在街头乞讨。他走上前丢给乞丐10美元,像咱所熟悉的大爷大妈数落不成器的孩儿般,说道:“年纪轻轻的,干点啥不好,为啥干这行呢?”孰料,年轻乞丐把钱还给他,回了句:“我的故事,不是靠10元钱能买来的。”这又是个鸡同鸭讲,让人大跌眼镜摸不着北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同胞和年轻乞丐,你更倾向于谁?一些上岁数的大爷大妈可能会站在同胞一边,继续数落那个乞丐: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但是,我想帮那位年轻乞丐,再回敬几句:这样以利他之名,行口伐之实,叫行善吗?扪心自问,许多时候,我们在数落别人时,是不是把自己的意志与逻辑,强加于别人?这样做,其实把人与人之间起码的尊重遗忘了。然而,这似乎就是我们某些人所认同的常识:你得跟太阳底下的大多数人一样,不然,你就是异类,会被排除人类圈的。最后,他还得说:这是为你好!
  再讲个故事,去年搞笑诺贝尔奖(由科学幽默杂志主办,评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其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生物学奖的获得者是英国人托马斯?司怀特斯。他的获奖原因是,他混进了羊群,当了几天山羊———他安上模拟山羊四肢的假肢,像山羊一样行走;他甚至像羊一样吃草,为此还专门安装了一个人工瘤胃,来消化青草。他最后得到了山羊的亲近与好感。牧羊人说他成功了。
  这个英国人的职业是概念设计师,而他的所作所为相当于行为艺术。托马斯说这个作品的源起是这样的:鉴于压力大、焦虑、烦躁已成现代人的生活常态,托马斯想体验一下无忧无虑的动物的生活,借以远离喧嚣烦乱的尘世。
  一切水落石出之后,你是不是恍然大悟,觉得这哥儿们特伟大?或许你还会想到,这种行为演绎对抑郁症可能还有效果呢。那么,我再做个假设:倘若那个年轻乞丐行乞是为类似项目募集资金,你又作何感想呢?
  如果把我们当下的公序良俗与人性标杆当成一个常态,那么,许多人看到的“常态”,心中的常识,正如一潭死水,一成不变;而思想家、艺术家,特别是特立独行的行为艺术家,他们就是搅动水池的人。他们让人一次次重新认识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常道”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所以他们不会说,他们要做出来,以特立独行的方式,给你当头一棒!
  三个故事,三个层次:自私的装修商,无利他心;表面上施舍他者的唯我独尊者,不知尊重为何物;努力把自己变成山羊的行为艺术家,看到了现代文明的桎梏之苦,正无私无我地寻求逃脱之方。
  有人说,看过那个山羊男人的报道了。他希望把自己的设想,实现科技转化,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看,这说到底还是一种商业行为。是的,由于固化的常识体认,你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其他文献
在上个世纪后几十年,一提起李贞,在党内军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因为,她不但是1927年中国革命最危难的时刻参加的共产党,而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开国将军中唯一的女将军。当然,她还是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她更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职务———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还有许多人不知道的,那就是李贞的“
期刊
晚上看电视,是一场时装秀,内容是关于帽子的。荧屏上,各色美女帅男,随着悠扬的音乐,在闪亮的霓虹灯光下,几乎都头戴一顶前卫帽子,闪亮登场。这些形状各异,花样繁多的帽子,令男性棱角更分明,女性更美丽迷人。而作为观众,我的“视觉”在整体被提升的同时,看着,看着,突然想到了帽子与我们的人生。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帽子是戴在头上起保暖、防雨、遮日、装饰等作用的用品。古人云:“人之有帽,犹宫室之有墙屋。”
期刊
公元前522年,青年孔子听到在郑国行改革善政的公孙侨(即子产)去世的消息,就痛哭流涕地说:“古之遗爱也。”有宋一代持这种古君子遗风的,除了范仲淹,就是苏东坡了。  东坡一生,帮困济危,广做善事;但依我看,1091年前后屡次上表恳请朝廷宽免百姓官债,是其最可称颂的一桩大善之举。由此而得益受惠的,不是某几个人,而是天下所有穷苦百姓。  百姓何以背负官债?追溯起来,都是20年前熙宁变法种下的苦果。彼时强
期刊
《仙缘与尘缘》是著名作家王安忆新近推出的散文随笔集,整本书围绕旅行、世情、读书、忆旧等不同主题分为四辑。我行,我看,我写,我读,我思,与王安忆身为小说家时是躲在人物背后的不同,这本清新别致的散文小品充满温情与意趣,融汇了她对人性的体贴和对世情的幽微洞察。  行旅与世情,仙缘与尘缘,读书与写作。在这本书中,王安忆从容悠游,袒露自己在小说中不曾呈现的内心世界,其思想独到、深邃而不流于俗。读者或许可以从
期刊
读书的好处举世公认,从我国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到外国的“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但,国人为何读书少?  这个“少”也是举世公认的,我看过许多资料综合也如此。以色列年人均读书量60本,日本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我国为4.56本,倒数第一!  国家不重视吗?否。提倡全民读书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全国各村建立农家书屋,
期刊
笑有多种。按程度分有微笑、大笑、狂笑,按聲音分有嘻嘻、呵呵、嗤嗤、嘿嘿、咯咯、哈哈,按意思分有冷笑、嘲笑、讥笑、奸笑、狞笑、淫笑、坏笑、窃笑、嬉笑、耻笑、苦笑、憨笑、傻笑等等。  这么多种笑,其实就两类,一类真笑,真诚自然地笑,心悦而生,“笑是神的伪装”就是对真笑的赞美;一类假笑,虚情假意装出来的笑,学名称之伪笑,突出特征是假哈哈,俗称哈哈秀。  哈秀大师首推曹操。有人统计《三国演义》里曹操共笑了
期刊
近日,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考研名师张雪峰谈到职场规则时说,求职面试时千万别问五险一金和有没有加班费,他非常讨厌问五险一金的求职者,这是一群“进入职场的目标是未来以拿退休金去生活的人”,这样的人没追求。这段话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巨大争议,难道求职者问自己的基本福利保障就是没理想、没追求?有网络媒体发表评论说:不跟你谈“五险一金”的老板,都是在耍流氓!我说一个字“好”,两个字“很好”,三个字“好得很”!  
期刊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一千多年前,诗人孟浩然应老友相邀,来到田家体验,用诗家的笔触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惬意。无独有偶,西方浪漫诗人荷尔德林吟出“人,诗意地栖居”,后来经过海德格尔的阐发,成了乡村哲学的新境界。然而,曾几何时,我回到家乡那个偏僻的小村庄,倾颓的院落,了无生气,它们的荣耀已荡然无存———当年盖一栋那样的大瓦房,是要记入家族方志的,是村里的大事件。几千年农耕
期刊
今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先生,将毕生积蓄———8809446元———全部捐给华农大,学校用这笔款项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读着《新华每日电讯》这则报道,我看到的不单是一位“可敬的老人”,而且是一片“无言的火花”。  880多万元,对一位大学教授来说,若非年复一年克勤克俭,日复一日省吃省用,断难“积少成多”。我不认识卢永根。但我相信,他的这些钱财,都是
期刊
衣锦还乡,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向乡里夸耀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显摆。典出《旧唐书·姜暮传》:“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  中国历史上,帝王和英雄们都有一个嗜好,就是在打下天下后,总要衣锦还乡,回到故里,榮耀一番,让眼看着他们长大的父老乡亲,看着他在衣绣锦袍加身,香车宝马万人拥戴中打道回乡,光宗耀祖。于是,我们看到,衣锦还乡成了中国封建文化背景下功成名就的帝王们示威显荣的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