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延华先生自研究生毕业后,便从广西来到湖南一所高校从事艺术教学、创作与研究工作并任基础课部主任。观赏他近年来的风景写生作品,我们似乎可将其视为他随遇而安时的逸情之作或者是他带学生外出上风景写生课时的范作,因为在他笔下无论是幽静的小路、荒僻的小溪,还是广袤的乡野,他都是一丝不苟地严谨写生与现场描绘,但又不失艺术性的娴熟表现与审美意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艺术路子与审美兴趣比较广泛,除了油画、水彩画、中国画、书法之外,他还喜欢写一些有感而发的杂感、散文等,其绘画作品更是多次入选省、市画展并获奖。纵观他近期的这些写生作品,我们认为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取景之平凡
蒋延华先生风景写生作品的取景大多来自他周遭的日常生活或教学生活,有校园、乡间田野、村落农舍等。这些平凡而“随意”的景色,给我们的感受与印象是:要么是他习以为常的工作场景或者是他童年生活过的类似乡村,要么是他带学生深入生活发现的乡野美景。作品的取景虽平凡,但都能让我们观赏后与他的画意产生共鸣,并通過这些平淡的景色产生一种与浩瀚景象迥然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漫不经心”的“偶遇”景色,一方面体现了他特有的视象经验与形象感悟,另一方面又是他心源、视象、手艺三位一体的“有感而发”与“真情流露”。这,便是我们认为蒋延华先生风景写生作品的第一个特点或特色。如他的钢笔淡彩《校园一角》,取景就非常平凡,虽然画面由一些简单的树木、杂草、远山再加上球场的一角与一条小路所构成,但却能让许多有过校园生活的人,一眼看过去就会别有一番滋味,甚至浮想联翩。其实越是简单、平凡的景象,越是能考验一位画家对于画面处理与画境把握的能力。而蒋延华先生在此画上恰到好处的处理,让这些景物繁疏有序、错落有致地构成了一种幽静、幽美的画意。这其中或许隐约还可以让人品出他内心的淡然清远。
二、画面之“静趣”
蒋延华先生的风景写生作品不仅近、中、远景层次分明,画面相对完整,而且还给人一种“静趣”之意。就一般户外风景写生而言,由于受到天时地利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作画者常易陷入“现场感”而将写生转化为“急就篇”的困境,因而不少人的写生画面常易犯“脏”“碎”“花”“乱”的毛病,更难做到“心静”与“意静”了。而蒋延华先生在风景写生中却做到了,不仅在他的风景写生中不出现人、不点缀人,但又令人感到有人、有人间的烟火味。也正是这种画面的“静趣”,构成了他风景写生作品的第二个特点。当然,这或许与他风景写生教学的要求有关。如他在油画《城郊秋景》一画,既对画中主体的小树林、野草与池塘做了很好的塑造,又用远处高楼的房顶、成片的树林及浅蓝色的天空将城郊清新的空气、静溢的景色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此处真是一个令人休闲、安神、遐思的好地方,可谓“静趣”顿生。
三、画境之恬淡
蒋延华先生风景写生作品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画境恬美。换句话说,就是在他的作品中都透露出一种平淡、安详、平和或恬静的画境之美,甚至还暗含着一丝流动着的朦胧美感。众所周知,中国绘画精神是追求“画中有诗”意境的,而“惟造平淡难”则是古今画家的一个画境难题。因为平淡不是平淡无味,而是淡而有味,诚如我国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对于平淡之境,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又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国北宋的文豪与画家苏轼更是用两句话来概括平淡之境,即“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着重强调了平淡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与意味。所以,我们认为蒋延华先生的校园、乡间风光作品,正是他“游于艺”的清新自然的审美追求与豁达情怀的体现。如他的油画《屏山秋色》,画中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秋意盎然。最有趣的还是画中远景树林深处的一片房屋,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实写照而给了观赏者以意外的欣喜与意境。
总之,观赏蒋延华先生的风景写生作品,我们能获得一种平凡、平静、平淡之美感。它让我们的心境不再焦灼,也不再伤感,而有一种“空灵”心态下的“静趣”与恬淡与一种了悟人生意义的愉悦之情怀。
一、取景之平凡
蒋延华先生风景写生作品的取景大多来自他周遭的日常生活或教学生活,有校园、乡间田野、村落农舍等。这些平凡而“随意”的景色,给我们的感受与印象是:要么是他习以为常的工作场景或者是他童年生活过的类似乡村,要么是他带学生深入生活发现的乡野美景。作品的取景虽平凡,但都能让我们观赏后与他的画意产生共鸣,并通過这些平淡的景色产生一种与浩瀚景象迥然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漫不经心”的“偶遇”景色,一方面体现了他特有的视象经验与形象感悟,另一方面又是他心源、视象、手艺三位一体的“有感而发”与“真情流露”。这,便是我们认为蒋延华先生风景写生作品的第一个特点或特色。如他的钢笔淡彩《校园一角》,取景就非常平凡,虽然画面由一些简单的树木、杂草、远山再加上球场的一角与一条小路所构成,但却能让许多有过校园生活的人,一眼看过去就会别有一番滋味,甚至浮想联翩。其实越是简单、平凡的景象,越是能考验一位画家对于画面处理与画境把握的能力。而蒋延华先生在此画上恰到好处的处理,让这些景物繁疏有序、错落有致地构成了一种幽静、幽美的画意。这其中或许隐约还可以让人品出他内心的淡然清远。
二、画面之“静趣”
蒋延华先生的风景写生作品不仅近、中、远景层次分明,画面相对完整,而且还给人一种“静趣”之意。就一般户外风景写生而言,由于受到天时地利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作画者常易陷入“现场感”而将写生转化为“急就篇”的困境,因而不少人的写生画面常易犯“脏”“碎”“花”“乱”的毛病,更难做到“心静”与“意静”了。而蒋延华先生在风景写生中却做到了,不仅在他的风景写生中不出现人、不点缀人,但又令人感到有人、有人间的烟火味。也正是这种画面的“静趣”,构成了他风景写生作品的第二个特点。当然,这或许与他风景写生教学的要求有关。如他在油画《城郊秋景》一画,既对画中主体的小树林、野草与池塘做了很好的塑造,又用远处高楼的房顶、成片的树林及浅蓝色的天空将城郊清新的空气、静溢的景色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此处真是一个令人休闲、安神、遐思的好地方,可谓“静趣”顿生。
三、画境之恬淡
蒋延华先生风景写生作品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画境恬美。换句话说,就是在他的作品中都透露出一种平淡、安详、平和或恬静的画境之美,甚至还暗含着一丝流动着的朦胧美感。众所周知,中国绘画精神是追求“画中有诗”意境的,而“惟造平淡难”则是古今画家的一个画境难题。因为平淡不是平淡无味,而是淡而有味,诚如我国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对于平淡之境,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又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国北宋的文豪与画家苏轼更是用两句话来概括平淡之境,即“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着重强调了平淡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与意味。所以,我们认为蒋延华先生的校园、乡间风光作品,正是他“游于艺”的清新自然的审美追求与豁达情怀的体现。如他的油画《屏山秋色》,画中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秋意盎然。最有趣的还是画中远景树林深处的一片房屋,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实写照而给了观赏者以意外的欣喜与意境。
总之,观赏蒋延华先生的风景写生作品,我们能获得一种平凡、平静、平淡之美感。它让我们的心境不再焦灼,也不再伤感,而有一种“空灵”心态下的“静趣”与恬淡与一种了悟人生意义的愉悦之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