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认真学习古诗文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快乐。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我的生命中,最美的语言莫过于诗化的语言,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读诗。读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现在把多年积累下来的一些诗歌学习心得与大家共享。
1 趣练诵读,感受诗歌魅力
学习诗歌的第一步,我看应是从有意或无意地训练诵读诗歌开始,这样识字的和不识字的人都可以学,识字的人可以认读,手不释卷摇头晃脑,不识字的人可以跟读,别人一句我一句。那么如何训练诵读呢?
1.1大声朗读。“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记诵是一切学问的开始,学习诗歌更应从朗读开始,而且应从大声朗读开始。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初学李白诗《望庐山瀑布》时的情景。我们的教室是在一个小溪边,那天,我们全班20多个小孩子都在声嘶力竭地喊着同一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一天,小溪的河水似乎也流得特别欢畅。而且那一天我们是唱着这一首诗放学回家的。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很多东西就是在我们有意或无意中大声朗读给记住的,而且终生难忘,比如一些童谣和儿歌:
“虫虫、虫虫飞,飞到家婆园衷,园衷有个蛋,分你哈夜饭。”
“点子点,捂油烟,油眼花,炒子麻,长豆耳,除掉它。”
“烟子烟,莫烟我,我是天上的梅花朵,猪夹柴,狗烧火,猫儿洗脸笑死我。”
“毛毛针,分钱根,冒有钱,莫来问。”
“鸡公鸡娘打架抬抬,你妈给你做花鞋鞋。”
“门前大桥下,过来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学习诗歌,就让我们从大声朗读开始吧。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神游诗的田地,享受诵诗的快乐。站在田野间与陶渊明同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站在长城上与毛泽东同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2时时读。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诗歌也是如此,要多读,最好是有机会就读,工多艺熟,操千曲而后识音,读多了,诗歌就回深深地烙在你的心里和脑中。其实这样做也并不难,只要你不随时休于启齿。可以在家里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也可以在教室里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山坡上可以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在稻田边也可以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可以在峡谷中对着大山喊“两岸猿声啼不住,孤舟已过万重山。”也可以在大海上对着蓝天唱“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躲在被窝里浅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可以坐在牛背上高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独自在林荫下持卷苦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可以结伴在房前“你拍一,我拍二”的游戏中读“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你可以在烧火做饭洗碗拖地中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皆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可以在酒席中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可以在上学路上读“古人学问无遗里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生活中还可以即景赋诗,比如在香烟弥漫,炮竹声声的节日中你可以脱口而出“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若身在他乡便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背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茱萸少一人”。劝人要自立自强时你千言万语不及随口诵几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见人不孝时,你义正严辞,还不如玩笑几句“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
1.3趣读。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我们能从诗歌中读出趣来,能以有趣的方式来读。那学诗自然会事半功倍。
我们平时尽量从诗歌中读出趣来。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如果我们只是一般的读一读,也只能认为贾岛是在描绘“青松高山、主客问答”的画面。但如果我们能从中找到诗趣来:贾岛为什么寻访隐士不着,是他动机不纯,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他俗气太足?古人云: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心不诚,其石怎开?这样一问诗趣盎然,读此诗的兴趣自然会大增。
我们还要以有趣的形式来读诗。比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有人后来人将其读解为两首小令、一篇短剧,就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小令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令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短剧:[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大声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可以摇头晃脑,绘声绘色。可以和同桌对读“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土家汉子打溜子,既彼此较劲又彼此呼应,时高时底,时快时慢。可以分组朗读,分小组,你来我去,此起彼浮,书声一浪高过一浪;也可分男女组朗读,男声高亢雄壮,浑厚粗旷,充满阳刚之美,女声舒缓柔美,清脆甜美,满是阴柔之美,这样阴阳结合,雄壮中有柔美,柔美中有雄壮,永远也不会一丝疲倦。还可以用比赛的形式朗读,接龙的形式朗读,还可以配乐朗读,情景朗读,套用流行歌曲朗读……在课外,朗读的形式就更多了。可以在儿童游戏“丢手巾,丢手帕……”的旋律中朗读,也可以在帮妈妈做家务伴随着扫帚扫地的节奏朗读,或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读,可以在看弟弟妹妹时自封个小老师教他们读诗,也可以三五好友在一起唱读诗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流行歌曲,可能每个同学都会唱几首,你可以套用流行歌曲的调子来唱读。当然也可以用民间戏曲强调来读诗。越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东西越有味。
读诗之趣在于读诗之妙,如此趣读,你会发现熟悉的诗歌仍有风景。
2 储备丰富的文史知识,打开诗歌大门
学生首先要有丰富的文史知识的储备,才能很好地认识诗歌,打开诗歌大门,真正地“入诗”。比如每个朝代的兴衰更替,社会发展,重大历史事件,文化科技成就,这些知识的掌握,非常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掌握了各种诗歌体裁 和表达方法,才能更好地分析诗歌的艺术成就。例如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如果对于诗人受朝廷处分,被流放到遥远的南方,长时间与家人音训隔断的背景不了解,又怎么能体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一复杂微妙而又真切自然的心理变化呢?
对安史之乱一无所知,又怎能理解杜甫“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无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的胸怀和理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欣喜呢?不了解文天祥被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部队,他以《过零丁洋》以明志节的历史,你又怎么能理解“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撼动天地的千古名诗呢?
3 了解表达技巧,把握诗歌本色
诗歌表达技巧丰富多彩,比喻、双关、用典、象征、飞白、堆词、互文、以景写情、虚实相间等。只有对这些手法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欣赏诗歌。你不知道“隐喻”,就无法理解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花时。”不知道什么是“双关”,就无法理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我失娇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而对于“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的理解,如果你不知道互文见义是什么,就不知道你会说出怎样让人捧腹喷饭的话来。
4 仔细品味诗句,把握诗歌情味
诗歌,只有通过仔细体会玩味诗句,才能明白它的含义,才能读出它的新意。诗歌的语言,精练简洁,高度概括,一字也许要花费诗人大半辈子心血。诗歌的“炼字”佳话举不胜举,“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僧敲月下门”之“敲”的锤炼妇孺皆知。为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赴”不能换成其它字?这就是诗人炼字的功夫。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我们只有很好地玩味,才能体会出词中表现出来的悲壮气氛,才能体会得到当时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才能知道词中“异”的丰富内涵。“异”正是塞外景色的特点,它“异”于南方,它“异”于内地,它“异”在这里没有村舍炊烟,没有歌舞升平,有的只是四面溯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它“异”在人们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
如果我们不认真品味,又怎么能感受到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绿”、“蓝”三字给读者带来的春天的温暖?有谁能透过杨万里的“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那一片延伸满天的碧叶,阳光中那红得耀眼的荷花的美丽景象呢?
也只有品味,才能让我们领略到毛泽东的惊世名篇<沁园春一雪》中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迷人风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对如此多娇的祖国美好未来的热爱之情。
诗歌,不是文人的专利品,并不是要有多么高深的知识才能进入诗歌的殿堂,诗歌开始本来就是生产劳动的产物,是劳动人民生活的记录,是伴随孩子成长的歌。我们每个人,无论是稚气未脱的小孩,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或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只要有喜欢诗歌的一颗心,就可以接近她,享受她带给我们的快乐。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我的生命中,最美的语言莫过于诗化的语言,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读诗。读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现在把多年积累下来的一些诗歌学习心得与大家共享。
1 趣练诵读,感受诗歌魅力
学习诗歌的第一步,我看应是从有意或无意地训练诵读诗歌开始,这样识字的和不识字的人都可以学,识字的人可以认读,手不释卷摇头晃脑,不识字的人可以跟读,别人一句我一句。那么如何训练诵读呢?
1.1大声朗读。“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记诵是一切学问的开始,学习诗歌更应从朗读开始,而且应从大声朗读开始。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初学李白诗《望庐山瀑布》时的情景。我们的教室是在一个小溪边,那天,我们全班20多个小孩子都在声嘶力竭地喊着同一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一天,小溪的河水似乎也流得特别欢畅。而且那一天我们是唱着这一首诗放学回家的。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很多东西就是在我们有意或无意中大声朗读给记住的,而且终生难忘,比如一些童谣和儿歌:
“虫虫、虫虫飞,飞到家婆园衷,园衷有个蛋,分你哈夜饭。”
“点子点,捂油烟,油眼花,炒子麻,长豆耳,除掉它。”
“烟子烟,莫烟我,我是天上的梅花朵,猪夹柴,狗烧火,猫儿洗脸笑死我。”
“毛毛针,分钱根,冒有钱,莫来问。”
“鸡公鸡娘打架抬抬,你妈给你做花鞋鞋。”
“门前大桥下,过来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学习诗歌,就让我们从大声朗读开始吧。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神游诗的田地,享受诵诗的快乐。站在田野间与陶渊明同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站在长城上与毛泽东同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2时时读。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诗歌也是如此,要多读,最好是有机会就读,工多艺熟,操千曲而后识音,读多了,诗歌就回深深地烙在你的心里和脑中。其实这样做也并不难,只要你不随时休于启齿。可以在家里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也可以在教室里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山坡上可以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在稻田边也可以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可以在峡谷中对着大山喊“两岸猿声啼不住,孤舟已过万重山。”也可以在大海上对着蓝天唱“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躲在被窝里浅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可以坐在牛背上高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独自在林荫下持卷苦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可以结伴在房前“你拍一,我拍二”的游戏中读“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你可以在烧火做饭洗碗拖地中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皆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可以在酒席中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可以在上学路上读“古人学问无遗里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生活中还可以即景赋诗,比如在香烟弥漫,炮竹声声的节日中你可以脱口而出“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若身在他乡便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背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茱萸少一人”。劝人要自立自强时你千言万语不及随口诵几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见人不孝时,你义正严辞,还不如玩笑几句“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
1.3趣读。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我们能从诗歌中读出趣来,能以有趣的方式来读。那学诗自然会事半功倍。
我们平时尽量从诗歌中读出趣来。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如果我们只是一般的读一读,也只能认为贾岛是在描绘“青松高山、主客问答”的画面。但如果我们能从中找到诗趣来:贾岛为什么寻访隐士不着,是他动机不纯,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他俗气太足?古人云: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心不诚,其石怎开?这样一问诗趣盎然,读此诗的兴趣自然会大增。
我们还要以有趣的形式来读诗。比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有人后来人将其读解为两首小令、一篇短剧,就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小令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令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短剧:[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大声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可以摇头晃脑,绘声绘色。可以和同桌对读“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土家汉子打溜子,既彼此较劲又彼此呼应,时高时底,时快时慢。可以分组朗读,分小组,你来我去,此起彼浮,书声一浪高过一浪;也可分男女组朗读,男声高亢雄壮,浑厚粗旷,充满阳刚之美,女声舒缓柔美,清脆甜美,满是阴柔之美,这样阴阳结合,雄壮中有柔美,柔美中有雄壮,永远也不会一丝疲倦。还可以用比赛的形式朗读,接龙的形式朗读,还可以配乐朗读,情景朗读,套用流行歌曲朗读……在课外,朗读的形式就更多了。可以在儿童游戏“丢手巾,丢手帕……”的旋律中朗读,也可以在帮妈妈做家务伴随着扫帚扫地的节奏朗读,或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读,可以在看弟弟妹妹时自封个小老师教他们读诗,也可以三五好友在一起唱读诗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流行歌曲,可能每个同学都会唱几首,你可以套用流行歌曲的调子来唱读。当然也可以用民间戏曲强调来读诗。越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东西越有味。
读诗之趣在于读诗之妙,如此趣读,你会发现熟悉的诗歌仍有风景。
2 储备丰富的文史知识,打开诗歌大门
学生首先要有丰富的文史知识的储备,才能很好地认识诗歌,打开诗歌大门,真正地“入诗”。比如每个朝代的兴衰更替,社会发展,重大历史事件,文化科技成就,这些知识的掌握,非常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掌握了各种诗歌体裁 和表达方法,才能更好地分析诗歌的艺术成就。例如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如果对于诗人受朝廷处分,被流放到遥远的南方,长时间与家人音训隔断的背景不了解,又怎么能体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一复杂微妙而又真切自然的心理变化呢?
对安史之乱一无所知,又怎能理解杜甫“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无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的胸怀和理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欣喜呢?不了解文天祥被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部队,他以《过零丁洋》以明志节的历史,你又怎么能理解“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撼动天地的千古名诗呢?
3 了解表达技巧,把握诗歌本色
诗歌表达技巧丰富多彩,比喻、双关、用典、象征、飞白、堆词、互文、以景写情、虚实相间等。只有对这些手法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欣赏诗歌。你不知道“隐喻”,就无法理解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花时。”不知道什么是“双关”,就无法理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我失娇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而对于“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的理解,如果你不知道互文见义是什么,就不知道你会说出怎样让人捧腹喷饭的话来。
4 仔细品味诗句,把握诗歌情味
诗歌,只有通过仔细体会玩味诗句,才能明白它的含义,才能读出它的新意。诗歌的语言,精练简洁,高度概括,一字也许要花费诗人大半辈子心血。诗歌的“炼字”佳话举不胜举,“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僧敲月下门”之“敲”的锤炼妇孺皆知。为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赴”不能换成其它字?这就是诗人炼字的功夫。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我们只有很好地玩味,才能体会出词中表现出来的悲壮气氛,才能体会得到当时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才能知道词中“异”的丰富内涵。“异”正是塞外景色的特点,它“异”于南方,它“异”于内地,它“异”在这里没有村舍炊烟,没有歌舞升平,有的只是四面溯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它“异”在人们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
如果我们不认真品味,又怎么能感受到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绿”、“蓝”三字给读者带来的春天的温暖?有谁能透过杨万里的“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那一片延伸满天的碧叶,阳光中那红得耀眼的荷花的美丽景象呢?
也只有品味,才能让我们领略到毛泽东的惊世名篇<沁园春一雪》中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迷人风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对如此多娇的祖国美好未来的热爱之情。
诗歌,不是文人的专利品,并不是要有多么高深的知识才能进入诗歌的殿堂,诗歌开始本来就是生产劳动的产物,是劳动人民生活的记录,是伴随孩子成长的歌。我们每个人,无论是稚气未脱的小孩,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或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只要有喜欢诗歌的一颗心,就可以接近她,享受她带给我们的快乐。